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之下,信仰之名

微光之下,信仰之名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心理健康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说如果心理不健康,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么?

也许每人心中都存在一束微光,在这点点微光照亮之上,信仰之名支撑着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而熄灭微光,失去信仰的代价就是沉沦、堕落、迷途不可知返。

前段时间,北大弑母案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凶手吴谢宇落网。但是这案件的背后却隐藏着人性的黑暗与现实的残忍不堪。

头顶太阳,却活在黑暗中。

吴谢宇的弑母中必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对母亲道德感的反叛。为了维护母亲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他的二十多年必定活得很累。他被剥夺了外在的影子,可他的内心却依然有一个黑影。这黑影可能是他的多年的伪装,也可能是他软弱之时对感情的沉迷。如果要活下去,内外统一,正视自己,他必须熄灭头顶正中的太阳。

弑母前的他的心理已经扭曲,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点而已。

一个心理健康、怀有坚定信仰的人,不一定多么成功,、取得多大的成绩。但他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一点极其重要——自我感知价值!这不光光是空谈“天生我材必有用”,切实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如何去融入现实。因为了解,我们去制定计划,因为自知,计划才能切合实际。因而自身潜能才能在一次次努力中得以开发。当然,失败不可避免,但心怀坦荡,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缺乏自知之明。严苛的要求自身,必然导致大脑的高度戒备,精神长期紧张。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失败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总是自责、自怨、自卑。

现实的悖论就是这样:渴望十全十美,但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一但陷入逻辑的怪圈,人就容易变得扭曲。

如若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日深日久,心理危机也将如影而至,如影随形。

这是一个精神时代,物质生活费不断丰富,带来精神上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不妙的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区分优劣与真假。作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而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我们矛盾,我们挣扎,我们以至于感到无以适从。

自身的渺小,让我们在思考人生时总不自觉的陷入卑微的处境。也许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困境是我们当代人精神困境的一个折射。

我们本身信念的不够坚定,面对失败我们没有勇气去再来一次;面对死亡,我们并没有坦然自若。大学生的前期是高中生,高压下的学习使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浪费”,在生活、交友、恋爱、择业中的经验几于空白,导致挫折总能轻易地突破我们的心理防线。对于某些难以承担的后果,我们开始焦虑、这种紧迫感、焦虑感像瘟疫一样散延开来,漫无目的、坐立不安,其中一些人便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自我了结亦或者不告而别。

微光能否照亮微光?这个话题,给了我们解决我们当代人困境的一个方案。当然我更愿意称之为希望。一百多年前,那个比现在破落许多的时代,一个个伟人燃烧自己化作火炬照亮民族的道路,血与火唤醒我们沉睡中的天性。如今,我们也需要伟人、需要国家给予我们正确的方向!但大方向的确定,无法将每个人拉出各自面临的深渊。所以拯救自己出低谷的实际上也只有自己而已,所谓微光就是我们的初心。而所谓的微光照亮微光,就是彼此温暖彼此,彼此搀扶,彼此多一份善意。

弱点如同影子每个人都有,但微光一样,我们可以用光明驱退阴暗,用温热代替冷漠。

也许,你想从我这里听到关于什么摆脱心理困境的方法亦或者渴望得到某些心灵安慰。那我真的很抱歉,我们需要是彼此理解。这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次相遇、一次感动,但这绝不是单方面的无条件奉献。面前的陌生人啊,我可以给你建议有许多,比如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可以让你提高多方面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又或者你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犹如阳光吻过树叶一样。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彼此的微光照亮下,找到各自的信仰。自我救赎之旅从现在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光之下,信仰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