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前言
1.1 何谓圣人?
1.2 谁是圣人?
二、孔子
2.1 介绍
2.2 孔子的核心思想
2.2.1 礼
2.2.2 仁
2.2.3 学
三、王阳明
3.1 介绍
3.2 心学由来
3.3 阳明心学精髓
3.3.1 心即理
3.3.2 知行合一
3.3.3 致良知
四、曾国藩
4.1 守拙
4.2 学做圣人
4.2.1 为何要学做圣人
4.2.2 如何做圣人?
5、总结
中国自古代起就有“圣人”一说,圣人也几乎可以被称作是“完人”,而想要做到人民口中所谓的“圣人”,需要符合3点基本要求,这3点基本要求也就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标准。
立功:为国为民建立丰功伟绩。
立言:著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创立学说、名言,永为后人传诵)。
中国五大圣人分别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兵家集大成者孙 子、墨家创始人墨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今天主要谈谈儒家学派的圣人,从时代远近依次说起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春秋)、王阳明(明朝)、曾国藩(清朝)。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孔子生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孔子名列第一。
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长大后九尺六寸,做过仓库管理员,管理牧场
孔子56岁时,以大司寇的职位参与国家大事,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价钱,行人男女都分开走路,各守礼法,路上行人见别人掉落东西不敢捡回去,四方旅客来到鲁国,不必向官吏请求也会有亲切的照顾。
孔子管理鲁国3个月的时候,真正做到了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齐国听后担心鲁国强大起来,于是挑选漂亮的少女八十人,送给鲁国,季桓子(士大夫掌握实权)暗中接受馈赠,并带鲁国国君整日沉迷乐团,荒废政务,孔子失望离去开始周游列国。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辗转鲁、齐、宋、卫、陈、蔡到周国学礼,遇见老子(师从老子)。
20岁期步入仕途,周游列国,历经14年返回鲁国。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乐经》失传)
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在孔子众多儒家思想中,如下几点为代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而从上述9大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后面有学者补充,除了这2点核心思想外,还应加上“学”。
《论语》成为后世学习儒家学说的入门之基,也是孔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仁与礼互为因果,修炼仁的品德,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恢复周礼。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体现了保守的一面)。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的根本是“孝悌”,主张“仁者爱人”,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治伦理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而不君子乎。
“下学而上达”,“学”是实现“仁”的关键所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于1472年10月31日,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晚年居于阳明洞。官宦世家,父亲南京吏部尚书王华(龙山公),始祖东晋右将军王羲之。其母怀孕十四个月生下他,五岁时,他还不会说话,出生时的名字叫王云。
【阳明生平】
王阳明从小就聪明伶俐,12岁就会作诗,到了18岁,王阳明开始接触程朱理学。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和欧美学者;门人弟子高达300多人。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王文成公全书》、 《瘗旅文》
知行合一,心学智慧,四十九岁创立“致良知”说。
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中科举,而王阳明读书则是为了做圣贤。
笃奉儒学
道教神仙,迷上佛学。三十五岁后,转投圣贤之学,笃奉儒学。
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格物穷理
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儒学的根本,成为区别与其他学说的重要标志。
“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
【亭前格竹】
学习了程朱理学后与好友在父亲的房屋的院子里,大片竹子前面“格竹子”。
最终格了7天,不吃不喝生病了,放弃。
龙场悟道
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是一个错误,通过“澄默静一”修习超脱生死之念,这样达到“心”与“理”的融合。通过“主静修行”超脱了生死之念,以此为媒介,实现“心”与“理”的统一的过程,向自己的心内求理。---“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人类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无关,道德只与我的本心有关——我真心喜欢、赞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恶、厌弃的事,就是恶。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本就是合一的
听从自己的本心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归宿,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将良知推致事事物物
将良知推到极致
【格物致知】
1、良知是你遇到事情时的本能反应,这种“知”不是知道“1+1=2”,而是知道冷、知道饿。你知道冷就等于你想穿衣服,知道饿等于想吃东西,知道善等于你心中有行善的冲动,这就是行的开端。
2、遇到事情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心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因为那是你的本心,也就是良知。依照良知去做,这就是知行合一。
3、让一切事物都符合你的良知。把你的良知推行到万事万物上去,比如小偷偷东西没人管,你去管,孤寡老人可怜,你去帮扶…
4、修习心学的过程,也就是磨镜子的过程。你天天都能知行合一,心中的镜子越磨越光,越磨越亮,良知没有受到一点遮蔽,它就达到了极致。
生于1811年11月26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文正生平】
“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今天小编给大家简介下曾国藩生平简介。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曾国藩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更虚心,更肯付出。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失败。“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时只知硬钻过去,做事不留死角。
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
从小读“诗书礼易春秋”,中进士后,翰林院做京官,意识到才疏学浅
30岁立志做圣人,从小读“诗书礼易春秋”,中进士后,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开始做京官,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
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缺点多
傲慢修养不好虚伪(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言不由衷的赞美,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好色)
浮躁 坐不住,傲慢虚伪,修养不好
青年时代,爱交友 爱串门 爱聊天爱开玩笑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研读《传习录》,程朱理学。《朱子全集》、朱熹(清代大儒家)
写日记(每天都写)自我管理。三十岁而立之年(学做圣人 脱胎换骨)
读史书《易》
江西困境与“大彻大悟”
闭关在家读《老庄著作》,反思自己,致信好友反馈
【脱胎换骨】
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偏激、好名 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
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错,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天京内讧之后,咸丰皇帝再次召集曾国藩出山、朋友们发现曾国藩变了:
1、和气、谦虚、周到
2、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学会了打太极,皇帝对他的命令,再无讨价还价之意。
3、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纵观中国古今著名人物,有多少是被儒家文化所影响的,有多少是受儒家思想熏陶而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即使是我们普通的百姓,虽不能做到建功立业,至少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个智慧足以让我们做到修身和齐家,这个智慧足以让我们做到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作为普通人,最值得推荐的当属曾国藩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