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上瘾论

我们爱上的不是人或物,而是由他所产生的情绪。

        情绪的产生实质上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是神经网络特定的反应,脑下垂体释放特定的胜肽(小段蛋白质,扮演荷尔蒙的角色)到血液中,与细胞膜表面对应的接收器结合,引发一连串生化反应,最后产生我们所感觉到的情绪,以及一些生理现象。

       当我们对某种情绪上瘾,便不自觉的寻找能够引发这种情绪的人或物、或情境,借此让脑下垂体释放出特定的胜肽,不断地来喂养细胞。长久下来,细胞表面其他形态的接收器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对哀伤这种情绪上瘾多年,很可能也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了。

       一个喜好酗酒者真正的喜欢酒吗?不。答案是否定的。他只是喜欢上了酗酒后产生的某种情绪罢了。试想,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忙于奔命,无非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点,生活好点,而生活好点的人后来又会在生活质量,内容上做文章,比如说,吃的再好些、营养些,出行绿色环保,讲究延年益寿等等。而酗酒不仅不能这样,相反,它会带来诸多身体上、情绪上的损伤。这不恰好和当今人们的观念相悖吗?这些喜好酗酒者,一旦有了第一次酒后能够消愁解闷在自己的世界里欢愉的情绪,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这样一种记忆,认为酒可以产生这种感觉,当遇到忧愁时便不可救药的寻找可以产生这种感觉的方法,直到达到可以产生这种欢愉的情绪,上瘾便在不知不觉中萌芽了。

      “上瘾”是否一定都是不好的呢?那倒不一定吧。有些令人惊讶的上瘾就非常的好,例如“助人为乐”,即帮助别人的快乐。至于原因,那可就要追溯到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和归功于社会道德规范上了。在我们接受教育的初始,我们周围的人就在鼓励我们的善行,并加以赞扬,这种被肯定的感觉,根据著名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四层中人具有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而被认可就是较高层次的尊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欢愉的情绪体验。一旦对这种情绪上瘾,那么就会经常帮助他人,其中,正面的反馈,如表达谢意和感激,会促进善行的发生;不反馈或者负面的反馈,则会抑制善行的发生。

       事实上,情绪上瘾简单来说像是习惯的养成,人是习惯性动物,不能够脱离习惯来生活,我们总是依赖一定的习惯得以生活,并且总是有保持习惯的倾向。当你习惯于乐观,那就会经常感到开心;若你习惯于悲伤,那就会常常感到不舒适,心里不舒畅,身体也不舒服!

       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习惯倾向偏负,然而,改变习惯往往意味着要放弃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又源于不安全感,往往安全感系数较低的人,做出改变常常以失败告终,严重的最终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状况,这就是“越来越”效应!

      我愿意相信,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关于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可以尝试着从改变习惯的角度来做工作,我想,很多问题都会变的简单许多!“心理决定生理”这句话的根据就在于,生化反应会引起情绪,情绪也会引起相应的生化反应,这可比药来的更加实在啊!

      情绪上瘾,可戒可留!你的人生,自己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上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