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意识

      在2022版新课标中,为体现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将原有的“模型思想”细化成“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其中小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而初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从具体内容上看,2011版课标中主要明确概括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而2022版课标则把这段话放到了初中“模型观念”中去,在小学阶段加入了模型意识的具体表现,用“知道”、“认识”、“有意识”这样的行为动词让学生基于感官具体地感悟数学模型的普适性。

    所谓“普适性”是指某一事物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具体表现为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生成一般的数学模型,再将模型用于解决这一类的生活问题。像这样从现实生活中来,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模型意识。

      什么是数学模型呢?从狭义上看,数学广角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如“鸡兔同笼、植树问题、烙饼问题”等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是对一类问题的刻画和表达,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而广义地看,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这样看来,模型意识的培养是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在学生学习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解决一类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模型意识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模型,养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模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