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这是一本非常棒的知识管理类的书,一出版,就在市场上留下非常好的口碑。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我赶紧下单,买了这本书。

《好好学习》

背景

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成甲的背景。成甲老师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2009年,第四次创业,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并于2010年开始写反思日记,2012年后受查理芒格大师的影响,通过后续几年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尝试,慢慢形成了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在2016年成为了罗辑思维得到APP节目《成甲说书》作者,同时也完成了《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

成甲老师没有给我们讲关于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比如思维导图,印象笔记,沟通技巧等,而是介绍了一些经过自己亲身验证的一些底层规律,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论,这里特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临界知识**。全文主要围绕临界知识展开,谈了以下四个方面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临界知识

如何掌握临界知识-底层规律和方法

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介绍一些被验证过有效的临界知识

信息 VS 知识 VS 临界知识

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得弄清知识和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

知识:能改变你行动,产生新的结果的信息。

临界知识:那些能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更加广泛,更加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知识和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样本与模型的关系。为了预测更多样本规律,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稳定的高阶模型。而且通过不断地完善这个模型以保证我们预测的高度准确性。从本质上讲,这是人们希望从不确定的样本行为中发现确定行为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现代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问题

读完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毕业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确实走得太远了。恍然间,我发现自己一直认为是正确的概念,其实是有问题的。

问题一:

记笔记:

求学的时候,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多记笔记,而且还把好的笔记展示给大家看,要大家多注意学习。同时那些笔记记得好的学生被宣称为好学生。所以,从小我就觉得记笔记很重要,而且最好能够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课后更好的回顾,复习。可是事实上反而害了自己。不仅害了过去的自己,现在一直还深受其害,因为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时候为了想把老师的话记全,而忽视了对内容的真正理解。自己俨然成为了一个文字的搬运工。“所谓记录全了,后续可以复习方便”,那其实也只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基本上很少真正有时间去回顾。即使去回顾了,由于很多的知识没有及时的更新消化,自然理解也不会很系统,概念的掌握也很难体系化。这样表面上看起来,笔记做了好几本,学习也很认真,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不足的,是落后的,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低水平的努力。

正确的姿势:

首先,记笔记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而不是为了记录本身。所以,记录只是一个工具,不可以本末倒置。如果有些概念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就不需要记录;如果理解还不够,则需要记录关键点,需要记录概念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些内容是可以网上寻找的,但是老师讲解的主要脉络必须自己记录下来,比如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所以我们的记录是为了让知识形成结构化的体系,而不是为了给自己的记忆增加负担。是为了融汇贯通,深入理解,而不是为了无畏的死记硬背。

问题二:

读书

小时候,学校里读书一般都是从前往后阅读的,这个阅读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有的时候,即使在不想看书的时候也会硬着头皮按照顺序去看书。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理解的效果也差。往往读完后面,就把前面的内容忘光了。有的书,一本差不多要读上2个星期,所以会出现看到最后的时候,书前面的内容差不多不记得了。这样,即使1年读了40或者50本书,压根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效果和帮助,有的时候,只是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罢了。

正确的姿势:

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先泛读了解本书的整体大意,而后精读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主要的人物,主要的高阶模型,自己的感悟部分以及书中的反常识部分。同时阅读也不需要从头到尾的去读,而可以跳读。其实书中每一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固定的,可以有选择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同时也可以把书中的某部分内容当作一个链接点,去寻找知识的源头,去寻找高阶的知识模型。比如阳志平老师推荐的卡片大法,可以自己制作反常识卡,人名卡,术语卡,行动卡,金句卡等。这样就容易通过组块的方式把有用的部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三:

成功

我们每个人渴望成功,老师,父母从小也给我们灌输成功的理念,我也一直渴望人生的成功。但是这个观念在现在看来却不一定正确。因为成功是一个时刻的状态,如果只是一次,二次的成功,是很难给人带来持久幸福感的。相反有可能在某次成功后,会有很大的失落和迷茫。

正确的姿势:

我们应该一直关注于自己的成长,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偶尔一次或者二次的成功,而是持续的成长。做任何事情关注于做事的过程,注重于自己能力的培养和积累,成为时间的朋友,这样伴随着时间的复利效应,终究会让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问题四:

捷径

成功有没有捷径呢?如果我们完全否定这个观念,我就有可能会给自己找借口,落入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的陷阱。如果我们能够批判地看待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是没有快速捷径,但是学习还是有方法的,还是有可能大幅缩短学习时间的。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关注可能性,关注高效学习的方法。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李叫兽,2010年参加高考,2014年大学毕业,在公众号“李叫兽”原创出百余篇高质量商业分析文。如《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X型与Y型文案的区别》、《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  、《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2015年7月,为推进营销科学化,创办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加盟百度,任副总裁。毕业短短不到2年,身价已经已经达到数亿元。而且还给营销工作多年的”老司机”指路。

问题五:

重复

有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些概念很重要,但是我却忽视了概念本身的使用场景。比如要想学好一门技能,必须要重复重复再重复,俗话说:孰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实际上,这个假设不一定成立。重复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一直陷在这个泥坑。因为重复的是有条件有目的。对于任何一个技能的学习,我们不能无意识的重复,我们更多的的应该通过重复,感知差距;通过重复,形成有效反馈;通过重复,提高自己的每一次行动,这样才能快速前进。

问题六:

底层逻辑

有的人即使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做出新的特色。因为,他们关注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事情背后的底层原理,关注的是事情背后的高阶模型。俗话说,信息本身不一定重要,但是承载信息的人却是最重要的。同样道理,做的事情本身不一定显眼,但是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确是关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把眼睛盯着表面,在深处却很少有人问津。而有些人,他们更加喜欢跨界,更加关注底层规律的融会贯通,所以他们做任何其他事的时候,都可以做的很有深度。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的坑我深陷其中,却自己不知道。我该怎么破呢?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本书中提到提高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对于现阶段的我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

学习的本质是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基于自己的假设做出的。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我们所说的思考肤浅,也就是在某个错误的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

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案例】

复盘每天生活:

复盘我们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

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

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考虑如何改进,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知道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反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的校正。我们的传统教育很少提倡反思,但是反思在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反思可以发现知识的误区。

2)反思可以促成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反思可以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起来

反思如此重要,我觉得必须在生活中,有意识无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其中写反思日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结合自己的称晨间日记把每天工作的反思部分也包含在内,对自己的一天的工作做一个反思。这样,每天的工作中的缺点,工作中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然后适当地加以改进,备注,就能给获得不断的成长。整个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行为的积极反馈。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要变化自身的角色,从一个学生变为一个老师,从一个学的过程转变成一个教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看,老师教和学生学是一个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过程。要真正的获取知识,就得是主动的过程。所以切换角色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要教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就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后,别人提出的质疑,问题,和新想法都会给予我们新的认识。

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地学会去分享,去传授自己的知识,让让自己获得最大最直接的锻炼。

刻意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天才型的专家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来获得的。但是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有最终突飞猛进的进步。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想快速习得某项技能,要缩短学习的时间,就得加强刻意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