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学道德经

【原文】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身体与灵魂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离大道吗? 聚集精气,追求柔和温顺的形态,就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摒除内心的杂念,进而观照灵魂深处,就能够做到心中毫无瑕疵吗?热爱百姓,将国家治理好,就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吗?生来具有的感官在接触外界时,能够做到安静保守吗? 当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达的时候,为人处世能够不利用智巧吗? (所谓奥妙深邃的大德行,往往就是孕育万物、培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同时更不自恃有功而凌驾于万物之上,更不会因为自己是万物之长而主宰万物。)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是玄德。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三十根辐条聚集在车轴上,就有了车轴中心的空虚之处,如此车子才能正常运行,也就有了真正的作用。搅拌并揉捏泥土,将它做成器皿,而器皿有了中间空虚的地方,才能盛放东西,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修建房屋,让整个房屋之中有足够用来摆放家具并居住的空间,这才有了一个房屋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改造,就会使这些材料本身产生作用,而改造材料时出现的许多看不见摸不到的元素也会产生作用。 在有形与无形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时无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这一章重点在讲解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解】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一般,害怕大患降临到自己的身体上。什么叫作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其实得宠并不一定是开心的事,因为得宠就会担心失宠,失宠就如同受辱,得到与失去都是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何得宠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时又如同受到惊吓。 什么又叫作害怕大患降临到自己的身体上?我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拥有身体,害怕身体受到伤害,担心身体会陨灭;如果自己没有了身体,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个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体看得同等重要,也许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个天下完全托付给他了。

这一篇章主要讲解“为人”。指的是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格局越大结局越好。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解】古时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处世微妙而玄奥,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正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所以在此勉强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 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的国家; 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的宴会的客人一样; 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 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 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他们总是浑厚朴实,仿佛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与万物相合; 他们总是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们总是清风徐徐,仿佛永远没有休止的时候。

谁能使浑水慢慢地澄清,变成净水?谁又能使寂静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也正是因为他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解】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被统治的人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这种理想的状态相当于“不治而治”,统治者本身只是一个代表,与人民之间相对平等,没有差别和约束;其次的一种统治状态就是人民都赞誉统治者,认为统治者非常英明,愿意亲近他;再次的统治状态就是人民害怕统治者,这种状态并不理想,统治者可能是采用暴力等非常手段控制人民,但还能够让人民听信或者听从自己的统治;最差的统治状态即是人民反对统治者,甚至反过来侮辱统治者,也就是形成了反抗。一个人如果不守信,失去了信用,那么其他人就不会信任他。 古时候最好的统治模式,就是统治者能够与人民愉快地相处,而不随便向人民发号施令。在遇到困难或者集体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即使事情顺利解决,大功告成,统治者也不会向人民居功,百姓也不会特别感激统治者,而是认为:这些都是我们自然做成的。这一种统治状态同样是接近于“道”的统治。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代表世间规律的“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那些为了争夺胜利的智巧之举出现之后,才产生了严重的欺诈行为。家人之间失去了和睦,才出现了所谓的父慈子孝。国家的政治陷入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士。

这一章主要是讲道,重点提到了辩证法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注解】除去浮于表面的文化,这样就能避免心生忧患。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采取顺从的心态和违拗的心态,最终的结果会相差多少?对自己身边的人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或者一颗丑恶的心,其中的差别又有多少?众人往往都畏惧的事物,我的内心也会感到畏惧,因为我与众人有着一样的身体和感知。这种互相对比的风气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如此,似乎在后世也会没有尽头地延续下去。 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像是去参加丰盛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明志,没有萌生欲望,反而像婴儿一样不会发出笑声,显得无知、疲惫、慵懒,就像流浪汉一样没有归宿。众人都为自己谋划,打算留下余财,只有我看似毫无智慧,经常穷苦潦倒。我有一颗愚笨之人才有的心啊! 众人都很炫目,唯独我好像迷迷糊糊;众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我就像在无边的海洋上漂泊,没有找到可以安歇的地方。) 世人仿佛都很灵巧,有自己的本领,同时又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我愚昧、笨拙,简直一无是处。 但是,我唯一与众人不同的一点,就是我能够领略并回到万物之母的怀抱,真正拥有了“道”。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当政者应当尽可能少地对民众发号施令,这样的统治方式才是合乎大道的,同时也能够治理得更加长久。 就像狂风肆虐但不会持续整个早上的时间,暴雨倾盆但不会持续一整天的时间一样,是谁造成这种现象的呢?应当是天地。天与地都不能做到长盛不衰,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所以出现了积极修道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与大道合为一体;而勤于修身养德的人才能与高尚的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和失德的人则要承担自己失去道、德的后果。与大道合为一体的人,大道也同样愿意帮助其成功;与德行合为一体的人,德行也会愿意帮助其成功;而那些失道和失德的人,道与德也会任由其走向失败。

(诚信不足和屡屡失信的人,最终将没有人愿意对他付诸信任。)

【原文】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有种东西是自然生成的,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并周而复始地运行,从不停息。它甚至可以作为世间万物的母体。我并不知道它真实的名字是什么,勉强将它命名为“道”,勉强地形容它、描述它是广大无边的,广大无边的同时还运行不息,运行不息的同时还深远无际,深远无际的同时还会返回其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天地间共有四者最大,而人就是其中之一。 人向大地取法,学习它的朴实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学习它的高明宽广;天向道取法,学习它的本源创生;道则向自然取法,遵从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这一章核心描述了道、天、地的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guàn),燕处,超然。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注解】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德行再理想的君主,如果整日奔走,也离不开装载着食物和衣服的车辆。 虽然享受着华美的生活,却能够保持一颗安然的心,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可为什么拥有强大实力的君主,还会以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的大事呢? 轻率浮夸会失去稳重的根基,而急躁妄动则会丧失主宰天下的宁静之心。

这一章主要讲解了老子如何描述抗焦虑这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学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