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

希望能帮你站在高处,重新理解财富。

一、金融世界观

1.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三大定律:

  • 时间的价值:人类对未来时间进行深度加工,将时间转化成不同财富的技术和工具。例如:一个经销商号称给你“1万美金”的赠品,但是这个赠品是30年后兑现的一万美金,折算到今天,其实只有994美金(按照8%的利率)。30年的时间被折算成了994美金,这就是金融里最基础的概念。
  • 资金的集聚:现代金融就是帮助人们在关键时刻集聚资金的技术。例如:美国纽约的兴起是因为伊利运河的成功修建。然而,如果没有债券、股票这样的金融工具实现快速的大规模筹资,伊利运河就不可能修建起来。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我们看到的历史会是完全不同的模样,这就是金融的第二定理
  • 风险的共担:风险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个体无法承受过大的系统性风险,而金融技术就帮助人类进行了跨地区、跨时间的风险分担活动。如:保险分担灾难风险、股票分担贸易风险、风投分担创业者的风险。

2.金融的演化

任何金融市场都是历史大环境的产物。中国和欧美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两种现代金融市场演化的路径和方向都很不同。金融市场都具有的关键性特征——信息不对称
东西方货币体系的历史(中国和欧美金融制度不同的起源和演化路径)

  • 中国篇:
    王的信用:中央货币财政体系
    中国金融市场的制度根源:秦汉时代开始的中央集权与“官山海”的国有经济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的根源,我们称其为“中央货币财政体系”。这种制度确实有其优越性,比如,能集中国家资源,统一市场,促进商业流通,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货币经济在早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是特别明显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间信用脆弱。
    现代以后,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国家控制金融资源”的思路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比如说A股市场的设立就是为了“替国有企业解困”;比如说银行存款利率被严重压低,就是用来支持国家扶持的行业和企业。和历史一样,这种中央控制大量资源的制度设计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同样造成了民间信用脆弱的毛病,所以中国民间的金融需求被压抑,以各种面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各种资产泡沫)在灰色地带此起彼伏。
  • 欧洲篇:
    分权制衡:银行货币信用体系
    欧美金融市场的制度根源: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起步的。他们一开始做财务托管和货币兑换的生意,后来慢慢从事储蓄理财业务,扮演起银行的角色,奠定了整个欧洲的金融基础。在骑士团衰落之后,欧洲其他信用机构逐渐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而美国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形成了“分权制衡”的行政体制和信用网络,延续了欧洲的金融传统。

3.金融市场的特征:信息不对称

因为金融市场交易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天生是信息不对称的重灾区。所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就显得非常重要。

  • 银行需要对借贷者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由此降低了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 投资银行在财务、法律等方面非常专业,能够在企业上市、并购的过程中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也在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金融中介机构

1.银行

银行体系,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处于一个枢纽地位。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进行信用创造,调控经济,这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本节,我们集中讲解的是货币信用扩张的机制,目的就是要让你理解宏观政策、宏观现象是怎么影响到我们微观生活的。
先看看银行的货币信用扩张机制。国家首先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然后经过商业银行的体系吸储放贷,进行信用创造。这就像一个巨型的水利工程,央行是水库,它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水库里的水,而商业银行就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这个体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上的信贷规模、经济冷热。这个水利工程有两个大的闸门,一个叫存款准备金,一个叫基准利率,它们一个是通过控制资金的量,一个是通过控制资金的价格,调控着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冷热。

水库里的水到底是怎么来的?

美元成为全球货币体系核心的“加冕之路”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_第1张图片

降息降准:央行的两个闸门

比特币为什么不能替代央行发行“法定货币”?

政府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所以,在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你在面对纷纭芜杂的虚拟币,像比特币、Q币时,头脑就会变得非常地清醒了。如果抛开国家信用来谈货币的话,这无疑就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了。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_第2张图片

央行降准会影响你的钱包吗?

刚才我们说整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有个大闸门,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什么呢?存款准备金就是银行要留存下来,应付储户提现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个放大器,“央妈”要是觉得市场上钱太多了或者太少了,它都可以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的微小调整,让社会信贷规模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你就能直观地明白,为什么降低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地让我们感到市场上钱多了,或者钱少了。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_第3张图片
在现实世界里,央行这个水库放水的情况比较复杂,它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干扰,像银行放贷的意愿,我们个人、企业现金持有的情况,都会影响到整个信用扩张的规模。

银行体系如何用少的基础货币创造出大量广义货币?

例如:央行规定:所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10%,也就是说每个银行要留出存款的10%来应付储户的提现要求。那现在央行发行了100美元作为咨询费付给课堂的这个教授,然后教授作为储户就把钱存进了一家银行,银行必须留10美元出来,那剩下的90美元就可以全部贷出去了。有个同学就拿到了这90美元的贷款,但他不会把钱揣在自己的兜里,他又把这笔钱存在了另外一家银行。那么和上家银行一样,这家银行也要遵守这个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留10%出来作为存款准备金,就是9美元,剩下的81美元可以贷出去。然后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地循环下去。假设所有的银行都按照央行的规定留10%的存款准备金,最后我们社会上流通的资金会有多少呢?是1000美元!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_第4张图片

为什么说基准利率是经济冷热的调节器?

前面我们的讨论的是集中在这个水库是怎么放水的上,存款准备金讲的是放水的量,现在不是在通过控制量,而是通过控制水的价格,也就是基准利率。
首先看看,基准利率是什么。基准利率就是一个市场上利率水平的风向标。各个金融机构,都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央行提高或者降低基准利率,就意味着提高或者降低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打个比方,银行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货币资金在里边就是水。那基准利率意味着什么?基准利率就是用水的价格。你想,要是把水的价格提上去了,水太贵了地都浇不起,种地的人就宁可让地荒着,也不去开垦农地种庄稼。要是水的价格很便宜了,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所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的水平,实际上就是控制社会资金的价格,然后来影响大家投资消费的意愿。
一般来说,政府如果担心经济过热的话,就会加息,也就是提高利率进行收缩。加息控制经济过热是正确的,但是快速、猛烈的加息幅度就产生了负面后果,它忽略了商业银行体系的杠杆效应可能将紧缩的效果放大了很多倍。同样的道理,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负利率就意味着你只要借钱就等于赚钱,所以大家借钱投资的欲望一下就被刺激起来了。当时过度、过快的降息政策,其实是美国资产泡沫形成的一个重大的原因。你会发现,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它的资产泡沫,都跟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但是稍不留神,也可以让大水漫灌,资产泡沫横飞。

银行的盈利模式从躺着赚钱变成银行分化显著状态的背后原因究竟是啥?

首先,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率差额叫做存贷差,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银行之所以能够赚取这么高的存贷差,是因为它能够低成本地以小聚多,转换资金的规模,然后还能够转换资金的期限和转换资金的风险,通过这三个转换,银行实现了存贷差的利益。

我们国家大部分银行都能赚钱,因为它们具有垄断性,国家一直处在经济高增速的状态,贷款的需求很大,所以银行分化显著状态是这种宏观政策和宏观背景下的产物。然而现在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速也在下滑,所以导致银行业的利润下滑,只有那些吸收存款能力特别强、信用特别好的大银行,现在的日子才能过得比较滋润。

货币基金抢了银行的利润吗?

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面临的一个对手——货币基金。首先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货币基金和银行中间的关系,我告诉你,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货币基金的市场变化,和美国70年代的情形是很像的。

货币基金它吸收的是老百姓的零钱,投向利率比较高的银行间货币市场,等于说货币基金帮助老百姓分享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
由于它投向的是银行间市场,所以你会发现货基的收益率和银行间的市场利率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市场上闹钱荒,银行间利率市场的利率上升,货币基金的利率也会飙升。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金融世界观篇——扬帆起航篇_第5张图片
推荐书籍:
《金融的逻辑》
《金钱永不眠》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