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哲学》」勾勒阳明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

「Day5/2020.2.20(庚子年·正月二十七)·《王阳明哲学》:勾勒阳明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

王阳明哲学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阳明哲学·目录

#人文历史7天共学营·第二期#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壹壹

1.佛教对人与物无分别;

2.王阳明是正宗儒家,如《大学》人和人之间是有薄厚之分的,爱得有等差(天理),有厚薄才有秩序

3.杨朱只知薄厚之理,墨子只知同体,两个极端,不算中庸之道

4.做一个自我观察者,真我(本心真体)假我(私欲 习气):上台演讲紧张就是肆意泛滥;痛苦过分,说明私意泛滥

5.做任何事,当你良知呈现那一刻,判断最准确(心永远定,良知非对错:天理即良知 ,知行合一:真知→真的做到)

6.我们要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每个人都和自己的惯性(不警觉)作战,用醒觉调动体内良知本身的力量(心中依靠),带入正确的循环中

7.克己与为己:克己为躯壳之己(眼耳口鼻舌),把欲望逐渐渐少(控制贪欲/习气) 害你的;为己心性之己,知良知“真己”,每日精进自己内心

8.狂者胸怀:厉害荣辱,生死祸福置之度外,一切良知而行

9.敬畏是不要欺瞒你的良知,一个人能稳当快乐(心无挂碍)便是洒落

10.我们难以做到触之不动,知道薄厚又知道同体,更难做到知行合一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召静

第一次听到王阳明的名字,是在听《中国文化课》时樊登老师提到才知道,后面去百度查词条了解,不曾想原来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继尔今天就有幸听了这本书。

学这本书书之前,不知道有《王阳明大传》,我觉得先学习这本书再来听他的哲学思想,可能会吸收的会更好,有如韩鹏杰讲授《道德经》时说,要学《道德经》首先要先了解老子本人及其背景。

这本书讲述了好多半古文的内容,而且是用来勾勒哲学层面的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虽然我是挺喜欢哲学类的书籍,但是对于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太难懂了,其心学同样也吸收先贤的智慧,只是我们需要慢品、思考,需要全身心投入,方能体会。

文中的四句教对我的启发很大,他给我们指出了修为的方向,所以,很有必要多听几遍,而且也去听一下王阳明的传记,相信会有很多收获。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Ashley

读完本书,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深有所得,以下为自己一些浅薄的见解,分享给各位:

王阳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不行,便不真知。

1、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懂得一个道理却不行动,只是因为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解别人的时候容易,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这些道理却全然没有了效果。很年轻人都说自己知道“孝顺父母”,但是工作忙,应酬忙,抽不出时间去孝顺。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错了,你不是懂了而没有做到,而是你压根就没懂,所以没有做到。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一个人如果爱了,那么他的行动会自然跟上,在眼睛里,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里,这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所以,一个人不去孝顺父母,就谈不上懂得孝顺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顺父母,真的体恤爱惜父母,他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而不是把时间分配给了事业、应酬。

2、知而不行,便不真知  知道了一个道理而不行动,那就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很多年听到的一个道理,当时不解其意,但是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就明悟了。因为行动跟上了,所以自然就知道了。再比如说,自己的痛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痛了,自己才知痛。外人永远也不会懂你的痛。因为不是痛在他身上,你多痛,怎么痛,他全然不知。所以,缺了行动,就谈不上知道。王阳明有句话: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处。若只好静,遇事变乱,终无长进。只是知,却没有经过世事的锻炼,终究是不能有进步的。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3、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道和行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一个人想要知道,不可避免得要去钻研,钻研的过程中一旦要验证某些东西,也就是进入了实践的阶段。也就是说,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独立思考的知,一定有行的成分在。行只是认知深化的一个过程而已。而如果一个人本没有知,但是他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把经验不断再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些经验就是知。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什么道理,用来夸夸其谈,用来装点门面,这样的知,懂再多也没用。只有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这些大道理,才能化为我们生命的养料,让一个人坦荡无畏,富足丰盈。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林立文

反复听了几遍,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至少明白了佛家与儒家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同体”和“薄厚”,而我们的小生活和大社会似乎都遵循的是儒家文化中的“薄厚”。

另外,也对“知行合一”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前只认为知与行是相互融合,是合二为一,但从老师的解读中才明白是相互始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不简单的,不光是善心更要善行,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学习反思成长改变。

《王阳明哲学》适合慢慢品味、思考,方能体会到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吾性自足,自我的觉醒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看清和改变。当下浮躁的社会,有时候静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修心养性,致良知,知善行善,感恩樊登老师。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十月

儒家四大圣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之一(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王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今日所思深之,不明觉厉,深知一日之思考,不知所云也。经过多日的书籍,已然觉得自己知之甚少,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唯以默默领悟,方为之始,何去何从。

今天就分享一些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摘自其他相关资料):

1、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大多国人不知道他以及他的思想?

在明朝以功封伯爵的文臣有三人,以学问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四人,而王阳明竟然独占其二!王阳明之英才绝世,可管中窥豹。王阳明学术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更不以朱子之是非为是非,独求天下之公道!

相比在明代时的兴盛,阳明学说的传承在清代显得沉寂,以至于到现代了解王阳明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阳明学说在明代传播到日本、朝鲜,却释放出巨大能量。尤其在日本,阳明学说受到极大欢迎。日本学者通过典籍研究,充分地吸收了阳明学说的精华,消化发展而为己用。在日俄战争中,在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战争的东乡平八郎,身上永远挂有一块牌子,只写着7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2、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即理”,要我们明白,我心即是天理,天理就在我心,要有独立精神,不要迷信权威。王阳明的“人人都有良知”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圣作贤,要有自尊,人人都是平等的。王阳明的“要以良知指引生活,不要违背良知,当死不当死”告诉我们:人必须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最后,他的“知行合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修心炼心的模板:只要我们一直知行合一,就能到达内心强大的境地。归根结底,人生在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一切竞争,都是心的竞争,心的战斗。只有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能战胜一切。而拥有强大内心的关键就是恢复良知,在良知的指引下去为人处世。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lufy

【感受、启发】《王阳明哲学》真的听的好吃力,不像前几天听的历史那样的,可以知道讲了什么事件。他的思想我也不是很懂,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起来比较难。包括书中讲的很多理念,虽然樊登老师已经做过讲解,但是还是不太知道期所以然。

不过把书中最后总结的主旨记下来,这样可能有利于未来学习。

同体与薄厚:儒学与佛老的区别

王阳明思想演变过程:

前三变:沉迷词章,出入佛学,龙场悟道。

后三变:默坐澄心,致良知,圆熟化境。

王学基本主旨:良知即天理,逆觉体证。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功夫指点:克躯壳之己方能成德性之己,良知由做人任事中来,而非静坐。

四句教: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Messi

【感受、启发】

一、儒家与佛家的区别:薄厚与同体

1、天理自在人心: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你对你的父母比对其他人好一点,你对人比对动物好一点。有厚薄,社会有等级、有秩序。

而佛家是无分别,但是社会上很难生存,很多只能出家。

2、如果一个人在对父母和对自己的对待纠结,就不是同体,就不是中庸之道。

如果自己连家人都不思念,那么枉为人。

二、37岁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王学的后三变

1、默坐澄心

清除内心的杂念,分辨“真我”(本心真体)与“”“假我”(习气私欲)。

2、致良知

实实处在正念中

1)“默不假坐,心不待澄”

2)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

3)知行合一

3、圆熟化镜

与孔子所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类似

随时随地都知道对与错,但随时随地对与错都没那么重要。

四、阳明学的基本义旨

1、良知之天理

2、致良知与逆觉体征

有了第一步警觉以后,需要依靠良知本身的力量去走向正道。

五、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克己(躯壳肢体)与为己(内在本质:志气)

一个人要学习,在环境美好的状态下,依然能学习。

六、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七、王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1、大丈夫气概

2、狂者胸次

坚定毅力的喜欢进取的狂者

3、敬畏与洒落

敬畏不是害怕,而是指不要欺瞒你的良知,一个人如果能稳当快乐便是洒落。

什么叫稳当快乐?孔夫子的“曲肱而枕之不亦乐乎”,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稳当快乐。所以当你心中有着对于良知的敬畏的时候,你反倒更容易做到真正的洒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佚名

【感受、启发】读过很多国外哲学家的作品,王阳明的这本书切切实实第一次接触,很烧脑。但是他所创立的知行合一,良知的理论概念还是非常真诚高尚的。提倡善念,提倡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且主张理论结合实践,而这一切他自己在当时的时代也是如此践行。身处官场,历经排挤,仍然敢于开口说真话,不畏强权,身处逆境,仍然坚持修心静坐悟道。可谓真的君子!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小树

人无贵贱之差别,站在个体的立场看待“人、事、物”时,便有了薄厚之分,是为伦理,人和人之间是有应有亲疏远近,爱得有等差(天理),有厚薄才有秩序。

在团队管理上,一碗水端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优秀的人就应该有不同常人之褒奖!这也是能使的团队更为奋进的动力!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南风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良知”即天理,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我理解到的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符合人伦道德,有正念。这篇内容很多,需要多点时间好好消化。其中里面还讲到克己和为己的区别。“克己”是指躯壳的“己”,是自己的身体,人应该克制自己不要贪形色。为己”是为真己,即是人心,人应该注重内在修行。知行未能各一或因并没有真知,需多学习,内在修行,并最终达到做出的事情如同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一致,达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Day5:读《王阳明哲学》by 香香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

大学中“其所厚着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王阳明说爱的有等差,这是一个天理,天理当中注定了是有差别的。你对你的父亲就是要比其他人好一点,你对其他的人就要比其他的动物要好一点,你对动物就要比对植物可能要好一点,你对自己人就比对敌人要好一点。这个东西是天理,所以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秩序的话,这个社会就乱了。所以儒家特别讲究的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厚薄才会有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以后,你才会发现这个社会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如今,我们依旧如此。

而佛家倡导的是无分别,不但人和人无分别, 人和动物也无分别。无分别心是一个特别高的境界,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心无挂碍,特别轻松。但是你这这个社会上,很难在这么一个明明有着等级,明明有着秩序的一个社会上去生活去生存。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同体。我们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叫做同体。

王阳明说如果一个人在吾身和亲亲之间,再去分薄厚便是不仁。中庸之道很难把握因为一方面要有薄厚,一方面要有同体。

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的真切,知的笃实便是行;行的明觉,行的省察,便是知。

知行合一,知是指德行之知。

你只要秉持着你的良知,去对待家里的老人,那就一定是孝。

良知即天性。所以天理并不是外在的抽象之旅,而是内在的本心之真诚恻坦,由此真诚恻坦之本心,昭明的自然地朗现出来便是天理。所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凌绝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致的意思就是贯通,首先是觉醒,然后是依靠。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句句真理,需要我们反复阅读领会笃行。


招募海报

【7天共学营·打卡书单】

Day1:《万古江河》/讲透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Day2:《国史讲话:春秋》/中华民族最早最靠谱记忆的科普书;

Day3:《魏晋风华》/揭开魏晋美学的面纱;

Day4:《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走进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大蒙古国;

Day5:《王阳明哲学》/勾勒阳明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

Day6: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世界史;

Day7: 《禅的行囊》/趣味横生的禅宗入门书;

【打卡规则】

1. 每人每天在樊登读书APP内听完指定书籍并按照打卡模板分享不少于100字的心得发于群内;

2. 分享完要点评上一位分享的伙伴并@对方;

3. 每天的打卡时间为当天的00:00-24:00,没有补打卡机会,所以大家要提前安排好时间;

【积分规则】

1. 完成自我介绍+5分;

2. 按要求完成每天的心得打卡分享+5分/天;

3. 点评赋能其它的伙伴+5分/次(三句话以上);

4. 完成7天的打卡总结+8分;

5. 其它加分项 ;

编辑/排版Ⅰ十月

内容摘自Ⅰ「樊登读书·厦门」7天读书共读营内容精华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阳明哲学》」勾勒阳明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