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图片发自App


老师:大家好我是汪飞老师,高二六班的语文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能有哪位同学帮忙介绍一下你们班呢?我刚才做了一个小调查,我要找一个比较活跃的同学,是谁?结果有三位同学都写到了同一个人,那就是刘芸巧同学,我们请刘芸巧同学帮忙介绍一下咱们班。

学生:我们班是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帮助的团体。在我们班上成绩好的同学总会给不会做题的同学耐心的讲题。讲的非常详细。(掌声)

老师:互帮互助是你们班的特色,你们赞同吗?

学生:赞同(掌声)

老师:谢谢这位同学,如果我们今天的课堂,大家遇到问题时,大家思考的时候是不是也该互帮互助。

学生:该。

老师:那接下来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放开了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带着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老师:我知道这位同学一定能回答刚才的问题。

学生:围绕归字。

老师:围绕归字,写了诗人的哪几个人生阶段呢?

学生:两个人生阶段,一是做官的时候,一是归隐田园。

老师:如果跟归联系起来,那就是归前和归后。

板书:隐前、隐后。

老师: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大家都说她特别会朗诵,我想请这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诗人隐前的生活部分。

学生:(朗读)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渊。

老师:老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语音标准,并且带有情感,听起来让人很舒服。但大家仔细想想这首诗歌真的只写了诗人的这两个人生阶段吗?还有没有其他的?

学生:还有少时。

板书:少时

老师:那我们现在非常明确了,写了诗人三个人生阶段。各个人生阶段,诗人有什么形象特征呢?

学生:思考和讨论。

老师:那位同学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少时的形象。我发现有的同学眼睛在发亮哦。

学生:我认为陶渊明少时的生活是比较随性的,是跟着心走的人。

老师:同学们看,这位同学说的话语好漂亮,是跟着心走的,这么美丽的语言,大家可以记下来。用诗歌中的话就是无适俗、爱丘山。

老师:这位戴眼镜的女生来说说隐前,在官场的生活的形象?

学生:厌倦官场生活的诗人。

老师:从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她把官场比作樊笼。误落尘网中,误落就说明自己进入官场是意外。

老师:还有描写官场生活的句子吗?

学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官场待久了就怀念以前的生活。

老师:诗人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表现了官场生活的不自由。那隐后的生活?我请一个我们班平常最沉默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请雷雨涵同学,我希望今天在我的课堂上你不再沉默。

学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

图片发自App


老师:大家把关键词记下来。同学们我们读诗歌往往以一种泡茶的方式存在着,因为诗歌是世界上最凝练的语言,最能让人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形式。我们泡茶要泡出滋味,读诗要读出韵味。我们常常可以用一种对照的阅读的方法,将诗歌的韵味读出来,将茶叶泡开。比如说这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将少时和隐前、隐后三个

人生阶段进行对照,慢慢的进入诗歌丰厚的意蕴。

老师:那我们学习一下这种方法,进入第一个对照。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问题。从生活的角度来对照隐前和隐后的生活。这句话就是讲这两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我们要思考假如你是陶渊明隐前和隐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诗歌中去读出变化,发挥想象,写出几种变化。

学生:开始写作和讨论。

老师:我希望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能够站起来,头碰头的交流。

学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可以看出,他对他的官场生活是特别厌倦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得特别平实。这种自然的景象就与复杂的官场生活形成了对比。隐前和隐后的生活,一种就是让人特别厌倦的,一种就是让人特别舒适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与久在樊笼里。形成对比。笼子是关动物的一般都不会太大,可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空间就特别大。在复杂的生活里,他感到的自己的空间是特别小的,以后呢,空间特别大,一个人就可以住的特别的舒适。

老师:请这位同学总结一下,刚才那位同学发言的亮点。

学生:她的发言结合了古诗本身,没有脱离诗歌。

老师:你发现她的发言中的一下子点醒你,点亮你的关键词汇没有?

学生:关于樊笼、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解读。

老师: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将生活的色彩变化的对比(黑暗和明亮),生活空间的变化(笼与草屋等)的对比。

学生:生活现在变得悠闲自在。“户庭无尘杂”表明没有太多琐事。

老师:这就是《陋室铭》中讲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池鱼大家知道,池中的鱼生活是很单调的。羁鸟的生活也是很单调的,但回归田园之后,生活的环境变成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环境的色彩和环境的质量有了改善。对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我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池子里是鱼龙混杂的,但是回归之后变成自己一个人了,既有自己的悠闲,就好像《陋室铭》中,既有相似的,但也不同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那种思想情感交流的对象。他是一种孤独,一种自我享受的孤独。

学生:掌声。

老师:陶渊明为什么是享受孤独。跟户庭无尘杂后面的一句话叫虚室有余闲。虚室,文章注释讲的是空室。虚室是指什么?

学生:虚室是指人的心的空。

老师:心空就是将心的空间释放出来,让我们把俗事抛弃,心便空出来。我们就能够生发出很多的快乐和智慧,这就是庄子所讲的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学生:误落尘网中,误落有不情愿的感觉。复得有一种重返的喜悦。

学生:生活变得更加的简单。

老师:对以前官场的尔虞我诈、利益考量、勾心斗角我都不需要再考虑,我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悠闲的自适的生活。

学生:误落尘网中,误落带着一种逼迫和不愿意。守拙归园田,有一种坚守的对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生活是很悠闲的。

老师:这位同学,谈到守拙。守住愚笨,好像和我们的现实有点矛盾。

学生:在平常人眼中官场生活比较富裕,而陶渊明舍弃了富裕的生活,选择归隐,自由的生活方式在平常人眼中就是一种愚笨。

老师:古代士人认为最好的去处就是官场。你认为诗人为什么要守拙?

学生:官场的尔虞我诈就相当于现在的潜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则就会被淘汰,这时候你就会去选择是装聪明还是坚守自己的愚笨。

老师:守拙其实诗人归隐的精神内涵。诗人回归田园就是一种不想有机心的状态,不再有官场的利益较量。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子贡遇到一个丈人,用壶在井中汲水,而不愿使用机械。认为使用机械就有了取巧的嫌疑,就有了机心,心灵不能再纯粹。这就是“抱朴守真”“返璞归真”的道理。

老师:接下来我们从心境的角度,对照少时和隐后的形象,进行对照。假如你就是陶渊明在他性本爱丘山的秉性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但是他的心境(看待事物的情绪)有没有发生变化?扣住原诗,从哪里看出心境的变化?

学生:讨论和思考。

老师:哪位同学先来,我一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学生:假如我是陶渊明,我小时候就是一种很本真的淳朴,但是经过中年。就像一颗莲子在池塘中一样,莲花就像他归隐后的状态,他更洁白更美丽更纯真,而这种纯真是因为在污泥中洗过的。他的心灵这时候变得更加的圆满,更加淳朴。很朴质的心态,很淡素、很平静将一切都看得风清云淡的状态。

老师:这个同学善于打比方,将很多深刻的道理说的很形象。

学生:我认为少时是单纯的比较喜爱田园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到了归隐后是经过官场阴暗的社会。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突破这个牢笼,心理是安然自得是一种喜悦。是一种重获自由的感受。

学生:少年的时候不了解尘世的世俗和官场之间人与人的交往,归隐之后就已经了解这些,但却真实的爱上了自然和自由。

学生:我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看到了平淡。我看到诗人自己给自己对话的情态。

学生:写景很有特点,描写不华丽很朴实。一种将所有的生活状态和天人合一的状态相呼应。语言并不需要很奢华的陪衬,就是语言的平淡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和淡然。

老师:这些景象都很平常,不过就是我们日常所见。陶渊明不是在用景物写作,而是将生活过成诗的人。你们觉得这些景物是真的吗?

学生:是真的。

老师:有没有可能是假的。有些景物可能是虚心。

学生:为了表达心情,可能也会选择想象之景。

老师: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师:我们进行第三次对照。有的人说题目中的归字是归乡,也有的说是归隐,你怎么看。

学生:我觉得这两种都有。作者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本来就有归乡的意思。复得返自然,有写了归隐。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这里就涉及到中国的隐士文化。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于野。陶渊明属于中隐。所以他既是归乡也是归隐。但归向何处?

学生:自然。

老师:什么是自然。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哲学链条中人是起点,自然是终点,所以人不能背离,要走向道的终点那即是自然。

我们今天学习了对照的方法去解读诗歌,我们可以在诗歌中除了人生阶段的对照之外还有比如虚与实的对照,事实与情感的对照等等。比如这首诗歌,邯郸驿里逢冬至……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有好几种对照,希望同学们下课之后能尝试从对照中读出诗歌的意蕴来。

老师:下课。

学生: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归园田居》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