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议

《课程的逻辑》24

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效果,这就是教学评价的本质。

教学评价可分为四类:一是教学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借以预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适当地制定教学方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借以了解教学活动是否在适切地展开,并随时纠正教学进程;三是教学结束时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借以评定教学活动的成果;四是来自外部的评价----“外在性评价”,这是直接脱离教学活动、旨在探讨教学的过程及其成果与制约条件而展开的评价。

在探讨教学评价的问题时,抓住下述评价要素十分重要:谁(评价者)、评价什么(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为什么评价(评价目的)、怎样评价(评价方法)。尤其是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目标(领域)的问题。

评价与测量的技术是教师有效地展开课程与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直成为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旨在改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有其积极的心理功能与教育功能。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第一,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第二,考试本身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第三,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功能。第四,学生从外部评价中学到应当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从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的角度看,第一,测量与评价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努力达到何种效率的一种最基本的反馈。第二,验证课程假设,并使之精致化。第三,测量与评价有利于个别辅导及教学方法的个别化。

不过“评价”不等于“全盘量化”。钟启泉教授指出:“评价法必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在传统的教育测量中,主要追求客观化、数量化的把握。但现代的评价要对人格的一切侧面获得综合的理解,因此未必限于客观化的测量,还得采用质的分析。”我们的评价改革不能一味的追求量化形式,以为唯有“量化”才是“科学”。

现代评价思潮有三个基本方向:单维度评价思潮,多维度评价思潮,无评价思潮。 “多维度评价”是我们的追求。

美国教育学家桑德立足于“教育人本化”的原理,提示了“今后期待变革的倾向”:

从作为处罚性的测验改变为引导持续性成长与学习的刺激。

从纸笔测验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观察的、采用多样评价技法的评价。

从记忆中心的评价改变为重点在于创造性与问题意识的评价。

从课程终结时的考试方式的评价改变为持续地合作展开的评价。

从局限于测定狭窄范围能力的评价,改变为广泛综合地测定认知性、情意性、运动技能性等种种能力的评价。

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

高等院校从片面地规定入学资格的方式,改变为同高中合作开发妥善的评价技巧的评价。

评价决定了我们教学实践的方向,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人格成长”与“学力进步”,更关乎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工作的态度与教学方向,需我们有关部门好好研究。

2018.04.05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好“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