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2020. 1.29      历史(7)

改革的必要性:

(1)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于东方六国。前771年,戎族的一只犬戎攻破镐京,灭掉西周,秦襄公率兵赶走犬戎,拥立周平王,次年,又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为了酬谢秦襄公,封他为诸侯,并把被融狄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他。

(2)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公元前七世纪后期,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曾一度步入春秋强国行列。但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于中原各国,为诸侯各国所轻视,被称为夷狄之邦。

(3)公元前四世纪初,秦献公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把国都由雍迁到栎阳,制定户籍制度,允许在国内进行商业活动,但秦的整体面貌并无根本改观。文化落后,诸子之中,没有一个秦国人,社会习俗也相当落后。

改革的可能性:秦孝公锐意改革。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深感”诸侯鄙秦丑莫大焉。”于是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


时代影响会转化为商鞅变法当中的具体的内容,商鞅改革的这个内容,他主观上当时为了当时秦国本身的改革,实际上,客观上也推动时代的变革。

改革措施深刻地反映我们讲战国的时代特征,首先开阡陌废井田,这明显就是一个迎合了战国时期井田制的土地瓦解,私有制的形成,换句话说,这个就是迎合了小农经济。

奖励军功,二十等爵符合贵族政治的瓦解,官僚政策的逐步形成,推行县制,这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瓦解的一种回应。

燔诗书而明法令跟当时专制或集权化的这种观念是不仅密不可分。再明法令代表当时法家思想的一种兴盛性。改俗习惯,父子分居,一夫一妻,是迎合当时的小农经济。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