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九章,第七节)

                第九章  烽火连天西夏边

                        第七节 永乐耻

公元1082年八月二十六日,徐禧等人前脚刚走,西夏几千骑兵后脚就来攻永乐新城。曲珍立即派人向徐禧到米脂报告。徐禧一听才几千敌兵,很蔑视,留沈括守米脂,自己和李舜举、李稷等率军去永乐援救。

有幕僚提醒徐禧道:“当初陛下诏令让徐公来是选择筑城位置,现在城已筑完,徐公的使命完成了,领兵抗敌并非职责所在啊!”

徐禧自认熟读兵书,经常说西北唾手可得,可惜边境将帅胆怯罢了,此时权倾一方,认为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良机,岂能让它在指缝间溜走?徐禧此一去,可以说是改变了赵顼以后几年对西夏的方针政策。

这时又有边民往返报告十多次,说泾原北面发现西夏兵近二十万,徐禧不仅不相信,甚至大言不惭地道:“敌军来了,正是我们立功取富贵之时!”志向远大,很好,但打仗不重视情报工作,一大错!

大将高永亨又提醒道:“永乐城小人少,又无充足的水源,恐怕难以坚守!”

徐禧认为他扰乱军心,竟要将他开斩立威,众将劝阻后,高永亨被抓起来送延州关押。未战先罚大将,二大错!

徐禧抵永乐不久,西夏大军陆续而至,大将高永能,是高永亨哥哥,他建议道:“敌军先到的都是精兵,等他们还未列阵,我们突然袭击,必然成功,机不可失!”

徐禧却道:“你懂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

“不鼓不成列”本来就是形容人做事迂阔,徐禧竟然说得这样义正言辞,岂不好笑?痛失良机,三大错!

徐禧右手持大刀,左手持黄色军令旗,端坐永乐城谯楼上,命七万宋军列阵永乐城下,命众将道:“看我令旗进退!”

西夏兵越来越多,步步为营压向永乐城。曲珍兵陈无定河边,将士见敌军势大,都有惧色,曲珍对徐禧道:“现在军心动摇,不可战,战必败,请收军入城!”

徐禧嗤笑曲珍道:“曲侯老将,怎么遇敌反而先想着撤退啊?”说得曲珍满脸羞惭。此时西夏兵强渡无定河。

曲珍指着渡河的西夏兵道:“这是西夏精锐'铁鹞子军',应当在他们渡河之时攻击,如果过了河,他们的锋锐难以抵挡!徐禧却认为属下鄜延路的先锋军,英勇骁锐,可以一当百,又不同意。四大错!

等到西夏“铁鹞子军”过河后,发起猛烈攻击,鄜延先锋军出阵接战,“铁鹞子军”并非浪得虚名,且后续西夏兵越来越多,宋军抵挡不住,不久溃败,退入城中,死者大半。

西夏兵重重围住永乐城。并截断了永乐城的水源,曲珍等将士日夜血战,城中缺水多日,掘井不得泉水,士卒渴死者大半,以至于喝牛粪汁水。但是宋军的战斗力并未衰落,仍然血战到底。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曲珍见敌军攻城激烈,又劝徐禧道:“城中无水,恐不能支,应该乘士气未衰,突围而出!”

徐禧拒绝道:“此城占据要地,舍弃可惜啊!再者说,为将的跑了,军心崩溃!”

曲珍道:“不是我们要保全自己,只不过天子的使者、谋臣战没在此的话,有辱国家声名啊!”

高永能也提议,要李稷拿出金帛,招募死士力战突围,徐禧始终舍不得这个自己“抚育”了十几天尚在“襁褓”中的永乐城。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米脂的沈括、泾原的李宪,听徐禧被围,派军救援,都被西夏军阻隔在外围,延州的种諤,怨恨徐禧,没有发兵营救,气度、格局略显小器,尽管他的路途较远,救援也可能难以凑效!

九月十九日夜,天降大雨,西夏兵乘雨攻城,永乐被攻陷,徐禧、李舜举、李稷、高永能等都战死,唯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等四人光脚从缒城逃得性命。另外将校死者几百人,损失士卒民夫等达二十万人,显然这个数字是后来的史学家夸大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永乐之战是大宋的耻辱之战。这就是文人领军作战的恶果!

赵顼听到战报后,涕泣流泪,临朝痛悼,吃不下饭!此战以后,赵顼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西夏的想法了。

徐禧战死后,获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号“忠愍”,家属有二十人被录用为官;李稷获赠工部侍郎,家属被录用十二人;李舜举获赠昭信军节度使,谥号“忠敏”。


佐料:高永能,绥州(陕西绥德)人,后迁居青涧。他年轻时有勇力,善骑射,因祖上军功被录用为宫殿侍卫,后来到边关任职。

种谔攻打绥州夏军,高永能率兵六千为先锋,五战五捷,占领了啰兀,绥州收复,改名绥德城,高永能受命知城事。他率兵民整治城堡,开荒垦田,开垦荒地四千顷,增加居民一千三百户。

公元1078年,升为鄜延路都监。一年秋收季节,两万夏军屯集大会平(陕西佳县北),企图抢粮。他亲率少部精骑,袭击夏军营房,活捉敌将钤辖二人,使夏兵惊慌溃逃,再升为六宅使。

夏军惧怕高永能,悬重赏捉拿他:“有获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西夏两万兵马进犯当川堡(甘肃康乐县)时,高永能率千余骑兵与敌相遇,他依靠险要地形设置疑兵,边打边撤,让后面的骑兵扬起尘土,让敌军以为是援军,夏军退却。因功再升任鄜延路兵马钤辖。

公元1081年,宋军西讨夏军,高永能为种諤先锋,包围米脂城,与敌激战于无定河,杀敌数千,缴获战马三千匹,并用计劝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投降,收复米脂,高永能为首功。因功领受荣州团练使。此时高永能已经六十九岁,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也许高永能觉得确实上年纪了,便向朝廷提出了退休,不知什么原因,朝廷竟然没有允许,第二年高永能永乐城壮烈战死。

永乐失陷时,高永能孙子高昌裔要将高永能从一条小路带出,高永能叹声道:“我年轻时从军,还未曾败于夏军。如今年已七十,受国家大恩,恨无所报,这里便是我死的地方!”

说完,高永能换上士兵服装,与夏军力战而死。终年七十岁。

朝廷赠高永能房州观察使,录他儿子高世亮为忠州刺史,各孙都授皇宫侍卫。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九章,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