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论

文章写于2016年

  之前笔者在一家言开篇中提到司马迁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样一句话。而根据笔者的理解,其中“成一家之言” 一句指的当不是指形成某种思想流派,而是形成一个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而要想形成这种视角,就必须从百家流派中吸收养分,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不同。

    而人才的形成恰恰是需要这种独特的视角,因为要形成这种视角需要宏大的格局还有广阔的见闻。之前笔者在《论乱世英雄》一文中提出了乱世出人才之论。而之所以有此观点,是因为每当乱世,不同的思想文化就会突破界限, 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彻底打破了前人所设之思想禁锢。当逢乱世之时,思想不再定于一尊,没有所谓的主流思想。是时,百家争鸣,各家众说纷纭,口诛笔伐,却也创造了中华最丰富、最辉煌的文明。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极而衰,衰极则盛。” 治乱兴衰,人事更替,皆为不可逆之规律。然正是这些不可逆之规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才构成了历史之精彩。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详细的讲述一下这些规律。这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那时候,虽然战乱不断,但思想自由无拘,文化灿烂辉煌。儒有孔、颜、孟、荀诸子,法有商、韩、李;道有老庄,兵有二孙;纵横有苏、张。此外还有杨、墨、农、杂阴阳、名等诸家,缺一不可。一旦少了哪家,或者偏重哪家,都无法达到巅峰。

    而后秦起于西陲,集权变法,渐渐统一六国,天下归一。其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思想定于一尊。然秦沿用其暴法苛政,致使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秦末群雄逐鹿,天下纷扰。项羽、刘邦揭竿而起,问鼎天下。项羽有范增,而刘邦有萧何、张良、韩信三英助阵,于是得天下。

    汉初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于是汉始强。至于汉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始定于一尊。然无有独尊之学。但凡有之,必失之偏颇矣。

    汉末三国,群雄竞起,问鼎中原。后,曹孟德、孙仲谋、刘玄德三分天下而有之。其中魏有荀文若,吴有周公瑾,蜀汉有诸葛孔明。此三人,皆逸群之才、超世之英,破陈规、斩旧俗,不拘一格,经达权变;创立新法重振纲纪,为世人所称道。不仅如此,他们的大局观、自由的思想和恢宏的气度让人叹为观止。 

    魏晋南北朝之际,战乱连连,而国主重佛,所以天下之假僧众甚多,亏空国库之资财,使得哀声不绝于耳。

    至于隋唐,重整秩序,国富民强。盛唐时期,思想尤为开放,促成了文化和民族的大融合,创立了文学的巅峰。

    宋时,程朱理学开始兴起。从此,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模式逐渐固化。

    明清更甚,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此现象至民国才得到缓解。

    综上所论,我们得知,无有全具之学。百家之中无一家可兼具百工之能。也就是说,不可“独尊一家”。自汉独尊儒术以来,至于宋明理学,与儒学的初衷已经相去甚远。我们对于社会上的主流思想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会陷入时代的洪流中,无法自拔。其实“不拘一格”既不是非主流也不是唱反调,而是在这个大时代中找到自己最客观和理性的定位。再者,没有不变的事物,要懂得因利制权,方能处变不惊,但在变化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