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手记

说明文习作单元,第一次明确地将“说明方法”作为语文要素以及学习目标纳入课文当中。

单元导语: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侧重点定为:如何“说明清楚”、“介绍清楚”一件事或一个事物。教学内容要有所舍取,舍的是思想内容,取的是写作方法。

本单元选择了《太阳》和《松鼠》两篇文章作为学习“说明方法”的例子,语言风格不同。一开始,先给孩子们介绍了说明文的类型: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前者语言平实,后者语言生动。要学会根据要介绍的事物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孩子们一开始接触这些专业名词,会有点懵,但没关系,在一步步的品味语言中,就能多少感悟到一点。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通读课文,你了解到的松鼠是什么样的?

2、关于作者布封,你知道多少?

检查预习的过程中,反映了几个问题:

1、遇到不懂的生词放着不查,独立识字词的习惯尚未养成;

2、查找的资料通常是原文照搬,未能简要提取信息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计划接下来的解决方案:

1、落实课前生字词自主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预习单”或者“检查提问”的方式。

2、同学起来分享资料的时候,如果是原文照搬,就请其他同学简要复述(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介绍布封,并推荐了班级图书角的两本书《自然史》和《动物素描》,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二、分类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板书)

2、出示五组词语,检查读音,正音。

词语检查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分钟思考时间)

【孩子们发现和板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学到这里,花了二十分钟。整体感知内容的部分就结束了,课后第一小题的内容也解决了。再回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它的目的是向读者科普某种知识(内容层面,五年级的孩子能大概自己概括出来)。但作为小学课文,特别是本单元的特殊安排“习作单元”,它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学习相关的说明方法,进而迁移到写作训练中。也就是,我们要知道作者“说明白”的内容,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说明白”的,这才是高年级孩子要学习的点。

三、对比阅读,感受不同

1、出示《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课后习题2

要求:读第一句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交流:上一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写出了松鼠的体形小巧的特点;而文中的句子则通过“闪闪发光”、“矫健”、“轻巧”、“玲珑”等形容词说明了松鼠的体形特点,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画面感。

(2)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权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理解这段话内容的时候,我采用了快速抢答的方式:松鼠搭窝的材料是什么?松鼠搭窝的过程是什么?(以此来训练孩子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引导他们关注到“先……再……然后”的连接词,引出说明文语言特点还具有“准确、清楚、有条理”的特点。

(3)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句一简洁明了,用列数字的方式说明了松鼠产仔的次数及时间。而文中的橛子则采用日常熟悉的语言,更贴近生活,便于读者阅读。

四、深入阅读,感受遣词造句

1、说说松鼠的“行为特征”有哪些?(反应警觉、行动敏捷、秋存冬粮)板书

2、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松鼠的“外形”和“行为特征”之间有什么联系?

发现一:外形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

发现二:眼睛包括在面容里,四肢和尾巴是在身体里。

提问: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个?(抓事物最鲜明的特点来写)还有什么发现,抓联系。

发现三 :反应警觉对应的是闪闪发光的眼睛;行动敏捷对应的是身体的矫健和四肢的轻巧,包括尾巴的保持平衡。

3、小结:

所以,在说明事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事物最鲜明的特点有顺序有条理地一步步写下来,并且用上相关的说明方法,这样能让我们说明的事物更加清楚,也能让读者更加了解,从而引起兴趣。(为习作中的要求“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就成功了”做铺垫。)

五、课后作业:改写《白鹭》2-5自然段,改成说明性文章。

指导方法:

1、先看原文写什么内容,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和原文相关的内容

3、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板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松鼠》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