民间美食三章

民间美食138一王老狠炖肉

齐凤池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得看咋说。如果出现了假冒产品,你的酒再香也能给你整臭。

前几年,山西出现了假酒,喝死了几条人命。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喝山西酒了。整得山西杏花村酒厂几年都缓不过元气来。

而王老狠不怕,他有几狠,一是他炖的肉狠,别人炖肉要炒糖色,而他炖的肉不加任何颜色,雪白雪白的肉,连肉皮上的卫生检疫蓝印章都清晰可见。二是他炖肉的数量狠,多一碗也不炖,卖完了就关门。三是他对客人狠,他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来晚了,照样吃不到炖肉。

在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大城市,高级饭店有的是,著名厨师数不胜数,他们再有名,也狠不过他。他那狠劲任何饭店也比不了,也不敢比。吃过王老狠炖的肉的人都说,王老狠真狠,那白白的大肉片,搁到嘴不用嚼,用舌头一抿就烂了,香而不腻。再有那盛肉的家伙,所有的饭店都用盘子盛肉,王老狠就用大的蓝花瓷碗盛肉。别人家肉片切得薄薄的,王老狠的炖肉比嘴唇薄一点有限。要么咋叫王老狠呢。

我吃过几次王老狠炖的肉,感觉里面象放了一种比罂粟还厉害的佐料。但叫不出是啥东西。凡是吃了他炖的肉,都上瘾。再吃别人炖的肉,就吃不上口了。

王老狠炖肉的地方是任何人也看不到的,他什么时候炖肉,左邻右舍连味都闻不到。有人说,他狠得连肉味都炖在了锅里,不让别人闻到。

听说,解放以前,王老狠在一家大饭店里当面点师,他作出的面食都透出了狠劲。雪白的馒头,不用劲咬,就咬不下来。有人说他把狠劲都揉进了馒头里。王老狠在面案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连小灶边都没挨过。炖肉炖鱼他连看都没看过。面案和小灶不在一个操作间。过去,饭店老板和师傅,是不允许徒弟串岗的,逮住偷艺的一是扣工钱,二是开除。那年月找份工作不容易,谁也没那大的胆子去偷手艺。那么,王老狠是咋学来的手艺?我敢说他肯定不是自己发明的,他一没上过学,二也没经过师。他是一个从小伙计登上面点案的。要么就是从哪得来的偏方。

王老狠退休后,就在自己家的东厢房开起了饭店。他住的地方很偏僻,在一片自建平房的深处,饭馆没有招牌,谁也叫不出他饭馆的名字,就连他自己也没取出好名来。因为他的外号叫王老狠,所以他那三间东厢房就叫王老狠饭馆了。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王老狠挣了很多钱,也享了很多福。他天南地北,都转遍了。近几年允许到东南亚一带旅游,他新、马、泰、俄、日、韩等国都风光过了。

他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后,他开始狠劲地花钱,把狠劲都用在了玩上。我在饭店听他说:“人活一辈子,就得狠劲地活着,活出个狠劲。让社会和人们都知道你曾经狠过一世。”

如今,王老狠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他的儿子王小狠,跟他好象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是那么狠!王老狠狠得人们至尽忘不了他的炖肉,吃到王小狠的炖肉,就觉得王老狠就在后院的灶火前炖肉,一会儿就兴许出来。

民间美食139-韩记烧鸡

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中国的餐馆象地图上的坐标插在世界的每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方。中国的几大菜系和南甜北咸南辣西酸各种佐料,撒在了世界这口饮食大锅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滋味的生活美餐。不说川菜粤菜的甜辣的味道,也不说鲁菜的香和咸。就说中国的丸子,让外国人一天吃一种,就得吃上三年。

这些有名的大菜咱不说,就说烧鸡,山东有德州扒鸡,安徽有符离集烧鸡,河南有道口薰鸡,东北有沟帮子烧鸡。各省市各地区注册的,被称为地方名牌的有的是。就说唐山百年历史的烧鸡就有刘美烧鸡,万里香烧鸡,福昌烧鸡,高家烧鸡等等。这都是些有规模的百年企业。那些没有规模的小作坊,凭着自己独特的配方,精湛的加工手艺,加工出的烧鸡,也有很大的市场,为很多人的嘴解了馋。

唐山的韩记烧鸡属于小作坊,加工量小。解放以前,韩家的老太爷做烧鸡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韩家的后代做烧鸡,一是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二是闲着没事耍耍手艺。

韩家每天加工烧鸡不超过二十只,卖了算。韩记的第三代传人是个七十岁的小老头,五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老俩口,一个负责杀鸡,脱毛,一个负责加工。韩家老太太小巧寡净,脱鸡,摘毛,仔细认真;韩老头先炖,后薰,手艺精益求精。老俩口从早就忙活,等到下午四点,二十只薰好的鸡就飞出了炉。韩老太太推着四轮车,吱钮钮地来到市场。这时,市场上早已有人等候多时了。二十只鸡不到一小时就卖光了。

我每次想吃韩记烧鸡,都提前到韩记家门口等着。当韩老太太推车出来,我跟着她到市场,保证能买到一只烧鸡。

韩记烧鸡的特点,首先是柴鸡,不是养殖的肉鸡。二是它的味道。三是它的颜色。四是它的形状。

有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养的小柴鸡,加工就凭手艺了。味道香而不腻,颜色深红明亮。鸡爪,鸡翅,盘着的姿势好看!象是脱光了衣服的鸡在睡觉;鸡头,鸡脖子,躺着的姿势也舒服。

我听说,韩记烧鸡有几百多年的历史了。从韩老头的爷爷那辈就做烧鸡,按韩老头七十岁数,也得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我还听说,韩记烧鸡的味主要是老汤。老汤有百年的历史。是真是假谁也没看过。但有一件事可以证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省里举办烹饪大赛,韩老头参加了。他带着一竹桶老汤去石家庄参加烧鸡比赛。在秦皇岛至石家庄的火车上,他带的那桶鸡汤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内的旅客都不住地吸鼻子。“这是什么味道,咋这么香?”有一个旅客自言自语地问。韩老头说:“是我这桶老汤的味。”韩老头用深蓝布套着的竹桶,蓝布稍有点湿润。是从竹桶溢出的汤弥漫了整个车厢。

韩老头在大赛上取没取上名次,得没得奖人们不知道。但他那桶老汤确实香了一列车厢。

韩老头快做不了烧鸡的时候,把他的小儿子叫到身边,问他愿不愿意学做烧鸡。儿子说,我有我自己的事业,不想学。韩老头啥话也没说什么,但心里始终不高兴。从此。韩老头心里憋了一肚子的火……

到了第二年的秋天,韩老头和老伴相继去世了。快入冬的时候,从韩记家又推着四轮小车。韩记烧鸡的牌子又出现在了市场上。烧鸡的颜色,形状,味道一点没变。买烧鸡的人,不是韩老爷子,也不是韩老太太。

当吱钮钮的四轮车碾过市场的时候,人们随着声音看去,看到推车的是一小个子,花白头发看上去有六十来岁的小老头。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韩记烧鸡的第四代传人,他就是韩记家的大姑爷。

民间美食140–左家肉饼

齐凤池

左家肉饼馆藏在一片震后的简易房深处,对面是一条好十几米深的臭水沟,就是躲在这么个苍蝇试飞的地方,每天也是座无虚席。每天中午吃肉饼的人,比臭水沟里的苍蝇还多。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三十几张桌,到中午十一点早就订满了。非要想吃就得明天早来。如果你非要等,他们也做不出来。因为饭店的经营数量有限。每天打多少馅,和多少面。烙多少块肉饼是有数的。所以说,想吃左家肉饼,非得早去不可。左家肉饼是唐山的老家号,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听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讲,解放以前,唐山的小山最热闹。唐山的小山整个一趟街全是卖吃的。有马家烧麦,王记麻花,张记肉包子,蔡家香油果子,韩记烧鸡,李记炸糕,左家肉饼等等。

左家肉饼馆在街中间,对面是说书馆,每天人来人往,有钱的人听完书就到左家吃肉饼。要上一碗烩下水,来半斤肉饼,再烫上二两老白干,最后再来一碗羊汤,那才叫是酒足饭饱。过得是小神仙的日子。

唐山大地震以前,我到左家肉饼馆吃过一次。尽管当时收入不高,但吃肉饼的人也不少。我记得很清楚,我要了一碗烩下水,半斤肉饼,四两白酒,一碗羊汤,一共花了两块钱。我当时的工资,每月三十八块五毛一分钱。虽说不便宜,但吃的是正宗,是正儿八经的东西。

左家肉饼是长方形的,一块有二斤左右,肉馅有一寸来厚,中间夹着一层像毛草纸一样厚的面皮,肉饼烙的象虎皮一样的颜色,外焦里嫩。羊肉馅里略放些大葱,吃起来又香又嫩,又水灵。

左家肉饼将肉馅中间加上一层面皮算是一绝。这个手艺是左家祖传的。现在的左家肉饼老板姓白,老板娘姓左。听老人们讲,当年白老板在左家当厨师,东家看小伙子人品好又有手艺,就把左家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他。小俩口结婚三五年后,左家的两个老人相继离开了人世。左家肉饼馆一直由白老板经营。但打出的牌子还是左家的老字号。

左家的闺女生了一串孩子,全是丫头,连一个站着撒尿的也没有。白老板不怨天也不恨地。就为了左家肉饼不断送在自己的手里,他也给女儿找了个倒叉门的女婿。并教会了他烙肉饼的手艺。

左家的两个老人去世后,左家的闺女曾多次对白老板说:“反正老人们已经去世多年了,人们也知道咱这肉饼馆是你掌管经营的,要不然就把左家肉饼改成白记肉饼吧。”白老板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觉得左家这个百年老字号不能失传。人们吃肉饼不是吃的我白老板,而是吃的左家这个响当当的老字号和他的传统手艺。

时过境迁,左家肉饼已经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但左家肉饼的特色始终没变。只是左家肉饼又繁殖出了几个肉饼馆,有姓白的,有姓云的,有姓马的但都回民开的,掌舵的老板娘,都是左家的传人。

2019–2-3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间美食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