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易象论(21-50)

21、易数取象

所谓易数就是构成卦爻的天数与地数,在卦符与爻符上,天数与地数是直接看不到的,因此也可以说数是无形无象。但是这种无形无象的数又决定着有形有象的卦、爻,决定着爻的阴阳,决定着卦体的状态,所以我们把经文中表现这些数的辞句叫做数象,或者叫大象。大象无形,卦符与爻符无法表现,但经文中有,只不过相当隐晦。

爻有纯、杂之分,所谓“纯爻”就是指爻内只包含着一种数,所谓“杂爻”就是指爻内包含着两种数。“杂爻”在经文上就叫“含章”,坤卦三爻讲“含章,可贞”,坤三是个阴爻。姤卦五爻讲“含章,有陨自天”,姤五是个阳爻,这就说明,阴爻可以“含章”,阳爻也可以“含章”。“含章”的意思就是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阴爻“含章”就是爻内包含着天数,阳爻“含章”就是爻内包含着地数。

在爻位不动的情况下,天数或地数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间周流,对于某一个爻来说,其它爻的数流动到这个爻,改变了这个爻的数构成,这种情况就叫“来章”。丰卦五爻讲“來章,有慶譽”,丰五是个阴爻,所谓“来章”就是说会有其它爻的天数来到这里。

一般说来,含不含“章”决定着爻量,不决定爻的阴阳性质,“含章”的阳爻照样是阳爻,“含章”的阴爻也照样是阴爻。但是爻量的大小是由“含章”的多少决定的,阳爻“含章”越多,爻量越小;阴爻“含章”越多,爻量越大,当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阴爻包含的天数超过三个,或者是阳爻包含的地数超过五个,爻的阴阳性质就会起变化,这就是《系辞》上说的“三五以变”。

大与小是个量的概念,经文中的“大”、“小”就是描述爻量的。阳爻量大,阴爻量小,泰卦辞讲“小往大來”,这个卦象就是说量小的阴爻去了四、五、上位,量大的阳爻来到了初、二、三位。否卦的卦象与泰卦相反,所以否卦辞讲“大往小來”。

一般说来,阳爻量大,阴爻量小,但是同是阳爻或者同是阴爻,也还有个量大量小的问题,这是因为“含章”的情况不一样。对于这种情况,经文中也是用大小来说明,比如说屯五讲“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屯五是个阳爻,但这个阳爻可能量大,也可能量小,这要看包含着多少天数与地数,在量小的情况下,这个爻就吉祥,在量大的情况下,这个爻就有凶险,这是一种囤积有度的原则。经文中还有许多“大吉”,如家人四讲“富家,大吉”;萃四讲“大吉,无咎”;升初讲“允升,大吉”,鼎上讲“鼎玉鉉,大吉”,这些“大吉”不是说的吉祥的程度,而是说的爻量,是量大则吉。

在经文上,爻位的取象有的地方就叫“居”,也就是数的居所,屯卦初爻讲“利居贞”,随卦三爻也讲“利居贞”,这个“利居贞”也就是适宜爻位稳固,但这不妨碍爻中的数周流。升卦上爻讲“利于不息之貞”,“不息”是不停顿,“贞”是稳固,不停顿和稳固看似矛盾,其实这里是说的数的周流要不停顿,而爻位要保持稳固。

在经文上,最能表示数的说法就是“素”,履卦初爻讲“素履,往無咎”,这里说的“素”就是天数或者地数,履卦是一个失衡卦,但又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初爻数的流动对自身没有伤害,所以是“素履,往无咎”。

数象与爻象、卦象一起,共同构成了卦体取象。

    22、阴阳对卦体形态的影响

卦体上的六爻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圆圈”、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可以区分为上下前后左右等等,六十四卦都是这个样子,这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爻无论阴阳,卦体上都存在着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六十四卦的共性,是一以贯之的。但是爻的阴阳与卦体的形态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爻的阴阳影响着卦体的形态,也可以说决定着卦象。

阴阳是爻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在取象上一般就用父母、男女、牝牡、贫富、强弱、大小、明暗、虚实等等来表示。在六爻均衡的条件下,卦体的形体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卦体的形态也是一个球形状态,这是一种“体态合一”。在六爻失去均衡的条件下,卦体的形体还是六爻构成的一个整体,卦体的形态则呈现千姿百态,这种千姿百态就是由于爻的阴阳所引起的。例如需卦,需卦有两个阴爻,一为四,一为上,需四辞为“需于血,出自穴”,需上辞为“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单就“穴”这个象讲,就是它们都与自身是个阴爻有关,阴如果是“穴”,那么阳就是“凸起”或隆起,这样卦体上有了塌陷与凸起,卦体的形态也就不再是球形状态。

再如大过卦,卦辞中有“栋橈”一辞,爻辞中有“栋橈”、“棟隆”,还有“枯楊”,据此我们说大过卦的卦象是“栋”,是“枯杨”,从这些“象”中很难找出球形的形象,原来这也是由于爻的阴阳引起的,大过卦一个阴爻在下,爻辞说是“藉用白茅”,“栋”、“枯杨”与“白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是坚硬,一个是柔软。四个阳爻处在一个阴爻之上,就像是坚硬的“栋”横放在茅草之上。上爻也是个阴爻,爻辞用“过涉灭顶”来形容,除了说明这个爻在上以外,也是属于柔软。类似“栋”、“枯杨”这样的卦象,就是由于爻的阴阳引起的。

    23、什么是易道取象

所谓易道就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基本法则,所谓易道取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些法则。

易道取象与卦体取象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不离卦体,不同的地方就是卦体取象多描述卦爻的状态,卦爻的结构,以及卦爻的性质、作用等等,这种描述基本上是静态的描述,例如卦体上的三个“圆圈”、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等等,这些内容不因卦体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六十四卦都存在着这种关系,易道取象则注重卦爻运动与变化的趋势、走向,以及人们的意志、愿望与要求等等,因此是一种动态的描述,这种动态的描述,较比静态的描述,在反映爻与爻、卦与卦的关系上,也就更加完整、充实,当然也就更复杂。卦体取象虽然是人们观察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强调的是卦体的客观性,卦体上的三个“圆圈”等等关系,既不因卦体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再因人的观察而改变,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是从什么角度观察,要想正确理解卦体,就必须承认这些关系。易道取象在反映卦爻运动与变化趋势上,虽然也有客观性,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但更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这里有选择,有取舍,当然结果也有不同,有吉祥,也有凶险,还有“吝”、“厉”、“咎”、“悔”等等。 

易道有天、地、人之分,因此在取象上也就有了天、地、人之分,基于天道的取象就是天道象,基于地道的取象就是地道象,基于人道的取象就是人道象。

24、地道取象

所谓“地道”,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地道取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爻的空间结构;二是六爻的地位与作用;三是阴阳对地道的影响。

六爻的空间结构。前面我们在谈卦体六爻的空间结构时,曾经用三个“圆圈”、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来表达六爻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三个“圆圈”是指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三个“对立面”是指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它们处在对立位置;三个“层次”是说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在六爻均衡的条件下,卦体的“中心”与“重心”合而为一,卦体也就呈悬浮状态。在六爻失去均衡的情况下,卦体的“中心”与“重心”就分离开来,“中心”还是“中心”,“重心”则落在了初爻的身上。这样一来,六爻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有了差别。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前面在卦体取象当中已有说明,大体说就是相邻与相对,爻与爻的相对关系,经文中在取象上就叫“仇”或“宾”。鼎卦二爻讲“我仇有疾”,这个“仇”指的就是与二爻相对待的四爻。姤卦二爻讲“不利宾”,这个“宾”也是指的四爻。“邻”字在经文中有多处,如小畜五讲“富以其邻”,泰四和谦五讲“不富以其邻”,震上讲“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既济五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这个“邻”就是表示除了与之相对的爻以外,有着与其它四个爻相邻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因爻的阴阳而改变,也不因卦体平衡或失衡而改变。

传统易学不了解六爻之间的这种相对与相邻的关系,误以为什么“乘”、“承”、“比”、“应”、“据”、“中”等等,这就掩盖了六爻之间的真实关系。

    25、初爻的地位与作用

    在探讨初爻的地位与作用前,我们先把六十四卦初爻的爻辞录出;

乾初:潜龙,勿用。

坤初:履霜,堅冰至。

屯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蒙初: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需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讼初: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师初:師出以律,否臧兇。

比初: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小畜初:復自道,何其咎?吉。

履初:素履,往無咎。

泰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否初:拔茅茹以其汇,貞吉,亨。

同人初:同人于門,無咎。

大有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谦初: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豫初:鳴豫,兇。

随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蛊初: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临初:咸臨,貞吉。

觀初: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噬嗑初:屨校滅趾,無咎。

賁初:賁其趾,舍車而徒。

剥初:剝床以足,蔑貞兇。

复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无妄初:無妄,往吉。

大畜初:有厲,利已。

颐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

大过初:藉用白茅,無咎。

坎初:習坎,入于坎窞,兇。

离初:履錯然,敬之,無咎。

咸初:咸其拇。

恒初:浚恒,貞兇;無攸利。

遯初: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大壮初:壯于趾,征兇,有孚。

晋初: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明夷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家人初:閑有家,悔亡。

睽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蹇初:往蹇,來譽。

解初:無咎。

损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益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夬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姤初: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萃初: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升初:允升,大吉。

困初:臀困于株木,入于幽穀,三歲不覿。

井初: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革初:鞏用黃牛之革。

鼎初: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震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艮初: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渐初: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归妹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豐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旅初: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巽初:進退,利武人之貞。

兑初:和兌,吉。

涣初:用拯馬壯,吉。

节初:不出戶庭,無咎。

中孚初:虞吉,有它不燕。

小过初:飛鳥以兇。

既濟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未濟初:濡其尾,吝。

六十四卦初爻的爻辞,内容极其丰富,有象辞,有断语,象辞有的描述状态,有的描述动向,要完整理解爻辞的意义,需要结合整个卦的形势。单就初爻在卦体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讲,就是两个,一个是基础,另一个凝聚。

在初爻的取象中,不乏“足”、“趾”等这样的象,如“剝床以足”、“屨校滅趾”、“賁其趾”、“壮于趾”、“壮于前趾”、“艮其趾”等等,从这些象可以看到,初爻不只是居于卦体的下方,还对卦体有着支撑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就叫基础作用。

在初爻的取象中,也不乏“坎窞”、“幽穀”这样一些象,如“入于坎窞”、“入于幽穀”等,这就说明,初爻不只是卦体的基础,也对其它爻有一个吸引与凝聚的作用,其它各爻都有向初位聚拢的趋势,我们把这个作用就叫凝聚作用。

初爻的基础与凝聚作用,说明这个爻就是卦体的“重心”,我们也把这“重心”也叫做“地心”。卦体稳固与否,主要看这个爻。

需要说明的是,初爻在卦体上居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卦体上的“下”与事物本身的“下”不是一码事,比如说一个人,足在下,头在上,这是事物本身的上下,假如说这个人是躺着的,这样就不是足在下,头在上,很可能是背在下,腹在上。再假如是一个杂技演员表演倒立,那就是头在下,足在上。井卦的初爻不是井底,鼎卦的初爻也不是鼎足,误以为井初是井底、鼎初是鼎足的原因,就是把事物本身的上下与卦体的上下混同起来。但是,事物本身不管是哪个部位到了初位,也一定会有基础作用与凝聚作用。

26、二三四五爻的地位与作用

二三四五爻同处中层,其中二与四、三与五处在对立位置,我们把这就叫两个“跷跷板”,或者是成十字交叉的两个“天平”。

处在中层的爻与初爻的关系,可以说是个邻里关系,即这四个爻都与初爻为“邻”。它们居于初爻之上,这可以看做是靠初爻支撑。另一方面,它们受初爻的吸引,或者说给初爻以“压力”。

中层四个爻可能等量,也可能不等。如果是四个爻等量,比如说乾卦的二三四五爻都是阳爻,坤卦的二三四五爻都是阴爻,大过卦的二三四五爻都是阳爻,颐卦的二三四五爻都是阴爻,如此等等,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中层四个爻都相等。 

如果是四个爻不等,但其中二与四对等,三与五也对等,比如说既济卦二与四对等,三与五也对等。家人卦的二与四对等,三与五也对等,如此等等。

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卦体,我们就叫“平衡卦”,在卦体平衡的条件下,初爻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一个方向,上面诸爻对初爻的“压力”与初爻的支撑力相互抵消。“压力”有多大,支撑力也就有多大。

如果中层四个爻二与四对等,但三与五不对等,例如屯卦就是二与四对等,三与五不对等;比卦二与四对等,但三与五不对等,如此等等。

如果中层四个爻三与五对等,但二与四不对等;例如蒙卦就是三与五对等,但二与四不对等;需卦三与五对等,但二与四不对等,如此等等。

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卦体,我们就叫局部失衡卦,局部失衡卦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叫局部平衡卦。在局部失衡卦中,初爻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上爻,一个是中层量大的爻。例如屯卦初爻感受到的“压力”就是来自上爻与五爻,蒙卦初爻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上爻与二爻。

如果中层四个爻二与四不对等,三与五也不对等,例如泰卦,二阳四阴,三阳五阴;否卦二阴四阳,三阴五阳,象这样的卦我们就叫整体失衡卦。在整体失衡卦中,初爻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三个方向,一个是上爻,另外两个就是中层量大的爻。例如泰卦初爻感受到的“压力”就是除了上爻以外,还有二爻与三爻;否卦初爻感受到的“压力”就是除了上爻以外,还有四爻与五爻。这样初爻除了应对上爻的“压力”以外,还要应对中层量大的爻的“压力”。

初爻面对这样的“压力”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顶住”,另一个就是“转移”,转移的方向就是向中层量小的爻,例如屯初受到五爻的“压力”,就有了向三爻方向转移的趋势;蒙初受到二爻的“压力”,就有了向四爻方向转移的趋势;泰初受到二爻与三爻的“压力”,就有了向四爻与五爻方向转移的趋势;否初受到四爻与五爻的“压力”,就有了向二爻与三爻方向转移的趋势,如此等等。

受到初爻转移“压力”的趋势,中层量小的爻也就有了向上爻方向转移的趋势,例如屯卦三爻就有了向上的趋势;蒙卦四爻有了向上的趋势;泰卦四爻与五爻有了向上的趋势;否卦二爻与三爻有了向上的趋势,如此等等。这种运动趋势我们就叫地道。

同初爻的取象一样,中层四个爻的取象在内容上也是极其丰富的,要完整理解爻辞的意义,需要结合整个卦的形势。单就这四个爻在卦体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讲,就是两个,一个是给初爻以“压力”,或者说是向初爻方向聚拢;另一个是被动的向上爻方向转移。我们把二与四和三与五比做两个“跷跷板”,就是说在两端相等的情况下,它们就呈水平状态,如果不等,重的一头朝下,轻的一头朝上。经文上的取象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例如:

巽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二四失衡,二重四轻,巽二辞讲“巽在床下”,这个“巽在床下”就是进入初位的意思。

豐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三五失衡,三重五轻,三爻辞讲“折其右肱”,这个“折其右肱”就是说三爻像折断胳膊那样垂落下来。

否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二四失衡,四重二轻,四爻辞讲“有命無咎,疇離祉”,这个“疇離祉”就是指四爻与初爻的联系,初爻的一个取象就是“祉”。

坎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三五失衡,五重三轻,五爻的爻辞是“坎不盈,祗既平,無咎。”所谓“坎不盈”就是说初爻这个“坎”没有满盈,指望五爻来填平。

同样,在失衡卦中,轻的一头朝上,这也有许多的取象,例如:

震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二四失衡,二轻四重,二爻的爻辞是“躋于九陵”,所谓“躋于九陵”就是由二直接至上。

屯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三五失衡,五重三轻,三爻辞讲“即鹿无虞”,所谓“即鹿无虞”也是说的三爻直接至上。

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二四失衡,二重四轻,四爻辞讲“翩翩”,“翩翩”就是轻浮欲飞的样子。三五失衡,三重五轻,五爻讲“帝乙归妹”,这个“帝乙归妹”说的就是五爻上行。

    27、上爻的地位与作用

在卦体上,上与初相对,与二三四五为邻。上与初不同的是,初爻是卦体的基础,对诸爻起着支撑作用,承担着上面诸爻的“压力”,上爻则没有任何“压力”,只对其它爻施加“压力”。

在平衡卦中,上与下垂直,上面诸爻的“压力”与初爻的支撑力相互抵消。在失衡卦中,上爻受到中层两个“跷跷板”的影响,也就有了动向。

在失衡卦中,上爻的动向就倾向于中层量大的爻。例如豫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二四失衡,四爻量大,上爻就追随四爻,爻辞讲“冥豫”,就是上爻来到了在卦体上直接看不到的四位。随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四爻与五爻量大,上爻的爻辞是“拘系之,乃從維之”,所谓“拘系之,乃從維之”说的就是上爻为这两个量大的爻所拖累。

上爻好比风向标,又好比“墙头草,随风倒”。卦体倾斜与否,唯它先知。卦体的倾斜在一定限度内,上爻有协助初爻稳定卦体的任务,如果倾斜超过了一个程度,上爻也会协助中层量大的爻一起,共同推翻初爻,这就是《系辞》上说的“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卦体六爻因倾斜而产生的种种动向,我们统称为地道。用于描述地道的形象,我们就叫地道象。

    28、阴阳对地道的影响

地道建立在卦体六爻的空间结构上,如上、中、下三个“层次”,相邻与相对等等,这些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爻无论是阴是阳,六爻都有三个“层次”,也都有相邻与相对的区分。但是阴阳与地道的作用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首先是初爻,我们已经知道,初爻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基础作用,另一个是凝聚作用。一方面是初爻不论是阴是阳,都有这两个作用。另一方面,爻如果有了阴阳,那么这两种作用就有了程度上的区别。初爻如果是个阳爻,那么它的基础作用相对要大,或者说支撑能力相对要大;凝聚能力相对要小,或者说吸纳诸爻的能力相对要小。例如需卦初爻是个阳爻,爻辞讲“需于郊,利用恒”,讼卦初爻是个阴爻,爻辞讲“不永所事,小有言”,抛开别的原因,单就阴阳来讲,讼卦的“基础”就不如需卦的坚实。再如复卦初爻是个阳爻,爻辞讲“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剥卦初爻是个阴爻,爻辞讲“剝床以足,蔑貞兇”,抛开别的原因,单就吉凶而言,这里就同“基础”的坚实与不坚实有关。

处在中层的四个爻如果完全相同,或者是二与四、三与五相同,我们把这样的卦叫做平衡卦,平衡卦中地道的作用不明显。如果中层四个爻不等,那么这样的卦我们就叫失衡卦,失衡卦还分整体失衡与局部失衡,地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失衡卦中。

依据初爻是阴是阳,我们把平衡卦还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稳固的平衡卦,这就是初爻为阳,另一类就是微妙平衡卦,这就是初爻为阴。剥卦就是一个微妙平衡卦,而复卦则是一个稳固的平衡卦,用形象的话说,剥卦好比是一个细杆子支着块大石头,复卦则好比是个不倒翁。

依据初爻是阴是阳,我们把失衡卦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失衡卦,另一类是严重失衡卦。初爻是阳的失衡卦,就是一般失衡卦;初爻是阴的失衡卦,就是严重失衡卦。屯卦初爻为阳,这个失衡卦就是一般失衡卦,蒙卦初爻为阴,这个失衡卦就是严重失衡卦,

从阴阳对地道的影响上看,一般失衡卦的地道作用不及严重失衡卦,在严重失衡的条件下,初爻的行动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凶险的。例如屯卦是个一般失衡卦,受失衡的影响,初爻虽然“磐桓”,但还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权。蒙卦是个严重失衡卦,受失衡的影响,初爻“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这表明蒙初如同戴上了桎梏,为了摆脱桎梏,只有对他人施以刑罚。

    29、天道取象

所谓“天道”就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复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这两个顺序就叫“天道”。描述天道的形象,我们就叫天道象。

天道之象,就是用形象描述天道,天道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这两个顺序。天干明见于经文,有“先甲后甲”、“先庚后庚”为证,周易运用了天干,这是不用怀疑的,问题是周易是如何运用天干的?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天道?它有哪些性质?在周易体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易象来描绘?如此等等,这才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天干首先是个顺序,而且不只是一个顺序,还是两个顺序,对这两个顺序,经文里有的是直白的描述,如元、初终、进退、往来、反复等等,更多的是通过象来反映。天道之象,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根据人伦、血缘;二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等级;三是根据动物的特点;四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人伦、血缘关系来反映天道,这是因为人伦或血缘关系上存在着先后,比如“宗”字的主象是同人卦,同人二讲“同人于宗,吝”,同人卦是初爻与其它爻的会盟,故有“同人于门”、“同人于宗”、“同人于野”与“同人于郊”等说法,“同人于宗”,就是初爻与二爻这个“宗主”结盟,由此我们知道二爻为甲为宗主,这是一个主象,“宗”字的伴象是睽卦,睽五讲“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厥”为其,“噬膚”一辞先见于噬嗑卦“噬膚灭鼻”,是讲爻与爻之间极为亲密的一种关系。睽卦五爻为庚,与庚最亲密的就是己,由此我们知道了睽四为己,己也是“宗”。比较典型的用人伦取象的卦是蛊卦,蛊卦中有“父”、“母”、“子”、“考”等字,这些字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天道。

    用人的社会地位、等级来反映天道,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等级不同,这里就有一个统属、管理的问题,比如说“王”是领导者,臣是服从者,领导者管理服从者,这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也有其自然的性质。“主”这个象第一次出现在坤卦,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坤卦依据天道运行到最后是甲,由此我们知道了甲就是“主”。明夷初讲“主人有言”,明夷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所谓“主人有言”就是说初爻受到四爻己的责难或命令,由此我们知道了己也是“主人”。睽卦二爻讲“遇主于巷”,这个“主”则是甲。除了“主”、“主人”以外,经文中还有“天子”、“帝”、“王”、“公”、“臣”、“童仆”、“大君”、“大国”等等,这些象也都是用于表示天道,比如说“王”这个象,有时是甲,有时是己,“公”这个象,有的地方是己,有的地方是甲,而“天子”、“帝”这样的象,是甲的专属,“王母”这个象,则是己的专属。

    用一些动物来反映天道,这是因为动物之间不仅有强弱的差别,在性质或功用上也存在着差别。“龙”这个象,我们说它是乾卦的卦象,也是爻象,乾卦当作六龙,表现了六个不同的地域;当作一条龙时,表现的则是这条龙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坤卦只有上爻才说“龙战于野”,这里是把甲取象为龙。

    “虎”这个象最先出现在履卦,履卦有三处讲到“履虎尾”,“虎”可以说是履卦的卦象,也可以说是爻象。作为卦象,履卦就是一只虎,但虎也是由不同的部位构成,最能代表虎的部位不是“虎尾”,而是“虎头”,但履卦的卦辞与爻辞只说了虎尾,没有说虎头,这就需要我们从六爻当中找出虎头,原来履卦六爻的爻时是壬己辛甲癸庚,四爻甲是虎尾,二爻己是虎头。“虎”字还出现在颐卦中,颐四讲“虎视耽耽”,颐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颐四讲“虎视耽耽”,是因为三爻己在其侧。“虎”字另出现在革卦,革五讲“大人虎变”,这个大人就是指的四爻己,己在革卦中是终结阶段,但又有说变就变的性质,因此说是“大人虎变”。

    “马”这个象最先出现在坤卦,坤卦辞讲“利牝马之贞”,“牝马”是坤卦的卦象,表现的是“生”,是“外静而内动”。“马”这个象再次出现是在屯卦,屯卦二四上三个爻都讲“乘马班如”,这就是说,它们本身不是马,真正的“马”是初爻,这里说的是马的负载功能,屯初为乙,由此我们知道了乙的一个取象是“马”。“马”字在以后的经文中出现多次,有“白马”、“良马”、“锡马”、“丧马”、“马匹”、“用拯马壮”等等,由此我们知道了癸的一个取象也是“马”,丁与辛的一个取象则是“白马”。

    “牛”这个象在经文中也出现多次,如“或系之牛”、“童牛之牿”、“畜牝牛”等等。无妄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无妄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三爻辞讲“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无妄三的命运,取决于四爻的动向,四爻为丙,由此我们知道了丙的一个取象就是牛,丙与壬是同一个爻位,因此壬的一个取象也是牛。

    “羊”这个象在经文中也是多次出现,如“羝羊觸藩”、“喪羊于易”、“牵羊悔亡”、“士刲羊”等。羊可以看做是大壮卦的卦象,也可以看做是爻象,大壮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从五爻的“丧羊于易”可知,庚的一个取象就是羊,庚和戊同位,所以戊的一个取象也是羊。

    龙、虎、马、牛、羊等等的性质、能力或功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用于表现天干甲乙丙丁等等的不同,这就是用形象表示天道。龙、虎、马、牛、羊等等也有共同的方面,这就是它们的行动一般是依据天道,是不理会什么人道不人道的。

    同一个事物有一个表里的关系,事物之间有一个包承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表现天道。依据天道,爻是有“内外”之分的,例如比卦的天道是壬己辛甲癸庚,如果以五爻癸为基点,那么二爻己就是“内”,因此爻辞说是“比之自内”,四爻甲就是“外”,因此四爻讲“外比之”;再如需卦以上爻丁为基点,把四爻甲说成是“需于血”,把五爻戊说成是“需于酒食”,“血”为内在之物,“酒食”是外在之物,这也属于天道象。

    总括起来,天干的取象是:

    甲:龙、首、尾、天子、帝、王、主、公、宗、父、血、庙、家、元、终等;

乙癸:马、长子、帝乙、北等;

丙壬:牛、人、东等;

丁辛:白、白马、心、南等;

戊庚:羊、黄、金、西等;

己:虎、首、尾、王、宗、君、公、主人、祖、母、王母、童、宫、王居、终、石、元等。

    几个天干组合在一起,又会出现另一类象,比如“车”、“轮”、“舆”、“辐”、“輹”等等。大有卦二爻讲“大車以載”,大有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顺序是庚辛壬癸,这是一个“圆圈”,因此二爻讲“大车以载”。賁卦的天道也为癸庚己壬甲辛,初爻癸的运动方向是五爻甲,因此初爻说是“舍車而徒”。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二上四初这四个爻的顺序为乙丙丁戊,这是一个“圆圈”,三爻甲置身在这个“圆圈”之外,因此是“輿說輻”,这是是说三爻甲的一个取象是“輻”。大畜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五初三上这四个爻的顺序是庚辛壬癸,二爻置身在这个“圆圈”之外,因此爻辞说是“輿說輹”,这就是说甲的一个取象还可以是“輹”,“輻”有发散、放射性质,“輹”有聚拢、回归性质。

以上只是天道之象的一个大略,掌握了这些与天干有关的象,既便于我们理解与掌握每个卦的天道,也便于我们理解卦辞与爻辞。

    30、人道取象

    所谓“人道”,就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这是一条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们正当行为的一条路线,一般情况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从意识的角度说,人道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流。

    人道之象,就是用形象描述人道。对人道这个顺序,经文里有的是直白的描述,如元、初终、进退、往来、反复等等,更多的是通过象来反映。人道之象,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等级,二是根据爻与爻在人道上的远近,三是根据人的视角,四是根据人道顺序。

    天道之象,有一个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等级取象的问题,人道之象,也有一个根据人的社会地位与等级取象的问题。在卦体上,六爻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一样的,初爻是卦体的基础,对卦体诸爻起着支撑作用,也起着凝聚诸爻的作用,这种作用用人事做比拟就是“执政”,对于“执政”,经文上还有个说法叫“大君”,“大君”的初筮告是师卦,师卦上爻讲“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是这个爻经过比卦之后在小畜卦来到了初位;“大君”一辞第二次出现是在履卦,履三讲“武人為于大君”,正是这个爻经过泰否两卦以后,在同人卦中来到了初位;“大君”一辞第三次出现是在临卦,临卦五爻讲“知临,大君之宜”,这是指临卦初爻就是“大君”,这个“大君”适宜向五爻方向发展。

    初爻是人元,也就是人道上的开端,但不是所有初爻都是“大君”,只有原筮卦的初爻才是“大君”,小畜、同人、临都是原筮卦。复筮卦的初爻虽然是人元,但不是“大君”,只能说是“临时执政”,或者说是“大君”的换位思考。“大君”的使命就是“开国承家”,因此它的责任与权利是很大的。

    初爻是人道上的开端,是“始发站”,因此六爻之间也就有了一个远近的问题。在取象上,初爻就好比“户庭”,节卦初爻讲“不出戶庭”,就是说不离初位。二爻讲“不出門庭”,是说不离二位。三爻为“门”,同人初讲“同人于門”,就是说与三爻会盟。明夷四讲“于出門庭”,就是说来到了门外。

    远近问题,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上的问题。坤卦站在初爻的立场上,所以把上爻视为“野”,所谓“龙战于野”,就是说这个爻距初爻最远。需卦是站在上爻的立场上,把初爻视作“郊”,所以爻辞说是“需于郊”。

    按照人道顺序,自三直接至上,或者是自初直接至五等等,因为中间隔着很大一个距离,在取象上这就叫“涉大川”,或者是“馮河”。需卦卦辞讲“利涉大川”,这是说的三爻直接至上。讼卦卦辞讲“不利涉大川”,这是说的上爻不宜至三。泰卦二爻讲“包荒,用馮河”,这是说二爻直接至五。“涉大川”与“馮河”都不合人道,因此可以看做是“抄近道”。人道是一条观察的顺序,因此也就有一个视角问题。在立场不变与卦体不动的条件下,卦体上能够直接的完全观察的爻就是二爻,四爻为不可见。因此四爻的一个取象就是“心”,坎卦辞讲“維心亨”,就是说初爻只能与四爻通达,我们把四爻也叫“人心”。

    二爻完全可见,又在卦体是中央,因此二爻的取象有“中”、“田”等等,如师卦二爻讲“在师中”,家人二讲“在中馈”,豐二讲“日中見斗”,相对于二爻为“日中”,三爻就成了“终日”或“夕”,比如乾三就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四爻虽不可见,但与二爻相对,因此在取象上也为“中”为“田”。比如说豐四也说“日中见斗”。乾二讲“见龙在田”,解二讲“田獲三狐”,恒四讲“田無禽”,巽四讲“田獲三品”。师五讲“田有禽”,这个“田”还是指的二爻。

人道之象,最多的还是依据人道顺序,“君子”这个象就是依据人道顺序。与“君子”相反的象就是“寇”或“小人”。人道表面上看是一条,其实是一正一反,如果把乾卦的人道视为正,那么坤卦的人道就是反,在一正一反两条道路的情况下,判别“君子”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个卦中的“君子”,到了另一个卦就可能是“寇”或“小人”;一个卦中的“寇”或“小人”,到了另一个卦中可能就成了“君子”。

    31、三道取象的联系与区别

天道、地道与人道,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三种法则,它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依附于卦体,不是说在卦体之外还有什么三道,而是在卦体之上存在着三道。地道依附于卦体,主要表现在两个“跷跷板”上,两个“跷跷板”就是二与四和三与五。天道依附于卦体,是从时间角度把六爻区分为先后,区分为开端与终结,区分为过程的不同阶段。人道依附于卦体,是从观察或叙述的角度,把六爻区分为先后,区分为开端与终结。

三道都离不开卦体,但依附的情况不一样,或者说三道的性质不一样。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对卦体而言,天道与地道是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客观的。人道则是外在的,是在卦体之外,固守着一个永远不变的视角,依据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对卦体六爻进行观察与叙述,因而是主观的。天道是一根“拐子”,人道也是一根“拐子”,两个“拐子”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不一致。在卦体上,天道这根“拐子”拐来拐去,难以捉摸,人道这根“拐子”却始终是下前右后左上。

我们以屯卦为例,屯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地道主要表现在三与五的失衡上,屯五量大,这就有了向下的趋势,三爻量小,这就有了向上的趋势,受此影响,初爻也就有了向三的趋势,上爻也就有了向五的趋势,这些趋势就是地道的作用。屯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四为甲,初为乙,三为丙,上为丁,五为戊,二为己,屯卦天道上的开端是四爻甲,终结是二爻己。屯初按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三,按照人道是至二,这就是屯初“磐桓”的原因。初为阳,二为阴,由初至二合乎人道,这就是二爻辞讲的“匪寇婚媾”,但由初至二为不合时宜,且没有地道的作用,因此二爻才有“女子貞不字”之说。

    32、阴阳对天道与地道的影响

天道与地道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爻不论阴阳,都受天道与人道的制约,而天道与人道却不受阴阳的制约,比如终始,天道有终始,人道也有终始,但这些终始,可以为阴,也可以为阳。作为过程的阶段也是这样,阳爻可以表示一个阶段,阴爻也可以表示一个阶段,两者在单位上没有区别,比如说阳爻表示一日,阴爻也就表示一日;阳爻表示一年,阴爻也就表示一年。天道与人道不是依据爻的阴阳所确定的。

但是这也不是说阴阳与天道和人道的运行一点关系也没有,阴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爻的运行状况。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假如是阳爻遇到阴爻,那么运行起来就比较顺畅一些。假如阳爻遇到阳爻或阴爻遇到阴爻,那么运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假如阴爻遇到阳爻,运行起来就相当困难。

    33、易象的本质与规律

周易取象的依据就是卦体与易道,无论是卦象、爻象、天道象、地道象、人道象,这些象统称为基于卦体与易道的取象,因为它们都是描绘或形容卦体与易道。因此卦体与易道,可以看成是易象的本质。卦体上的三个“圆圈”、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卦爻运行当中的两个“跷跷板”、两根“拐子”等等,就是易象的本质,说到底,易象就是描绘这些东西的。

如果抛开卦体与易道,单纯就经文中的象做探讨,寻求象与象之间的联系,那么就会发现这种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象与象在本质上的联系,就是易象的规律,是象的运动过程中经常的、反复出现的东西。

    易象本身有单独与多样的区分,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有主象伴象之分,有动静之分,有真假之分,还有形象、抽象与具象之分。大体说来,单独的易象我们叫独象,多样的易象我们叫就重象,简单的易象叫单象,复杂的易象叫复象。经文中最先出现的象叫主象,后面重复出现的就是伴象。静象一般就是卦象与爻象,动象一般就是易道象。真实地反映卦、爻及其关系的象是真象,貌似真实,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的就是假象。作为形象的易象指的是象的个性、特殊性,作为抽象的易象指的是象的共性、一般性,作为具象的易象则是形象与抽象的综合,一种高于形象与抽象的象。


34、独象与重象

独象就是单独的象;重象就是重复出现的象。无论卦象还是爻象,都有一个独象与重象的区分。

    卦象中的独象有许多,例如“獄”作为噬嗑的卦象,就是一个独象,“獄”字除了在噬嗑卦中出现过一次以外,在其它卦、爻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再如“康侯”作为晋卦的卦象,就是只在晋卦中出现过一次。像这样的卦象,我们就叫卦的独象。

    爻象中的独象就更多了,例如坤卦初爻讲“履霜”,四爻讲“括囊”,五爻讲“黃裳”,这里的“霜”、“囊”、“裳”就是爻的独象。经文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字、辞,作为象时都可以看做是独象,因为没有重样的象。

    卦象与爻象中大量的还是重象。比如说“君子”、“大人”、“大川”、“马”、“牛”、“羊”等等,在经文中就是多次出现,像这样多次出现的象就是重象。

    独象虽然单独,但要认识起来并不简单,因为独象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可比性,认识事物必须在对比当中才能进行,如果是绝对的单独,那就没有办法认识,因此,当我们遇到独象时,就要设法找出它的对立面,在与对立面的比较中认识这个象,这个对立面,有可能就在重象当中,也有可能在其它爻象当中。例如“霜”我们说是个独象,理由就是经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要认识“霜”这个象,就要联系不同于“霜”的东西,比如说“冰”,坤初讲“履霜,堅冰至”,由此我们知道坤卦反映的是一个由“霜”至“冰”的季节,或者说是一个由秋及冬的季节。再如“素”这个象,只有履卦中出现一次,这就是履初讲“素履,往无咎”,如何理解“素”这个独象呢?传统易学以为“素”的本义是无文饰,引义为布衣,也就是无官职、官服的人,如果是“素”为布衣,那么与布衣相对待的应当是那些有官职、官服的人,但从履卦的卦辞与爻辞中还真的难以找到,其实,履卦的卦象是“虎”,履卦的主旨是讲运动,运动有位动与数动之分,“素履”说的就是数动,天数与地数是构成卦爻的“素”,这是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如果是这样理解“素”,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爻变以及卦变的根据。

重象是一个象出现了多次,例如“君子”这个象,经文中一共出现20次,有的是在卦辞中,有的是在爻辞中,要想准确理解“君子”这个象的意义,理解确定“君子”的依据或标准,就需要结合每一个卦,具体分析“君子”产生的条件与作用,看“君子”这个象与哪些条件有关系,还要把它与“寇”或“小人”做比较。

    35、单象与复象

    单象是指一个卦只有一个象,或者一个爻只有一个象;复象是指一个卦有多个象,或者一个爻有多个象。

    六十四卦中,有的卦就是一个象,例如师卦辞讲“貞,丈人吉,無咎”,这个“丈人”就是一个单象;小畜卦辞讲“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个“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是一个单象;谦卦辞讲“亨,君子有終。”这个“君子有終”也是一个单象。有的卦是两个或多个象,例如豫卦辞讲“利建侯,行師。”这里的“建侯”是一个象,“行师”又是一个象;觀卦辞讲“盥而不薦,有孚颙若。”这里的“盥而不薦”是一个象,“有孚颙若”又是一个象。像这样的具有两个或多个象的卦象,我们就叫卦的复象。

    爻也有单象与复象的区分。有的爻是一个爻只有一个象,有的爻是一个爻有多个象。例如乾初讲“潛龍,勿用。”这个“潜龙”就是一个单象;乾二讲“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这里的“見龍在田”是一个象,“利見大人”又是一个象,乾二的象就是复象。再比如说蒙五讲“童蒙,吉。”这里的“童蒙”就是单象,蒙二讲“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这里的“包蒙”是一个象,“納婦”是一个象,“子克家”还是一个象,蒙二就是一个复象。

    单象与独象是不同的,独象是指经文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象,单象是说一个卦或一个爻只有这一个象。复象与重象也是不同的,重象是指经文中多次出现的象,复象是指一个卦或一个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我们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小畜卦的单象,但这个单象却不是独象,因为经文中还有出现;我们说观卦的卦象是个复象,但“盥而不薦”却是个独象,“有孚颙若”也是个独象。

在复象中,象与象之间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毫无关系。比如说蒙卦二爻的“包蒙”、“纳妇”和“子克家”,虽然都是蒙二的爻象,但表达的却是二爻与不同爻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从不同角度对二爻观察的结果。这些象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有关系,也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包蒙”才去“纳妇”,也不是因为“包蒙”、“纳妇”才去“子克家”。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好比有人说女人像花,也有人说狗不理包子像花,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错误,花可以象征女人的艳丽,也可以象征包子的形状,但要说女人像包子,那就不像话了,这就叫舍本求末。再比如说“峰”与“岭”,作为山可能是同一座山,但横看侧看就有了区别。

有些独象或单象,换一个角度也可能是复象或重象。比如说“潜龙”是个独象,但是单独看“潜”与“龙”,这就是一个复象;“履霜”这个象是个独象,但是单独看“履”和“霜”,这也是一个复象。“潜”、“龙”、“履”、“霜”是单质,“潜龙”、“履霜”是复合物,好比氢、氧是单质,水是它们的复合物,因此象“潜龙”、“履霜”这样的象,也可以看做是复象。另外,“龙”、“履”在经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因此象这样的象,也可以看做是重象。

36、主象与伴象

    象有主伴之分,所谓主象,就是在经文中第一次出现的象,所谓伴象,就是主象出现后再出现的相同或相类的象。比如说“帝乙歸妹”这个象,第一次出现在泰卦,泰五讲“帝乙歸妹,以祉元吉”,第二次出现在歸妹卦,歸妹五讲“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我们把泰五的“帝乙歸妹”就叫主象,把歸妹五的“帝乙歸妹”就叫伴象。再比如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个象,第一次出现在小畜卦的卦辞中,第二次出现在小过卦五爻的爻辞中,我们把小畜卦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叫主象,把小过卦五爻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叫伴象。伴象与主象一定有相同之处,但也一定有不同之处。把两者看作完全相同是不对的,把两者看做没有一点关系也是不对的。

主象、伴象与复象不是一个意思。复象是指卦或爻不是只有一个象,而是有多个象。主象是指在经文中第一次出现的象,后面继续出现的象就是伴象。复象的象与象之间基本上没有联系,如果说联系,就是它们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卦或爻,但是角度有所不同;伴象与主象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但也一定有所不同,如果是完全相同,那后面的象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这是周易在取象上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在表述上的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理解经文的一把钥匙。

37、静象与动象

    依据卦、爻的静止与运动,卦象与爻象,还可分为动静两类。所谓静象,就是通过象来描述卦爻的静止状态,所谓动象,就是通过象来描述卦爻的运动状态。

    比较典型的静象就是“括囊”,既然是束紧口袋,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这里就没有什么运动,既没有外力的推动或拉动,也没有内在的冲动。讼卦三爻讲“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这也是一个静象,“食舊德”是因为没有“新德”,“或從王事,無成”是说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这个爻也就处于静止状态。比较典型的动象就是大有卦二爻的“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余如“利涉大川”、“用涉大川”等等也都是动象。

    还有一类就是介于动静之间。比如说屯初讲“利居貞”,这个“居贞”就是静象,表示居所固定,但不妨碍爻内数的周流,这就是静中有动。再比如说屯三讲“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即鹿”就是一个动象,而“君子幾不如舍”就是静象,表示不去“即鹿”,这是动中有静。

卦爻运动的原因主要是三道,因此动象也就有了天道象、地道象与人道象的区分。

38、形象与印象

    卦体的形体、形态等等,表现出来就是现象。以屯卦为例,屯初“磐桓”、“居貞”、“建侯”就是现象,屯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等也是现象,如此等等,举凡卦与爻的一切表现都是现象。

    现象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的客观性,现象是由卦、爻的状态所决定的,卦、爻具有客观性,因此现象也就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与人的主观意志没有关系,不是人们想有就有、想无就无的东西。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可以被人们感知。感知可以有多种渠道,如眼见、耳听、鼻闻、口嚐、触摸等,也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在程度上有差别,如一个人没有感知的东西,别的人能够感知;一时没有感知的东西,以后能够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不能被感知的现象。我们把被感知的现象,就叫“映像”,映像就是现象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反映。卦与爻的表现都是现象,这些现象也都可以说是映像,因为它们都是现象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反映,至少是在易作者头脑当中的反映。但是现象是实在的,映像是虚幻的,或者说现象是客观的,映像是主观的,现象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映像构成的是一个虚拟世界。打个比方就是,天上的月亮是现象,水中的月亮就是映像。

    映像就是现象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反映,这种反映留在头脑当中的痕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印象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现象、归类、形象这样三个阶段。

    现象是源头,没有源头也就没有印象。《系辞》讲:“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这里说的“天文”、“地理”、“天下之賾”、“鳥獸之文”等等,就是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仰观俯察,就会在头脑当中形成印象。

    形成印象必须要有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可以是此物的彼物,也可以是自身的经验。所谓此物的彼物,是说已知某一个事物,再接触一个新的事物时,可以两相比较。所谓自身经验,是说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也可作为新的经历的参照物。如果是既无此物的彼物,也没有类似的经历,那么对事物产生的印象就是“第一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印象就成了以后印象的参照物。经文中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字、辞,这些重复出现的字、辞中,如果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它们就是第一印象。比如说“帝乙归妹”这句辞在经文中出现过两次,最先出现的泰卦五爻的“帝乙归妹”就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形成印象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归类。《系辞》讲“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这就是说的归类。归类的方法就是在参照物的基础上,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的需要,通过对新接触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同异之处,这里有分析与综合,也有推理与演绎。

    以参照物为基础的归类有许多,比如说以“龙”作为参照物,那么就可以和虎、马、牛、羊等等做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动物,都能运动,不同的地方就是形态、能力、作用等等,为什么有的卦或爻取象为龙?有的取象为马?说到底是因为它们在形态上有差别,或者是能力、作用上有差别。再比如说乾初谓“潜龙”,乾二谓“见龙在田”,乾五谓“见龙在天”,乾上谓“亢龙”,这些象的异同在哪里呢?无非是位置上差别,状态上的差别,但作为龙,它们又是没有差别的。

    以经验作为参照物的归类也有许多,比如说屯卦二爻讲“匪寇婚媾”,这是指的初爻至二,初为阳,二为阴,由初至二合乎人道,因此是“匪寇婚媾”。如果把屯二讲的“匪寇婚媾”作为一条经验,那么对賁四和睽上的“匪寇婚媾”也就不难理解,原来它们也都是说的合乎人道的阴阳和合。賁四为阴,三为阳,由三至四合乎人道;睽上为阳,五为阴,由五至上合乎人道,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同的就是爻位、爻时,还有就是屯、賁是由阳至阴,睽是由阴至阳。有了这几个参照物,我们也就可以推理,比如说蒙二为阳,三为阴,由二至三合乎人道;谦三为阳,四为阴,由三至四合乎人道,像这样合乎人道的阴阳之间,都是可以说“匪寇婚媾”的。

    以第一印象作为参照物的归类情况就更多。比如说乾卦辞讲“元亨,利贞”,“元”就是开端。如果把乾卦的“元”作为第一印象,那么后面我们遇到了许多“元”,例如坤卦辞讲“元亨”,坤五辞讲“元吉”,屯卦辞讲“元亨,利贞”,等等,我们说所有的“元”字都表示开端,这是共性。不同的是“元”有天元、地元与人元之分。乾卦的“元”是指初爻甲,我们叫天元;坤卦辞的“元”也是指初爻,但这个初爻为己,我们叫地元;坤五讲“元吉”是说以此爻改元为吉,因为是这个爻变成屯卦的初爻;屯卦辞讲“元”是指初爻乙,我们把所有卦的初爻都叫“人元”,这是人道上的开端。

    归类还有个根据需要的问题,需要是一个价值判断。现象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现象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一种现象到底归入哪一类合适,不仅要看这个现象的性质,还要看对人有什么用处,比如“马”作为一个象,经文中就有许多“马”象,有“牝马”、“白马”、“良马”、“丧马”、“乘马”、“马匹”,“马壮”等等,“牝马”、“白马”等是马的自然属性,与牡马、黑马相对;而“丧马”、“良马”、“乘马”等则是从价值的角度对马的分类,与得马、劣马等相对。

形成印象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形象。印象积累多了,沉淀下来就变成了形象。形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形有象,有形无象、有象无形或者无形无象,是不能叫形象的。比如“潜龙”是一个形象,这里就是有形有象,单讲一个“潜”字就不是形象,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在“潜”;牝马是一个形象,这里也是有形有象,如果是单讲一个“牝”字,这也不叫形象,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牝”字说的是什么。形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完整性,一般说来,印象是比较零散的、模糊的、易变的,而形象则是比较完整的、清晰的、稳固的。印象与形象同属于意识形态,但因为形象是现象与印象的综合,而现象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因此形象也就兼具客观性。完整、清晰、稳固、主客观的统一,是形象的一些主要特征。

39、真象与假象

    形象就是印象的积淀,印象与形象同属于意识形态,但因为形象是现象与印象的综合,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因此形象也就有了真象与假象的区别。

    所谓真象,就是真实地反映卦体与易道的形象,所谓假象,就是虚假地、歪曲地反映卦体与易道的形象。在经文中,绝大多数的象是真实的,比如说虎、马、牛、羊等象,不仅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类事物,而且用于描述卦体与易道时,也真实地反映卦、爻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真象。龙这个象现实中不存在,这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但在描述乾卦六爻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上,非常贴切,恰到好处,因此龙作为象也是一个真象。“鬼”这个象现实中不存在,因此睽卦上爻的“载鬼一车”就是一个假象。判断一个形象是不是真象,就看它是否反映了卦或爻的本质,是否反映了卦、爻之间的真实关系,能够反映,就是真象。

    在经文中,也有一些象是假象。试举几例:

    其一、颐卦四爻讲“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颐卦是一个平衡卦,颐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三爻为己,己的一个取象就是虎,三爻至四合乎人道,所以站在四爻的角度看就是“虎視眈眈,其欲逐逐”。“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是一个很吓人的形象,但是颐卦三爻己是颐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只有吸纳能力,没有进取的能力,由三己至四丙需要七个时间单位,这是不可能抵达的,因此对四爻也就不存在威胁,如果说己是“虎”,那么颐卦中的“虎”也是一只“睡虎”,因此所谓“虎視眈眈,其欲逐逐”就是一个假象,因为它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三爻与四爻之间的关系。

    其二、离卦四爻讲“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五爻讲“出涕沱若,戚嗟若,吉”。单就“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和“出涕沱若,戚嗟若”这些辞句看,离四的处境是很差的,离五的情绪也很不好。这是否就是这两个爻的真象呢?我们看离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离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离四为己,己在离卦中是天道上的开端,受二四失衡的影响,四爻的地道走向是初,但四爻至五是个“天人合一”,并且是个阴阳和合,在卦、爻的运行当中,“天人合一”与阴阳和合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也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现象,为什么四爻的爻辞却充满了凶险呢?原来主要是三爻造成的,三爻为壬,壬的一个取象就是牛,三爻为阳,可以说是一头强壮的公牛,公牛的生性好斗,三爻至四又合乎人道,这就是四爻觉得不安的原因。但三爻壬至四爻己需要七个时间单位,所以这是不可能的,在离卦中,没有哪个爻对四爻构成威胁,所以四爻的“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统统都是假象。四爻是离卦中的“王”,上爻讲“王用出征”就是说四爻可以征伐。四爻至五是“天人合一”与阴阳和合,五爻至上是个“人地合一”,至初合乎天道,不论是从五爻的来龙上看,还是从去脉上看,五爻的处境都非常好,根本用不着“出涕沱若,戚嗟若”,因此“出涕沱若,戚嗟若”也是一个假象。

    其三、晋卦初爻讲“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二爻讲“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晉如摧如”是讲环境不利,“晉如愁如”是说自身不悦。这两个象是否就是真象呢?原来晋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晋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初爻受四爻的压迫,貌似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但四爻至初正与天道相悖,也就是这个“天地相悖”,使得晋卦成了一个动态平衡卦。初爻不是四爻的俘获者,它还有充裕的活动空间,因此所谓“晉如摧如”就是一个假象。二爻至三是个“天人合一”,己爻的一个取象是“王母”,有这个“王母”的接纳,这是二爻的福分,因此说“晉如愁如”也是一个假象。

    其四、震卦初爻讲“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虩虩”是恐惧貌,震卦是个局部失衡卦,震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受四爻的压迫,初爻有“震來虩虩”的感觉,这与晋初的“晉如摧如”有相似之处,但震四为己,由四己至初丁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初爻的恐惧就是多余的,这个“震來虩虩”还是一个假象,而“笑言啞啞”、“不喪匕鬯”才是实质。

假象的产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形象,它们都是来源于现象,现象有本质的反映,也有非本质的反映,本质的反映是真象,非本质的反映就是假象。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剔除假象的过程。另外,从现象到形象的过渡需要印象这个环节,而印象是主观的,这种主观印象的形成又与人的地位、视角、需要以及认知的能力有关,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一下子就能获得真象的。

    40、乾卦的取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象有多种,有基于卦体的取象,如卦象、爻象、数象、方位象,有基于易道的天道象、地道象、人道象。单就象来说,还有独象、重象、单象、复象、主象、伴象、静象、动象、印象、形象、真象、假象等等的区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探讨每个卦的象了,先说乾卦,我们录出乾坤卦的卦辞与爻辞: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的卦象就是“乾”,乾字可以说是周易的专用字,俗作乹。形声。从乙,倝声(gàn)。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本义:上出也,《说文》段注:“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乾字这个卦象当中,我们得到的认识就乾卦描述的是一个屈曲上升的过程。

    乾卦还有两个卦象就是卦辞上说的“元亨”与“利贞”,“元亨”是一个动象,表示开端通达。“利贞”是一个静象,表示适宜稳固。“元亨”与“利贞”是乾卦的两个基本性质,也可以说是动静咸宜。

    乾卦另外还有个卦象就是“龙”,这可以从“潜龙”、“见龙”、“亢龙”等爻辞上看出来。据此我们说“龙”是乾卦的卦象,也是一些爻的爻象。与“乾”、“元亨”、“利贞”等卦象不同的是,“龙”这个卦象更具形体。

    “潜龙”是初爻的爻象,这是一个方位象,表明“龙”潜伏在下。

乾二辞“见龙在田”是一个方位象,表明龙进入人们的视野。“利见大人”则是一个天道象,表明环境适宜出现强有力的人物。

乾三辞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是天道象,也是一个人道象。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是天道象,这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说它们又是人道象,是因为人有一个选择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有一个应对环境的态度问题。“乾”作为卦象,表明是上出,“乾乾”是勤勉不殆,“惕”是警惧。

乾四辞“或跃在渊”是一个方位象,也是一个地道象,“渊”是一个方位,表示低下之处。四爻有可能进入初位,这是因为初位有一个凝聚的功能。

乾五辞“飞龙在天”是一个方位象,这是与“潜”、“田”、“渊”不同的。“利见大人”也是一个天道象。

乾上辞“亢龙”是一个爻象,表示这个爻的状态,同时也是方位象,表示到了穷高的位置。

乾卦“用九”是一个数象,表示有一个潜藏着的天数“上岗”。“见群龙无首”是天道象,表示在时间的作用下,“群龙”失去了领头的。

从乾卦的象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卦象,有爻象,还有天道象、地道象、人道象等。在这些象中,有独象,如“潜龙”、“亢龙”等,也有重象,如“君子”、“利见大人”等;有单象,如乾初“潜龙”,也有复象,如乾二“见龙在田”和“利见大人”;有静象,如“潜龙”,也有动象,如“或跃在渊”;有主象,如乾二“利见大人”,也有伴象,如乾五“利见大人”。

大体说来,乾卦六爻的差异不在爻体上,而在爻位上,六爻的取象不同,主要是位置上的不同,这可以看做是不同位置上的六龙,在这种情况下,六龙就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时间在乾卦中是静止的。假如我们把六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六爻的差别,就是反映“龙”的六个不同阶段,乾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位置上的不同,来反映时间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位置上的差别就无关紧要了。

    41、坤卦的取象

关于坤卦的取象,我们也先录出坤卦的卦辞与爻辞: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同乾字一样,坤也是一个周易专用字,对坤字的字义,传统上有“地”、“女”、“顺”等等,考乾字的本义是“上出”,坤与乾相对,故其本义当为沉降、静止。如果说“乾为天,坤为地”,则对乾二的“见龙在田”就无法解释。如果说“乾为男,坤为女”,则对坤卦的“牝马”、“君子”等象也无法解释。

坤卦的卦象就是“牝马”,牝马的意义在于强调有生育功能,是“外静而内动”。

卦辞的取象有多个,“元亨”是个伴象,与乾卦辞的“元亨”相伴,“君子”也是一个“伴象”,与乾三的“君子”相伴。“先迷后得主”的“主”是个“主象”,为经文首出。“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是个方位象,也反映了爻与爻之间有了亲疏关系上的差别。

坤初有两个象,一个是“履霜”,另一个是“坚冰至”,这是天道象。

坤二“直方大”是天道象,也是人道象。

坤三的“含章”是数象,“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则是人道象。

坤四的“括囊”是个爻象,也是地道象。

坤五的“黄裳”是个卦象,因为这里讲的爻与爻之间一种表里关系。

坤上的“龙战于野”是个爻象,表明这个爻的象是“龙”,也是一个方位象,言其战栗于原野。“其血玄黄”是个卦象,言其血脉子孙在品性上有了差异。

“用六”是一个数象,表示有一个地数在岗。

从坤卦的取象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卦象,有爻象,还有天道象、地道象、人道象等。在这些象中,有独象,如“履霜”、“坚冰”等,也有重象,如“君子”等;有单象,如坤四的“括囊”,也有复象,如坤初的“履霜”和“坚冰至”;有静象,如“括囊”,也有动象,如“直方大”;有主象,如“主”、“王事”、“朋”等,也有伴象,如“元”、“君子”等。

大体说来,坤卦六爻的差异不在爻体上,也不在爻位上,六爻的取象不同,主要是时间上的不同,假如我们把坤卦六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六爻的差别,就是反映时间上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位置上的差别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坤卦主要反映的是一种静态。

    42、乾坤卦的易数象

所谓易数就是构成卦爻的天数与地数,在卦符与爻符上,天数与地数是直接看不到的,因此也可以说数是“无形无状”。但是这种无形无状的数又决定着有形有象的卦、爻,决定着爻的阴阳,决定着卦体的状态,所以我们把经文中表现这些数的辞句叫做易数象,或者叫大象,取义于老子的“大象无形”。乾坤卦是如何表现这些大象的呢?集中起来就是“用九”、“用六”和“含章”这几个象。

“用九”、“用六”是易学上的千古之谜,要解开这个谜,就必须了解乾与坤的数结构。乾与坤是六十四卦中极其特殊的两个卦,从数构成上看,也不外是二十五个天数与三十个地数,但从数结构上讲就是每个爻都是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为一比一点二五,并且是方向正好相反的两种矢量,这样一来,每个爻的量都是零,整个卦的量也是零,这是一种零状态,一种绝对的均衡,一个阴阳不分的“混沌”。当然,不可忘记的是这时候有一个天数没有“上岗”,所谓“用九”就是这个天数“上岗”,这样就会打破这种均衡,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所谓“用六”就是地数“在岗”,这就可以保持卦体的稳固,这就是“利永贞”。由于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的轮流“换岗”,对卦体的形态就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把这个潜藏着的天数也叫一只能扇起全球风暴的“蝴蝶”,一个扭转乾坤的“精灵”,一个开辟鸿蒙的“情种”。

传统上有说乾是纯阳之卦,坤是纯阴之卦,如果单就乾卦六爻皆阳,坤卦六爻皆阴来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认为乾卦六爻都是纯阳爻,坤卦六爻都是纯阴爻,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乾卦六爻不是什么纯阳爻,坤卦六爻也不是纯阴爻,这种不纯甚至到了极致,以至于是阳是阴都无法区分,这个认识就是从“含章”一辞得到的,“含章”就是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阴爻“含章”是说它包含着“天数”,阳爻“含章”是说它包含着“地数”,单就数结构上看,乾卦六爻与坤卦六爻没有任何区别,说阴说阳只是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这种情况也可以叫“阴阳合德”。

    43、乾坤卦的卦体象

我们说乾坤卦的卦体是一个标准的或曰典型的球体,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六爻均衡,在六爻均衡的条件下,六爻之间的张力与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等等,也都处于均衡,这样的卦体一定是一个球体,作为形态也一定是球形状态,这是一种“体态合一”。

对于这个球体,乾坤卦是如何取象的呢?这主要是“龙”和“直方大”。

“龙”是乾卦的卦象,一般说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龙”与球体有什么关系。现实中没有“龙”,人们心目中的“龙”也不是个球,那根据什么就说乾卦的卦象是个球呢?原来乾的本义是上出,从乙,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屈曲”就有球形的意思,即便不是标准的球体,也决不是六爻像是垒砖头式的叠加,或者象八卦那样把六爻分割为两半。

“直方大”是坤二的爻辞,也可以作为坤卦的卦象,“直”说的是爻的运行路线,自初至二,形似直线,其实侧面看去是一条弧线。“方”是说在二爻这个地方有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在球面上就是一个直角。“大”还是说的运行路线,老子对“大”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逝不远不能说“大”,不反也不能说“大”,这该怎么理解呢?原来“大”不单是一个量的概念,还是一个空间概念,什么样的东西才可以叫“大”呢?这就要符合“逝、远、反”这三个标准,好比我们扔石头,石头扔出去了,但还是在看得见的地方,这就不能叫“远”,只有从视野当中消失,这才叫“远”。石头在视野当中消失就叫“远”吗?这还不叫“远”,因为我们还不能确知它走了多远,只有再返回到视野中,我们才知道它走了有多远。坤二在卦体的正前面,这是可以完全看到的,至三就是行将消失,至四是完全消失,至五又可以看到。不难看初,坤二至三至四至五,正是一个“圆圈”,“大”就是用来形容这个“圆圈”的。

二三四五是个“圆圈”,初二上四和初三上五也是两个“圆圈”,三个“圆圈”同心、同径,彼此相互垂直,构成的正是一个球体。

    44、乾坤卦的天道象

乾卦六爻的差异不在爻体上,而在爻所处的位置上,如“潜”、“田”、“天”等,如果把乾卦六爻视作六龙,那么这六龙的差异也不在时间上,它们可是说是“同时”,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但却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它们之间无所谓先后。假如把六爻视作一个过程,那么每个爻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这样六爻就有了先后的差别。这就是《彖》传讲的“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在考虑时间差异的情况下,乾卦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换成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初二三四五上也好,甲乙丙丁戊己也好,在表示乾卦六爻的顺序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在对卦体六爻的依附情况上,两者又是完全不同的,甲乙丙丁戊己,是对六爻的一种“命名”,就象是镶嵌在这个爻上,挖不出,抹不掉,因此我们把这种规定叫做“内在的规定”。初二三四五上虽然也是顺序,但却是人们一条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因此我们把这个规定叫做“外在的规定”,“内在的规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在的规定”是主观的,立场不同,观察的视角不同,这个顺序就有可能变化,只有在视角不变,依据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才是初二三四五上。由于两种顺序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把甲乙丙丁戊己叫做“天道”,把初二三四五上叫做“人道”。

坤卦六爻的差异也不在爻体上,而在爻的时间上,坤初辞讲“履霜,坚冰至”就是通过物象的变化,展现时间上的变化,“霜”为秋之象,“冰”为冬之象,这表明坤卦描述是是一个由秋及冬的季节变化。但是,谈论时间上的变化,特别是物象上的变化,又必须先固定位置,倘位置不断变换,那么时间上的变化也就无法确定,比如说“履霜,坚冰至”,这是发生在中国陕西一带,如果换成澳洲,那么还在这个季节,就是“踏青,炎夏至”。乾卦是通过位置是变换展现时间上的变化,坤卦则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展现位置上的变换。

坤与乾的关系不是“错卦”,而是“综卦”,坤是乾卦的颠倒,坤卦在时间上是乾卦的延续,但这个延续不是发展,而是回归,这就像是自春天开始以后,天气逐渐变热,热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变凉,进而是“履霜,坚冰至”,“坚冰”以后复又逐步变热。这也就不难理解,坤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纳入天干就是己庚辛壬癸甲。乾卦与坤卦,同样的初二三四五上,但天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甲乙丙丁戊己是一个时间顺序,己庚辛壬癸甲也是一个顺序,但这两个顺序在方向上正好相反。两个相反的顺序,表现在卦体上是同一条路线,这样也就明白,在卦体上,甲是一个方位,己是一个方位,乙和癸是同一个方位,丙和壬是同一个方位,丁和辛是同一个方位,戊和庚是同一个方位。我们把由两个天干表示同一个爻位的情况就叫“同位异时”,意思就是它们在同一个爻位上,但表示的时间不一样。己在乾为上,在坤为初,它们既同位,又同时,但从视觉上看一为上,一为初,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同时异位”。乾初甲变坤上甲,从视觉上看是位置不同,从时间上讲也不相同,因为两者相差了整整一个周期,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既不同位,也不同时”,当然从卦体上的定位情况看,乾初甲和坤上甲还是同一个爻位。

    45、乾坤卦的地道象

乾坤卦是均衡卦,两个“跷跷板”呈水平状态,初爻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一个方向,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但从一些爻象当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地道的作用。

乾四讲“或跃在渊”,这个“或跃在渊”就是讲初位的凝聚或吸纳能力,假定初爻至二,那么初位就会产生一个“空缺”,这个“空缺”上面诸爻都有可能来填补,初二上四这四个爻在同一个“圆圈”上,因此四爻最有可能来填补这个“空缺”,这就是四爻讲“或跃在渊”的原因。

坤二讲“不习,无不利”,“习”字是重复、起飞的样子,坤初如果至二,就会给二爻一个推力,二爻就会产生至上的趋势,这就是“习”,二爻如果“不习”,那么四爻也就失去至初的趋势,故坤四没有“或跃在渊”之说。又三爻“含章可贞”,也就是静止不动,则四爻也就没有三爻的推力,在这种情况下,四爻的取象就是“括囊”,这就象是束紧口袋那样。坤四的“括囊”,也就封住了初二上四和二三四五这两条路线。

乾三的“夕惕若厉”,坤三的“或从王事”,也都与初位的出现的“空缺”有关,尽管能不能进入初位,也还有其它条件,但初爻的支撑与凝聚能力,还是可以看出来的,这就是地道的作用。

46、乾坤卦的人道象

    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乾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两条道其实是一条道,二者统一于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坤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两条道其实还是一条道,二者也统一于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传统上的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对人来说,也可以叫“与时偕行”。

乾坤卦的人道象,集中体现在“君子”这个象上。乾三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是经文中第一次出现了“君子”这个象,后面经文中“君子”这个象不断出现,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主象。乾三“君子”这个象的意义是什么呢?原来卦体上的每一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也就是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如果是运动起来,那么四种选择就成了三种,例如初爻选择至二,那么在二爻面前就还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是右行至三,二是左行至五,三是上行至上。二爻如果选择至三,那么在三爻面前就还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是下行至初,二是上行至上,三是至四,如此等等。按照人道,三爻选择至四,就避免了返初或至上,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说的就是三爻至四的这个选择。

“君子”一辞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坤卦,坤卦辞讲“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所谓“攸往”是说的历史、来历,坤卦如果站在上爻的立场上,那么上爻的来历就是初二三四五,为什说“先迷”呢?这是因为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卦体颠倒以后,左右就会发生易位,这好比有一个人自东向西走,那么左就是南,右就是北,如果是这个人回来自西向东走,那么左就成了北,右就成了南。坤卦如果是按照初二三四五的路线走,那么到上爻就又是甲,甲的取象就是“龙”,还是“主”,这就是“先迷后得主”。

如此看来,走不走人道,是判别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一个标准,因此我们把人道,也叫“君子之道”,这与爻的阴阳没有关系,阳爻可能是“君子”,阴爻也可能是“君子”,看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就看是不是坚持人道。

    47、乾坤卦的定位原则

所谓定位就是给六爻确定方位、位置。乾坤卦的定位方法基本上有五种:

一是天数与地数定位。乾卦六爻,初为一个地数定位,二三为一个天数定位,四五为一个地数定位,上爻为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定位,由于这些数固定在这个爻上,卦体旋转,这些数也随之旋转,卦体滚动,这些数也随之滚动,因此我们把这种定位方法叫做内在的或绝对的定位。

二是天干定位。乾初为甲,二为乙,三为丙,四为丁,五为戊,上为己。坤初为己,二为庚,三为辛,四为壬,五为癸,上为甲。不难看出,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它们是同一个爻位。由于天干也是固定在爻上,卦体旋转,这些天干也随之旋转,卦体滚动,这些天干也随之滚动,因此我们把这种定位方法也叫做内在的或绝对的定位。

三是上下前后左右定位。在卦体上,初为下,二为前,三为右,四为后,五为左,上为上。由于卦体可以旋转或滚动,但不论如何旋转与滚动,最后静下来总有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分,因此这种区分对卦体而言就成了外在的或相对的定位。

四是东西南北的定位。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卦初爻为己,己的发动,能够受益的是庚与辛,不能受益的是壬和癸,以此我们知道了庚为西,辛为南,壬为东,癸为北。又癸与乙同位,壬与丙同位,辛与丁同位,庚与戊同位,所以乙也是北,丙也是东,丁也是南,戊也是西。这是一种平面定位,在这种情况下,甲和己就合并为“中”,在平面上,这可以说是绝对定位。

五是象定位。如“天”、“渊”、“田”、“野”、“潜”等象,就是通过象来描述卦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这种象定位,则是相对的定位。

乾坤卦的定位原则是一个大原则,它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卦中,避免迷失方向。

    48、卦体上的三“元”

“元”字有首、始、开端等义。卦体上有三“元”,这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元”。

乾卦辞讲“元亨”,这是说初爻为开端,这个开端是通达的。坤卦辞讲“元亨”,这是说坤初为开端,这个开端也是通达的。

通过乾坤的纳甲,我们知道乾初为甲,这是“乾元”,坤初为己,这是“坤元”,如果我们甲确定为“天元”,那么己就可以叫“地元”。

坤五辞讲“黄裳,元吉”,坤五为癸,这个爻既不是天元,也不是地元,称其元吉,是说以此爻改元为吉,正是这个爻到了屯卦来到了初位,变成了乙,初爻是人道上的开端,这也是个“元”,于此我们把初爻就叫做“人元”。

在乾卦中,天元与人元合一,在坤卦中,地元与人元合一,在屯卦中,三元便分离开来,天元是甲,并且永远是甲,地元是己,并且永远是己,只是在不同的卦中,甲和己在哪个爻位,需要仔细辨析才能确定,不过甲和己一定处在对立位置,比如说甲在初,己就在上;甲在二,己就在四;甲在三,己就在五,如此等等。

人元非常容易确定,它就在初位,六十四卦所有的初爻都是人元,只是人元的天干是哪一个,也需要仔细辨析才能确定。

49、原筮与复筮

“原筮”一辞出自比卦,比卦辞讲“原筮元永贞”,意思就是比卦的上一个卦,也就是师卦的初爻继续充当比卦的初爻,只是改变了时间与运行的方向。师初为丙,改变时间后就是壬,丙的运动方向是丁,壬的运动方向是癸。师在卦序中排在第七位,比排在第八位,由此我们知道了卦序中的奇数卦都是原筮卦,排在其后的偶数卦就是复筮卦,乾排在第一,这是个原筮卦,坤排在第二,这是个复筮卦。屯排在第三,这是个原筮卦,蒙排在第四,这是个复筮卦,如此等等。

原筮卦的共同点就是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复筮卦的共同点就是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

50、“只出不入”与“只入不出”

由于原筮卦与复筮卦所用的天干不同,这样天元与地元就有了这样两个性质,或者是“只入不出”,或者是“只出不入”。在原筮卦中,天元甲是“只出不入”,地元己是“只入不出”,到了复筮卦,这种性质就反了过来,天元甲是“只入不出”,地元己则是“只出不入”。其它天干定位的爻则是“可出可入”。

天元与地元的这种性质,也可以理解为张力与引力,即在原筮卦中,天元甲只有张力,没有引力;地元己只有引力,没有张力。在复筮卦中,地元己只有张力,没有引力;天元甲只有引力,没有张力。

上述性质,还可以用“黑洞”与“白洞”做比拟。“白洞”只能喷发,不能吸纳;“黑洞”只能吸纳,不能喷发。经文中很多的取象,就是围绕着天元与地元的这两种性质展开的,比如说小畜三讲“舆说辐”,“辐”有辐射、发散等义,小畜三是天元甲,小畜卦是个原筮卦,“辐”就是表明这个爻有辐射、发散性质。大畜卦是个复筮卦,二爻甲为天元,爻辞讲“輿說輹”,这个“輹”就是说的天元甲的聚拢、回归的性质。再比如说豫卦是个复筮卦,二爻辞讲“介于石”,这是因为三爻为己,己在豫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在取象上就用“石”来描述己的坚不可入。

人元的天干不一定是甲和己,因此人元在一般情况下是“可出可入”,也就是复卦辞说的“出入无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27易象论(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