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昨日有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是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杨荔薇教授撰写的《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拜读之后,觉得非常的好。

杨教授对于佛法中几个核心且常见的名词概念,根据巴利语的字源语义,对其作了非常严谨精辟的解释。杨教授的这篇文章,对于厘清一些大众习以为常、却一直被误解,乃至被曲解的佛法概念,非常有价值。

所谓:文以载道

佛陀的教法,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流传于后世。而语言文字,是后人了解并学习佛法的唯一途径,如果连语言文字的真实意义都没有搞清楚,甚至误解乃至曲解,把冯京当作马良,那么,对于法义的理解,往往是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错解佛陀教法的原义本心,其修学教习的结果,也必定是南辕北辙,离道日远!

而后世不同宗派对于佛法的许多分歧,有很大部分原因,也是源于各自对于某些佛法概念的字源语义,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诠释。

所以,依据佛陀时代的时空背景和文化背景,以佛陀弘法时所使用的巴利语的字源语义为标准,秉持客观严谨的科研态度,结合自身对于佛法的实修实证,对相关佛法概念的文字语义,进行精确如实的还原,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而杨教授的这篇文章,其中对于佛法的几个常见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非常好的厘清与还原,令人赞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篇文章的原文自行研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身的一点粗浅认知与体会,对杨教授在文章中所阐述的几个概念,做一点个人的补充和解读,算是以砖衬玉的狗尾续貂吧。

世俗解释:1、颜色; 2、美色、女色;3、性欲。

佛教常规解释: 物质

巴利原义:被破坏 、 干扰 、 敲击 、 逼迫 、 破 碎 、变坏

HiLL解读: 一切有为法,均具有不断变坏、衰灭的本质。一切有为法,皆时刻处于顿生顿灭,相似相续生住异灭的过程。

世俗解释:1、名字; 2、名相、概念。

佛教常规解释:精神心法——特指五蕴 之 受 、想 、行 、识四蕴。

巴利原义:倾向性朝向

HiLL解读:往外跑的天性,心攀缘境界的天性,心不断寻觅抓取的天性。

世俗解释:痛苦、苦难。

佛教常规解释: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巴利原义:

1:不好的、坏的、苦的、令人厌恶的 、苦恼的。

2:空、空间、虚空、空洞、什么都没有的。

HiLL解读:

1:世间万事万物,一切有为法,由于其都是基于各种因缘条件组合下的产物(缘生),故皆受限于各种因缘条件,任何一个因缘条件发生变动,都将引起事物的变动,而这些因缘条件的生成变化,大多不受我们控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非我。

2:世间万事万物,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异、趋向于败坏衰灭,无法恒常不变,无法长久保有——无常。

3:世间万事万物,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所生之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生经营,一死成空空;一生积蓄,一死成嫁衣。忙来忙去,到头来不过换得一场空。君不见: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一朝撤手西归去,何来万世与千秋;黄粱美梦犹未醒,白云千载空悠悠——空。

故,所有建立在此无常、非我、空的本质之上的世间万事万物,其中都蕴含着动荡不安、危脆不堪的本质。因此,所有构建在此基础之上的幸福快乐,都犹如建造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遭受风吹浪打,永远面临着败坏、衰灭、崩塌的威胁,所有为此而付出的努力经营,最终都将面临徒劳无功的宿命。

此乃佛法所谓之“苦”也!

而世间不知佛者,与诸多学佛而不知佛者,一向把佛法所谓之“苦”,误以为是世间之“痛苦、苦难”。

故不知佛者,常谓佛法乃消极避世苦闷压抑之法

而学佛而不知佛者中,

不堪生活之苦难重负者,则作“人生苦难,了无生趣”之悲嚎。

而生活安逸,以佛法为风雅者,则于饱暖逸乐中,常作无病之呻吟,觅小资之情调,无事而强说愁。

此等无明诸众,却不知:

佛家论苦,实为洞悉世事之无常非我,故欲求无上之极乐也!

然此佛门之极乐,非大智者不能知,非大勇者不能得!

世俗解释:行为规范;仪轨法则;道德行操;被禁止的行为。

佛教常规解释:佛教内部,在家众与出家众所需遵守奉持之各种戒律——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巴利原义:好行为 、好习惯 、有道德。

HiLL解读:

常人一说起戒,第一印象便是类似苦行僧似的清规戒律,枯燥乏味,呆板僵化,苦闷压抑,难以坚持,令人望而却步。那些持戒者的生活,似乎一个个都是苦大仇深、诚惶诚恐、战战兢兢、自我压抑,了无生趣。

但戒的原义,却并非如此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培养起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得以下好处:

1:由于自身善巧的行为,使得自己尽可能远离不善巧行为的伤害,从而更有可能拥有安康幸福的生活——因为不善巧的行为,将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与痛苦;而善巧的行为,将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幸福和安宁。

例如:良好的饮食结构和作息规律,更有可能带来健康。而糟糕的饮食结构和作息规律,更有可能带来病苦。

这便是业力法则/因果规律的运作方式:行为影响结果——你的行为,塑造了你的人生。

2:由于自身良好的道德行操,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清静,俗语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因此,持戒,并非是为了要消极被动地勉强自己,去遵守一些枯燥乏味的清规戒律,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远离不善巧的行为所带来的伤害与痛苦,为了追求幸福无害、快乐无忧的美好生活,因此积极主动地去培养一些善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个持戒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紧张压抑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放松愉悦的过程。

那些错误理解“戒”的人,他们的学佛修行之路,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苦闷,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压抑。

那些正确理解“戒”的人,他们的学佛修行之路,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开朗。

以上,便是针对几个常见的佛法概念:色、名、苦、戒的正本清源,总结归纳如下:

:事物变坏、衰灭的本质。

:心追逐攀缘境界的天性。

:一切有为法所具有的动荡不安、不由自主、徒劳无益的本质。

:为了构建幸福生活,所养成的好习惯

不知道读者诸君,此时此刻,对这几个习以为常的佛法概念,是否有耳目一新之感?

当搞清楚这几个核心概念的原义之后,再去翻看相关佛理,是否会有与往不同、且豁然开朗之体验?

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像杨教授这样优秀的学者,能够就佛法术语概念的字源语义,做出更全面系统的解读与厘清工作,于此众说纷纭、各执己见、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之末法时代,令欲觅如来之真谛却彷徨迷惑、不得其门而入者,一睹佛法之本来面目,入佛门之正道,离世间之尘劳,得佛家之极乐。

关于语言文字的关系,我在拙文《言语道断》中,曾有过专门论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参看。

对于佛法的修证,虽然古人有云:言语道断

但,在破除对于名相的执着、而契入佛法本心的同时,

也别忘了另外一句话:文以载道。

虽,言语道断。

但,无言无语,何以传道?

言语若曲谬,则道何以显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