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

继《练习的心态》后,我简略浏览了《学习之道》,算是主题阅读“如何更好地学习”的第二部曲。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是一位数学极度障碍者,后来参加工作时,机缘巧合被安排参加一个数学方向的电子技术培训。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她只能接受这个挑战,并下定决心重新训练自己的大脑。

全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出发,告诉读者学习过程中运用不同技巧的原理,哪些方法效果好,为什么会起作用,比如介绍了如何控制注意力,如何对抗拖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明智地对待大脑的优势和弱点。当对学习有困惑时,可以到书中找到相对应的原理与方法,必定有所收获。

今天就单刀直入,直接分析其中提到的一些好方法和坏方法,以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的习惯。

01 复述-回想法

先看、听一则材料,少做或者不做笔记,因为容易造成大脑已经掌握的错觉。然后试着复述、回想要点,通过眼睛--脑袋--嘴巴的过程,即可以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例如,背一篇文章、听一则新闻......都可以运用此法来检验是否真正掌握。

对应的坏方法就是被动重复阅读、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02 问题组块法

这里主要应用于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将信息碎片组成知识块,第一步专注于组块的信息,第二步理解基本概念,第三步获取背景信息,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即概念迁移运用。

这种方法主要的好处是脑海有框架,然后运用框架去主动学习,基础自然更牢靠、延伸自然更广阔,最后对学习材料了如指掌,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之前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时,作者李笑来就曾提到小时候,他的妈妈让他将课本上的概念都记忆下来,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

那么,这个方法是否可以迁移呢?任何知识,先找到基本点、基本概念或者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去刻意练习,不断拔高,就会达到“practice makes us better”的境界。

对应的坏方法就是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做题前忽视课本......

03 间隔重复记忆

研究证明,要想把某件事牢牢钉进记忆里,一晚上重复20次,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甚至几周效果来得更好。

偶尔要记得改变一下重复的顺序,这也是练习、考试、阅读的诀窍之一,不要永远顺着时针走,容易形成知识“诅咒”。如果能达到古人常说的“倒背如流”,记忆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对应的坏方法是翻开书本,从第一个字开始;做作业,从第一道题开始......


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当学生在一个问题上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觉得这不是他们擅长的学科,那些聪明的学生尤甚。

但作者认为,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是有益的部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步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困惑,这就是正面思维;第二步描述问题;第三步寻找答案。

所以,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就如同人生攀爬一坐坐高峰一样,有苦有甜。永远以正面思维去面对它,才更能领略一路的风景,更不用说到达每一处山顶的酣畅淋漓。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