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3(接上篇)
无明傲慢之过失
即使明天就要死去,却依然对衣服、住屋、财产等世间财物,非常贪执留恋,总以为自己还有很长的寿命,可以好好享受。却也因为贪执这些世间财物,为了追求短短数十年的衣食住宅,使自己再次投生轮回。
虽然青春已经虚耗流逝,年龄渐大,身体也开始衰老,却还是无法生起出离心。只是口里说一说,偶尔想一想,无法真正修持佛法,自利利他。
虽然闻、思、修的智慧都很薄弱,却贡高我慢;虽然自认为(接下页)
P44
是学识饱满之士,却不知道要用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清净见等佛法的核心精华,来衡量检视自己。
陷在这种傲慢无明时,祈请上师救度我,加持我,让我能从这种无明愚痴出离。
贪执世间八法之过失
虽然生死、违缘等等障碍已经够多,不仅没有为将来的死亡作准备,往内观照自心,好好修行,却还心思向外散乱,计划着要到各种欢闹的地方,玩乐游荡,放逸度日,还以为自己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虽然长期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却不好好下功夫修心,所以贪嗔痴依然炽盛,身心无法真正寂静,心性就像枯槁的硬木一般,越来越难以调柔转化。
P45
虽然表面行为温柔调和,或夸耀说已经调伏自心,但其实内心的贪嗔痴并没有任何减少,甚至高谈阔论,想要调伏他人而宣说佛法。
当我陷于追求世间八法时,祈请上师加持我,救度我。
世间八法,即是利、衰、誉、毁、称、讥、苦、乐。这是扰动我们情绪欲望的八种业习之风,又称为八风。世间,是指轮回世间,包括三界六道,这八法属于轮回有漏之法,是来世堕入轮回之因。
世间八法的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强烈我执。我执,让我们希望得到利益,不希望衰损失去;希望声名远播,害怕毁誉上身;喜欢得到称赞,不愿被讥毁批评;追求快乐,不愿受苦。
这八风和我执关系密切,伺机而动,任何一风吹起,我们就随波逐流,在轮回苦海中飘泊受苦,难以逃脱。所以对治世间八法,是修持出离心的核心基础。我们必须时常自我检视,观察是否陷入任何一种。
祈请上师,让我快速从无明昏睡中醒悟过来,指示我觉醒之道。
这里的昏睡,除了贪执睡眠,也包括昏睡般的懈怠懒惰,以及对事物真相不明的昏昧状态。这使得我们的如来藏光明被遮蔽,无法显露,以至于在无明愚痴下,造作种种恶行。(接下页)
P46
祈请上师,让我能从无明黑暗所生的轮回牢狱之中,快速解脱出来。上师!我的一切心行,只有您了知,请您垂念。这一句总结了修持共同前行的目标,也就是从轮回中出离。
共同前行的核心
共同前行中的道理和观修,就是让我们的心念调柔,转向正法,为进一步的修持作准备。如果没有出离心,则修持的所有善法,都会成为轮回之法。唯有出离心已经修到一定的标准和感受,之后修持任何法门或做任何善行,才会有最大的意义,成就也会更快速。
事实上,以我们这样的凡夫,刹那都不断在造作罪业,想要具足修行要件,必须是无始劫的众多福慧资粮在今日成熟,才有可能。但我们总以为生命还很长,总认为别人的不幸,是因为运气太差或福报浅薄。可是,无常往往会突然降临在自己身上。而面对无常,要有什么心理准备呢?就是平时要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之苦”、“因果不虚”的种种道理,有坚定的正确认知,深切反复地思维,产生真正的出离心,这就是很好的心理准备。
但是转心四思维的修法,并不是今天观修,就能生起出离心。即使修了一个月,稍微生起薄弱的出离心,但下个月也可能会失去。这需要长期串习实修,才能自然生起并稳固,而不是口头说说,或一闪而过的念头。这时,自然能生起“临终时,唯有依靠正法”、“唯有修持正法才能解脱”的定解。所以,直到成佛之前,在行住坐卧或实修时,都要以这四种思维作为基础,这样就能修成清净的正法,也能圆满一生的修行。(接下页)
P47
不过,对出离心也要有正确的认知,才可能成为学法的根器。佛法所说的出离心,并不是要舍弃世间所有的一切,抛家弃子,否定财富、事业等等。出离心的真义,强调放下心中的执着为主,就像帝洛巴尊者对那诺巴尊者所说的:“儿子啊!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的,不是现象,而是对现象的执着。”
当然,如果能出家或到深山静处修行,就有更好的修行条件。但如果在静处修行,还是放不下世间八法,在轮回琐事中散乱放逸,则出家或深山静处也只是表面形象,对解脱没有真实意义。就像有些人一生中在寂静处实修,或精通三藏,可以讲经说法,却无法调伏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就是没有修持四转心。
尤其大家都有家庭,需要负起各种责任,所以,应该在真实出离心的基础上,放下对世间八法的贪恋,对于轮回琐事,不要过于追求。同时,以菩提心摄持,以利益他人的悲心,为亲友、生活、工作等负起应尽的责任,在行住坐卧中,依照佛陀的教导,如法修行。
此外,虽然有时我们做到反观自心,但仍然无法改变,该怎么办?这时,只有祈祷上师:“上师您遍知!祈请您大悲加持我,让我能对治贪嗔痴,让我的心能够自主,能从外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心,猛力祈请呼唤上师,祈请上师大悲加持我们、摄受我们。这不是偶而才这样祈祷,而应该时常如理祈祷上师。
总之,对初学者的我们来说,通过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的实修,培养出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最为重要的。或者,就算没有修持再高深的法门,但修成了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一生就有很大的意义,也可算是很高的成就了。(共同前行圆满)
P48
P49
第十章 皈依
P50
不共前行,主要可分为六大项:(1)皈依,是圣道的基础;(2)发殊胜菩提心,真正趣入大乘;(3)念修金刚萨埵,清净违缘罪障;(4)供曼达拉,累积资粮;(5)古萨里积累资粮,断除四魔;(6)上师瑜伽,生起证悟智慧。而皈依,是所有修法的基础,想要真正进入佛门,就必须皈依。
按照宁体大圆满前行的观点,五加行的基本数量,即皈依文十万、大礼拜十万、发心文十万、百字明十万、供曼达十万,是所谓的五十万加行。而上师瑜伽持诵莲师心咒,是单独计算的修法。但不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前行,重点在于质量,否则,只是完成一个数量,自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都不算是“圆满”。
皈依的学习内容,有六大项:(1)皈依的因或基础是信心;(2)皈依的类别;(3)皈依的对境;(4)皈依的方法;(5)皈依的学处;(6)皈依的功德利益。(接下页)
P51
第一节 皈依的基础
皈依的意义
身为佛教徒,对皈依的意义应该有所了解。一般人想了解佛法时,会去听闻高僧大德讲经说法,而有皈依的机缘。有些人不仅皈依了,还多次领受皈依戒;有些人看到别人皈依,也跟着去皈依,但对皈依的理解却模糊不清。
皈依,是归向依止之意,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暂时来说,皈依是以上师三宝作为保护和不变的依靠,究竟来说,则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和证悟。所以,从究竟意义而言,皈依是最高的法。
莲师说:“一切法都归于皈依之中,邪见者不知。”阿底峡尊者也非常重视皈依,曾有一位出家人向尊者求法,尊者问他学过什么法?他回答:“也没学过什么,只学过一个小小的皈依法。”尊者说:“如果连皈依你都认为是小法,那我这里也没有更高深的法,可以传授给你了。”
所以,皈依不仅是佛教仪式,尤其在金刚乘中,它是一种实修,是每天的修持功课。所有仪轨的一开始,就是修皈依,目的是要我们虔诚祈祷,希望在上师三宝加持下,消除一切的痛苦恐惧,精进修行,获得成就。(接下页)
P52
「三种信心」
皈依,是开启一切佛法正道之门;信心,则是开启皈依之门。如果不相信皈依的对境,怎会有真正的皈依呢?又如何得到三宝的保护呢?就像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找有能力者来救助,如果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听从安排和引导,当然得不到帮助。
没有信心,就无法进入皈依之门,所以皈依之前,对上师三宝生起虔诚的信心,非常重要。这种信心,包括清净信、欲乐信以及胜解信三种。
一、清净信
首先是清净信。这种信心不需要先学习道理,只要看到佛像、经书或僧衣等三宝的象征,会自然生起。
比如,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走进雄伟庄严的大殿或法会场所,看到佛像、高僧大德、佛塔或听到梵音,感受到佛陀的伟大和佛法的力量时,非常欢喜,甚至会毛发耸立,想要流泪,由衷生起一种信心。别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也说不出原因。或是一想到观世音菩萨,马上被他的大慈大悲所感动;一想到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时,也会为他伟大的愿力而落泪。这种由清净心引发的信心,就是清净信。
清净信,就像小孩和母亲分开很久,突然又见到母亲时,生起无法言喻的欢喜。这种对佛菩萨自然而生的喜悦,也是具有佛缘的征相之一。《禅定王经》中说,亲近佛门时,有毛发耸立、掉眼泪等等现象,表示心中已有成佛的种子。(接下页)
P53
但是,有些人的清净信只是短暂的,当他离开佛堂或寺庙之后,世俗生活一摊开在眼前时,马上就会忘记这些法喜。所以,只有清净信是不够的,必须要慢慢培养,让信心更稳固。(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