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花神也喝咖啡」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说话的书。一般而言,我很反感各种炫技的方法论,但这本书里还真没有花里胡哨的招式,分析得很平实,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实在,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做了些笔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一、非暴力沟通的含义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这个概念的倡导者借用了甘地曾使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代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二、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非暴力沟通过程:1、什么是我的观察;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借助四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体会他人的感受,聆听他人的需求。
***一位母亲可能对他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看到你扔在桌子底下的脏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注重整洁(需要)。你能不能将袜子拿到房间去或放到洗衣机里?(请求)”这段话里清楚地传达了母亲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是的,这样的沟通方式不如对着儿子吼一句“你怎么老是这样邋里邋遢的!”来得痛快,需要母亲在当下克制住自己不满的情绪,用理智而非情感交流,但沟通的效果势必会好很多。
三、关于四要素的细节
(一 )区分观察和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好像经常抱怨伴侣“你总是很忙”“需要你的时候你永远不在”,或者对孩子说“你从来都是拖拖拉拉的”“你总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这样的话里评价意味很浓,却未必是基于事实的客观描述。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二)区分感受和想法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简简单单的“好”或是“不好”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通过建立表达感受得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更好地沟通情感。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表达感受的词汇列举:兴奋、喜悦、欣喜、感激、感动、振作、陶醉、满足、平静、舒适、放松、安全;害怕、担心、焦虑、苦恼、失望、震惊、尴尬、惭愧、遗憾等】
***比起区分观察和评论,区分感受和想法似乎更困难。我们的文化讲究含蓄,并不鼓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向沟通的对方诚实地传递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谅解,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下一次,在和伴侣吵架时,不妨试试?
(三)找到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关于这一点,育儿路上多多少少都踩过坑吧?孩子不好好吃饭、哄半天也不睡觉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容易着急上火?可是真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有什么问题吗?还是说,是我们潜意识里给他们预设了期望值,结果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才引发了不快的情绪呢?有时候,多想一想,绝大多数所谓的问题,其根源都在于自己的需要和期待【我需要休息,所以我认为你应该早点睡觉,这样我才能解脱一会儿;我费尽心思给你准备了一桌好吃的,所以我期待你胃口大开全部吃光,要不然我就很难受。】对不对?
(四)提出需要,而非批评指责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五)提出请求的方法
1、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
2、 其次,明确谈话的目的,在谈话中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回应?是他人的理解、如实的反馈,还是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3、 请求对方的反馈能够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四、用全身心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然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或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关于这一点,男女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曾经与伴侣认真地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的沟通模式曾经与上文提到的那样——我表达不快的情绪,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提出解决的方案,而这一点往往更加令我不满,因为多数情况下,我想要的只是一个情绪的出口,而不是不带感情的指手画脚。花了很久的时间,我们才慢慢找到了互相倾听的技巧,当对方不作判断和评价,只是单纯接纳情绪时,沟通反而会前所未有的顺畅,最终,问题总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一点也一样适用于和父母、和孩子、和朋友、甚至和工作伙伴的沟通。
五、最重要的应用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港人说,食得咸鱼抵得渴。深以为然。你有没有一些觉得没意思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带娃,也可能只是洗衣做饭洗碗倒垃圾这样的小事,是不是总有那么些无聊的事情,让你觉得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毫无意义?
换个角度想想,真的没有第二种选择吗?以年轻妈妈为例,你可以选择出去上班、将孩子托付给他人,也可以选择暂时放弃事业、换来全心全意的陪伴。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得失,你的选择,背后反映的是你的价值取向——你看重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思考,而不要总是消极地认为“我不得不整天在家围着孩子转”或是“我不得不出去挣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记住,凡事都可以选择,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相信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去。
六、关于表达愤怒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需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
***修炼内功不在于一招一式,也不限于一朝一夕。要不怎么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总结了那么多,如果下次情绪上头时,能先暂停一下、多想一想,也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