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食赘行

        《道德经》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就是垫着脚尖,垫着脚尖立不住,立不稳也立不久。跨者:就是大步,步子大了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我们走路,如果步子大了行不通走不远。《道德经》的思维很有意思,他告诉我们一切事情都不能用强,不能逞强。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过于自我表现的人不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彰。“自伐者无功,”自我标榜的人没有功劳。“自矜者不长”,矜:就是倚仗,我们做了一点事情,就倚仗这个事情是不会长久的。举个例子,我们说在一个企业当中工作,立下了一些功劳,可是我总倚仗过去所做的事情,就不会长久。“自伐者无功”, 比如说在企业当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员工会居功自傲。如果有这样的思维和这样的行为,所有的功劳没有了。“自见者不明”,表现欲太强的人不明达,会招人反感,招人嫉妒。

        这些都讲完了,最重要的妙就妙在“其在道也”,说这些都是在道上的。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余食赘行”。余食,来举个例子,中午吃饭吃饱了,剩下的食物叫余,变成了累赘。我们再来延伸,我们生活当中一切多余的东西都是累赘。比如说我们的念头多了,明天还没发生的事情,现在就开始胡思乱想就是累赘。那什么叫多余的呢?不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都是多余的。那什么不多余的呢?我们当下正常的需求就适当。《道德经》讲“圣人为腹不为目”,吃饱就可以了,再多就成为了累赘。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以合适为原则,多余的就会成为负担,成为累赘。多余的念头,多余的想法,多余的食物,多余的物品,都会成为累赘。

        “余食赘行”,我们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举个例子学习也是这样的,有时学多了,不适合当下的需求,反而哪个都没学明白,哪个都没学懂。比如说衣服多了,反而会觉得困惑多了,反而觉得没有衣服穿了,你不知道穿哪个。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爱好或技能,什么都想学,最后发现哪个也不行,反而成为了累赘。所以我们再来思考:为什么说这四个字妙呢?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当中似乎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当真的意识到了我们什么都不需要的时候,你会发现瞬间就变得清明了,就变得清静了,就变得潇洒了。

        我们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其实越是优秀的人反而在做减法。我们去读历史,会羡慕很多历史上的人物,比如李白、苏东坡、竹林七贤、陶渊明、老子、庄子。他们太潇洒。当你修到那个程度潇洒了,会发现什么又都来了。比如说我们看一个电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一个人潇洒呢?因为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这个人很潇洒,转身离开,可以放弃一切东西,我们心向往之。我们做不到,就产生了羡慕。

        我们再来体会这番话,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什么,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感受到,但是妙就妙在这里。你虽然觉得什么都没感受到,或许也觉得我做不到,我也没有听懂,也没觉得有太多道理,但似乎又产生了一些变化。有变化又说不清楚,没法把它表达出来。我们再来体会,比如说疫情来了,我们待在家里有店铺没法开,有工作没法去上班,你就在家体悟这种感受,你会发现似乎体悟到了什么。你把一切看轻了,你就会觉得我当下其实无比幸福,我当下其实就很自在。因为我什么都不需要。等到开始工作了,带着这种状态去工作,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我们再往回讲,刚才那番话再来体会:垫着脚尖儿立不住;步子迈大了,行不久,行不远;自我表现不明;自我标榜无功;自我依仗不长久。都加了一个自我,都是人为的、主动的、刻意的、强求的。垫着脚尖不是本来的样子,步子迈大了不是你正常的步伐,都是人为的刻意的。老子告诉我们这都是多余的,是累赘。

      《道德经》当中处处都是无为的思想。很多东西刻意而为就会累。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度的,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食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