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2年,群鹤翔集于宣德门

我大抵是没那么喜欢这幅画的。我一没去过辽博见过原作,二不能将所知的碎片整理成面。但想来,我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懂画,看不出来画面构图是否别出心裁,比例安排有无恰当舒适。只是草草写过几年大字,喝过几年墨水。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欝。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实。”


“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御制御画并书 天下一人


徽宗18岁即位,到了政和壬辰那年,正好30岁。孔子曰:"三十而立。"


纵观北宋年表,1100年即位至1112年12年间,他一事无成。有意思的是这位热爱艺术的皇帝,即位期间苏轼、秦观、陈师道、黄庭坚、李公麟、程颐、米芾、苏辙先后死亡。它是什么心情我不得而知,但想来朝廷上下关于端王晦气一说可能愈演愈烈。谁也不知道他心中的压力。


无巧不成书,1112年2月16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其中两只仙鹤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


他高兴极了,至少表面上高兴极了。他30岁了,宋朝人的平均寿命也才30岁。他想大展宏图过,可国内奸宦当政。他只能将自己的作为发挥在偏门。兴道教,昌画院。他们称他为道君皇帝,鹤在道教本来就是祥瑞。他也许真的想要有过一番作为。可国外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大金。惜宋、辽、金根本不能三国鼎立。


然后金攻破了东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那一年徽宗45岁。孔子曰:“四十不惑”他正处在一个节点,他也许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他在被俘的路上写道“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会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他只有在梦里才梦到过故宫,可偏偏最近连梦也不做。他是否恨过?可他又该恨什么呢?恨天道不公让他生在五月初五徒增晦气?恨太后不明立他为帝?恨自己错信奸佞败了朝堂?可军事孱弱,本就不是他的错。


后来南宋种种事迹我不想多说,只想说徽宗死在1135年,那时候他52岁。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那么他的天命又该是什么?即使艺术会是他的最佳选择,我也仍旧不知他的天命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不知。


回看瑞鹤图所画20只形态不一的鹤,那时候他是否是为了稳定民心才装作高兴大声宣称这是祥瑞之兆。他自己是否曾意识到,曾梦到,他会在20年后驾鹤西去。


今天有幸和一位朋友聊到瑞鹤图,她说瘦金体总是给她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难以形容。只让人觉得过于强烈、固执。有压迫感。说她看画感受不到徽宗的王者气象。只能说我眼泪掉的应当。我觉得她看的通透。也许徽宗不是皇帝的话真的会好很多,可世事难料。贵为天子,也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休见旧时月。


历史听由后人评说,站在后人角度上,我承认徽宗不无辜,我只觉得徽宗足够孤独,足够偏执罢了。


想起我将出生之际,家里老爷子梦到仙人骑鹤,后随麒麟。于是给我取了这个名字,认为我这一生足够祥瑞,会有出息。可终究事与愿违,就像徽宗当年有曾见群鹤翔集于宣德门。


只是人有人的偏执,各有各的选择。我不觉得活该,只觉得足够辛苦。


也不曾怪谁,只望孟婆且与我,行些方便。

微信公众号如图所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元1112年,群鹤翔集于宣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