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药》

《药》被收录在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中,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的篇章。读书做笔记,也是一种对于内容的思考,读书不思考,就像是囫囵吞枣,品尝不出其中滋味。越长大对于鲁迅先生越崇敬,希望自己慢慢读完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一生。

《药》

“药”就是沾了人血的馒头。

《药》的故事非常简单,老栓为了给得了肺痨(肺结核)的儿子小栓治病,用辛苦攒下的钱买了人血馒头,并艰辛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小栓的病。然后,小栓还是死了。文中的人血馒头不是我们现代经常的代指,而是真真正正沾满了刚刚死去人鲜血的馒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死去的年轻人夏瑜,是一位对革命矢志不渝,想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进步青年。

在此摘抄一段老栓去买“药”路上的描写: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这段描写阴气瘆人,虽然周遭都是人,但是却给人一种阴间的感觉。

读《药》

不基于作者创作背景看文章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在那个新旧文化思想冲突的年代,有探寻救国道路的仁人志士,有有养尊处优的大清遗老,更多的是麻木不仁,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老百姓。文中有一段汇聚各类人士在老栓处闲聊的场景,百姓是不关心革命的,对于他人的苦难更多的是当作自己的谈资,没有同情心,更没有同理心。越发能够理解鲁迅先生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所说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药》的故事结构是极好的,故事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小栓从生病吃“药”到死亡,暗线则是革命者夏瑜的抗争与就义。夏禹在文中并没有出现过,所有对于他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他人语言的描述。摘抄一段描写: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这里是阿义是老管,这里的他就是夏禹了。其实就这么一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形象跃然于纸上,哪怕是在狱中,依旧没有放弃信仰,生命的最后还在渴望唤醒国人。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了民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往事,瞻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形象,也学习到了刻画人物的技巧,实乃幸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