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琴遇上芭蕾

文/纳兰调露

我是一个琴人,也是一名芭蕾舞爱好者,曾在澳芭的Adult Ballet Studio学了一年芭蕾,不久前跟随杜佳音老师学习芭蕾。

梁殷芸《咏舞诗》曰:“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喜爱芭蕾,源于她的宁静高雅,弯曲伸展间,诉说着不流于表的魅力。在我心目中,芭蕾是一门刚柔并济的艺术,这与我们吴门古琴很像。

吴门琴派宗师吴兆基老先生是一名太极拳大师,有友人曾经对他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打太极拳”。吴老认为,他的古琴演奏风格“有气有意”。在他看来,中国传统艺术,莫不讲求先做到“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书画、镌刻、鼓琴皆然。”

当古琴遇上芭蕾_第1张图片

吴门琴派宗师吴兆基先生

因此吴门古琴在“清微淡远”的柔美之上,又呈现出了“简、劲”的张力,形成近代吴门琴派“简、劲、清、和”的琴风。这种刚柔并济,剑胆琴心,和芭蕾舞的“力与美的结合”异曲同工。恩师裴金宝先生曾说:欣赏古琴不能闭着眼睛听,因为古琴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听觉艺术,同样也是视觉上的享受,是听琴人和弹琴人之间的交流。

当古琴遇上芭蕾_第2张图片

澳芭导师杜佳音

跟随杜佳音老师上课,我时常体味到古琴与芭蕾之间的共通之处。

吴门琴派弹琴,讲究“指不离弦”,随弦而变,时常通过“转指”等技法使得乐曲字字连贯,音音流畅。同样,芭蕾舞中rond de jambe (用腿划圈)也注重“足不离地”。

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其中泛音“轻跃空灵”,要弹好泛音,需要意念集中,气息沉稳。我在教琴过程中常常打比方说,弹泛音时想象琴面是一池滚烫的沸水,左手指尖刚要触及滚烫的水面便被烫得缩了回去。巧合的是,杜佳音老师在教授Battlement Pique(刺、点动作)时,也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即想象地面是滚烫的水,而舞者的足尖触底的瞬间迅速抬起,似乎被沸水烫到一般。

再有,弹琴忌“屈指”,即弹奏散音时右手手指不能弯曲,而芭蕾中的诸多动作,亦讲究膝盖不能弯曲。

古琴和芭蕾,各为东西方艺术的高雅代表,竟如此相通,这使得我在学习芭蕾的时候,往往忍不住用弹琴的一些体悟融入到舞步中去。乐曲中的“字字连贯,音音流畅”,幻化成了芭蕾中的步步连贯,从而才能实现“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


文房主人 简介

当古琴遇上芭蕾_第3张图片

纳兰调露,吴门琴人,籍苏州,师承吴门琴派著名古琴演奏家裴金宝、裴琴子父女。2015年于皇家墨尔本理大学举办古琴独奏音乐会。2016年受邀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举办“世界文化遗产进名校——古琴”双语讲座。2016年自编自导的古琴微电影《桃花源有多远》入选墨尔本多元文化艺术节微电影板块。2018年参与策划、编导了大型古琴音乐剧《寻琴记》,该剧被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SBS、3CW等数十家媒体报道。2010-18年间先后受邀墨尔本大学、驻墨尔本总领事馆、墨尔本市政厅、白马市政厅等地义务演奏古琴,近年来为古琴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努力。自幼研习翰墨,年少时期曾斩获全国金奖十数次,现为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曾与著名画家子轩女士合作“简字谱与现代画”受邀新艺术画廊艺术家联展。历经数载耕耘,她将翰墨的理念与古琴艺术巧妙结合,推出了“琴墨互修”的理念。


当古琴遇上芭蕾_第4张图片


当古琴遇上芭蕾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古琴遇上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