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道德经

我对道德经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最早对道德经的认知还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拽文上,对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是消极、颓废的,因此,后来一直没有关注道德经,也没有全文看过道德经。

今年,在我决定系统研究论语的真义和现实应用时,发现马云是第一个进入到我的视野的人,一个可以称得上论语之君子的人。马云在一次中央二套对话栏目中提出,他不赞成大家看很多书,自己反复看,受益最深的是论语、道德经和佛经。

道德经在马云身上的体现不仅包括阿里巴巴的创立和发展,更体现为其与李连杰创立的功守道。功守道是道德经演绎出来的一种道,功守道的精髓是国学文化-太极的传播。

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便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他在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很多传奇。他在2017年人大毕业典礼致辞上指出,“作为投资人,我常说起我的三个投资哲学: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三句话分别源自《道德经》、《论语》、《史记》。虽然现代金融投资的工具和方法大多源于西方,但如何使用好这些工具,我还是更推崇我们优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要珍惜人大给我们的人文土壤,好好汲取营养。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这三个投资哲学虽然分别来源于三个著作,但是有一个共性,即与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张磊先生将三个投资哲学能够进行组合的原因之一。守正用奇直接出自道德经不再展开;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与道德经的少私寡欲是相通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道德经的行不言之教是相通的。

春节前与领导有一次经典的谈话,其中的核心涉及到我领导对公司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的利弊。当时我用论语的君子之行,实现人不知而不愠来否定无为而治的弊端,我领导则用他的经历给我讲了无为而治的人性本源。当时是没有分出谁说的对的结果的,这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大的困惑,于是我决定深入研究道德经,寻找论语限度外的人生哲学。

鉴于我研究论语的经验,我没有去翻看现成的道德经译本,我直接在APP上下载了一个听读版道德经原文,在过年在家的几天里从头到尾翻看了数遍,似有所悟。来上海上班后,从网上无意中看到一本书,方崇阳的《道德经与人生》,从孔夫子旧书店淘了一本,虽然写的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不过其引用的一些古典故事还是可以就事论事的,不过这是割裂的一种诠释方法,是无法窥到道德经的全貌的。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在发现很多注解道德经或宣讲道德经的人大都针对开篇围绕“道”去解释,结果来了个不可名状,等于白讲。在我看来,道不是虚无的,道是可以名状的,道德经后面的论述都是在讲具体的道,只有具体的道的悟透了,道德经之开篇道就迎刃而解了。开篇的核心非“道”,开篇的核心是天地万物之有无,无中生有,有化为无。道德经的对道的具体阐述主要是通过天地万物之变化推演出人应该参照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是读懂道德经的重要方法论。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读过道德经,我们一样可以根据外物的变化引发人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总结就是道德经的原型。

开篇给我们的启迪有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独立思考,有“观”点,能够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无中生有向我们说明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很多新事物,新问题,我们可以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我们也会成为问题制造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遵循了道德经之道;有化为无向我们说明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们能做的是遵循道德经之道,在有的状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无法选择消亡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消亡的时间。

张彦军   2018年3月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无到有: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