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和生理(身体)障碍的相互关系,广义上指:心身失调和心身疾病。1818年“心身医学”术语首次被引入医学领域。心身失调在身体层面的表现:心理障碍浮出水面,表现出各种病态的生理反应,在心理因素(包括各种心理创伤)的影响下,形成生理性的病态现象,以及各种疾病。
一、心身失调疾病(三种病症)
1、转换性癔症:转变性歇斯底里。本质是:深入到潜意识中的内心冲突转变为躯体疾病取代,即“症状转换”。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无法应对某种复杂的心理状况时,潜意识就玩起了“转换性癔症”;带来的直接好处是:脱离了当前的冲突,不再担负责任,不再强迫自己或被强迫面对某种压力。如癔症性瘫痪及麻痹、心因性失明、心因性耳聋、心因性呕吐、最常见的是心因性腹痛或心因性头痛。
2、功能性综合征:器官存在功能性障碍,表现为某些单独的器官或者整个身体系统的功能性障碍。功能性是指某个器官存在功能上的障碍,但是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它的组织和结构并没有遭受破坏。特点:病程或症状是非常不确定的,就像打了马赛克,无法构成某种器质性损伤的确切症状。同时伴有消极的心理表现,如:抑郁、焦虑、毫无来由的恐惧、过度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影响:胃肠道,心血管系统、呼吸i同、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是:不明确的疼痛感、心律失常,喉咙肿痛、打嗝、呼吸困难、四肢或舌头麻木、身体某些部位有刺痛、起鸡皮疙瘩、打寒颤、头晕。患者主诉杂乱,没有明显而清晰的表现。
3、心身疾病:完全意义上的“病理性”疾病。伴有器官或系统的各种典型病理性障碍。这些疾病就像是身体对于某些复杂内心冲突、压力、痛苦的心理体验做出的应答。弗朗茨亚历山大是心身医学的创始人,提出神圣七病: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分泌疾病):如今有大约100种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偏头痛、各种皮肤和过敏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软骨病、坐骨神经痛、风湿病和多种癌症是心身疾病。
二、引起心身疾病的6个潜在因素
1、内心冲突:两种互相矛盾,强度等同的愿望,一种愿望获得有条件的胜利,另一种愿望就被排挤到潜意识层面,虽被压制,但渐渐压迫人的身体,导致心身失调或心身疾病。
2、逃避的好处:心身疾病让事情在潜意识层面得到解决,不用面对真实的困境。比如担心演讲而带来的演出前失声(转换性癔症),或心痛、头晕(功能性综合征)。
3、过去的经历:创伤,被埋藏在心灵最深处,躲进潜意识中,在某种巨大刺激中趁虚而入。
4、认同作用:具有高移情能力的人,比如对某个怀有深刻感情的亲人去世,一段时间后自己身上也出现相似的症状。
5、心理暗示:一个人没有受到任何批评,却在潜意识层面自动听取与自己疾病相关的想法,比如“你的胃肯定不好,因为你总是不喝汤”,久之小孩可能会患上胃病。
6、自我惩罚:如果一个人在相当长时间里被某种负罪感折磨,那无意识的自我惩罚,有助于减轻负罪感。
三、心身疾病的诱发机制
心身疾病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患上心身疾病,某种内心的冲突让人遭受了漫长的压迫感,于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了疾病的产生。长期被压力和消极情绪折磨→未能解决的内心冲突→消耗体力和精力→身体器官和系统(内分泌、感统、淋巴系统等)工作失衡→超负荷出现异常。
身体就像是一栋房屋,为了不让房屋毁于一旦,身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会生效。当一个无法在意识层面解决某个问题,潜意识就会出现在救援现场,潜意识的任务就是保护身体的安全,它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选择性遗忘、记忆力变差,变模糊),把整个有害的消极情绪变成相对无害的东西。潜意识选择了把所有消极的东西都感到人的内心深处去。当然潜意识层面的解决根本不具有建设性,只是用更大的灾难替代了面前的困难。
四、消极情绪会向心身疾病转换过程
消极情绪:长期的病灶、处于沉睡的、冻结的状态,未转变为疾病。这一阶段叫“心身疾病初起阶段”,被遗忘就像镇静剂一样,不那么令人苦恼。加入造成心理创伤的情况不再发生,那么痛苦的消极情绪就会继续埋藏在潜意识底部,疾病不会被激发出来。
如果防御机制失效:被赶进潜意识的消极情绪浮出水面,这些消极情绪用极大的破坏力让心理完全崩溃,导致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防御机制生效:拦住消极情绪,但是代价就是沉睡的病灶被唤起,心身疾病产生。但往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独特心理特征。人身体中的各种情绪不断叠加,在某个时刻达到饱和的状态,人就生病了。
弗洛伊德:假如我们把某个问题赶进小房间,那么它就会化作各种症状从窗户钻出来,心身失调的基础是心理防御机制,也被称作抑制机制,我们努力不去想不开心的事情,把问题从自己身边赶走,不去分析,也不去面对。这样一来,被压制的问题就会从社会或心理层面陷入身体层面。“您吞下去的东西不会导致胃溃疡,吞噬您的东西才会导致胃溃疡”。(蒙太古医生)
心身疾病循环:遭受心理创伤而患上心身疾病,但疾病给人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于是疾病变成了新的心理创伤。一切都沿着闭环无限循环下去。病得越重,人越痛苦(反复咀嚼与疾病相关的黑暗想法和情绪),人越痛苦,病得越重。
五、儿童心身疾病的特点
1、幼儿的情绪持续时间短,比起成人的负面情绪慢慢燃烧,幼儿负面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更有益。
2、短暂的情绪反应,会损耗极大的心理能量。
3、孩子的心身疾病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心身疾病反应与心理创伤的大小不成正比。身体的疾病反应是由心理创伤导致,但与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相比,身体的疾病反应要严重得多。
4、孩子是否爱生病,与其性格有关。性格:不同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每个孩子产生心身疾病的原因都是独特的。
六、心身疾病的症状
1、遗尿:神经官能症的孩子经常会遗尿,当孩子承受的心理负担过重时,尿床次数会更频繁,特点:睡眠浅、做梦或噩梦,烦恼不安;
2、恶心、呕吐:是消化(胃和小肠运动)不良的迹象,孩子对于不喜欢的事物,会不自觉做出恶心和呕吐的反应,同时伴有上腹饱胀感。遭受压力、卷入冲突、精神和情绪超负荷、依赖父母尤其依赖母亲,情绪易消极、抑郁。
3、头痛:压力的影响下,肌肉紧张所致,会导致脑血管剧烈痉挛,后脑勺、脖子、肩胛带部位有不适感和紧张感,额头、太阳穴会出现强烈的疼痛。可能出现脸色苍白、畏光、多汗、恶心、呕吐、头晕,可能慢慢演变为偏头痛。容易偏头痛的孩子:智力发育良好,情绪不稳定,承担责任过大,多疑,易怒。不喜交流,并且经常承受内心的压力。
4、不明原因的发热:孩子身体的调节障碍。长伴随体虚和过度疲劳,总体状况变化不大,长时间遭受发热,患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表现为血管张力障碍。
5、腹痛:特征:神经过敏、个性孤僻、害羞,假如三个月内发作三次,无器官疾病,则可认为是复发性的。心身气质的腹痛一般出现在肚脐周围,持续15分钟到2-3个小时,通常在吃饭或是焦虑不安时发作,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多汗、黑眼圈、呕吐。这种症状可能作为孩子遇到困难时的防御反应。
6、气喘:在负面情绪(生气、愤恨、恐惧)的影响下,孩子的呼吸会变得急促。突然的震动和惊吓会导致短暂的呼吸暂停,呼吸的变化与情绪息息相关,“痛苦的吸了一口气”,“轻松的呼了一口气。”短暂的呼吸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特点:对他人的行为反应过去激烈,对各种气味敏感,极力保持环境清洁。
七、常见疾病类型
1、神经性厌食症:对外表的矛盾和自卑,不接受自己的身体,缺陷被过分夸大,自我评价低,对食物感到恐惧,希望保持极度饥饿的状态。特征:焦虑、多疑、不自信、害羞、拘泥于细节、过于顽固,幼稚、不能独立做决定,通常很依赖母亲。家庭的明确特征:家庭成员过度关心他人,无法改变自己,常常会避免公开吵架,父母的矛盾会把孩子拉进战火中,父母扮演感情稳定但内心早已对生活感到厌倦,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母亲或奶奶,结果往往是父亲离开了家庭,母亲得到更多权力展现的机会。
2、贪食症(神经性暴食症):食欲过度旺盛,暴饮暴食。有可能与厌食症同时发作。患者通常独自一人大量进食,往往会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变得戏剧化,性格通常外向。起初会以单次发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后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伴有肥胖症和其它并发症。暴食用于压抑对自己的不满,降低压力,掩盖孤单,使自己心情变好。贪食症发作是由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以及过高要求。患有贪食症的家庭:父母一般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有独裁专制的倾向,家庭成员表现出冲突性强,相互影响弱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但雄心勃勃想要在社会获得成功。食物是一种保护手段,保护孩子不再恐惧、孤独、防止陷入抑郁之中。
3、肥胖症:患者易冲动,依赖他人,依赖父母,每当分离都会极度渴望吃东西。用食物来安慰自己表达对自己的关心,食物可以压制父母情绪,如孤独、愤怒、恐惧,“只要我吃大量的东西,我就一直是个好孩子,”“暴饮暴食”成了孩子的自我惩罚,可能由于攻击行为产生。
4、支气管哮喘:慢性疾病,伴有发作性咳嗽和呼吸困难,咳嗽有大量粘性泡沫痰,被呼吸不畅而痛苦折磨,皮肤会变青,肌肉辅助参与呼吸过程,恐惧心理会让发作更厉害,支气管哮喘是有机体对于矛盾状况的特定反应,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男孩),伴有支气管痉挛的咳嗽症状。通常与父母不够爱孩子,对家庭生活不满意有关,父母之间冲突和大吵大闹,家庭成员酗酒,孩子得不到理解,都会引发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通常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难基于自己的角色互动,会有表演型人格的行为,可能会表现攻击性,敏感及情绪化。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癔症性:即使轻微不安委屈,身体细微变化,全身或四肢也会开始颤抖,把一切现象都当作疾病发作。内心冲突在于“索取”和“给予”之间的矛盾,儿童想要得到又无比惧怕爱与温情,不通过话语表达负面情绪,而是通过哮喘发作的啸鸣音。
5、神经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有硬块、裂纹,有糜烂和瘙痒的症状,成因与过敏有关,而过敏也是一种心身疾病,通常在情绪抑郁、受到心理创伤后恶化。皮肤是我们的保护膜,如果母亲强势、情绪不稳定,还有攻击性,孩子常常患有皮肤病。内心冲突、被破坏掉的内心和谐会使孩子患上神经性皮炎,对批评敏感,以他人意见为目标,经常对自己外表自卑。患者容易自恋,有生理性和社会性的自卑心理。患有皮炎可以得到母亲的照顾,有其获益之处。
6、湿疹:皮肤上出现瘙痒的炎症性丘疹,上覆盖水泡。引起睡眠障碍、神经衰弱、抑郁和癔症性反应。触觉系统是三大感统系统之一,孩子的发育早期,皮肤需要被刺激,母亲与孩子的交流在出生之初,更多是依靠触摸表达亲近感与安全感。儿童将身体为接触的界限,孩子想要独立,但没有办法摆脱母亲的监护和潜意识里的渴望,存在矛盾,就会以身体为反应表现出来。患上湿疹后因为皮肤反应,会把母亲推开。孩子的母亲一般是性格幼稚之人。
7、银屑病:牛皮藓,身上皮肤形成大小不同的红肿圆斑,皮肤干燥、瘙痒、脱皮。患者一般由内心冲突导致,潜意识有负罪感,不接受自己,皮肤病是一种自我惩罚的结果。
8、扁桃体炎:在某些情境情绪下,脖子和咽喉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导致这些部位得不到充足的供血,给病原体繁殖和炎症产生的机会。经常复发会将急性转变为慢性扁桃体炎。如果成人固执的忽略孩子的抗议,身体就像无声的尖叫。
9、糖尿病:代谢疾病,无法合成足够的胰岛素,或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疾病通常是受到心理创伤或心理压力之后产生,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各种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形成,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这是一种自然而短暂的防卫反应,可以帮助人逃生,摆脱危险,但频繁发生最后容易变成糖尿病。血糖急剧升高,但没有消耗能量的应答性运动反应。患者易口渴、恶心、尿频、头痛。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特征:优柔寡断、行为前后不一致、逃避困难,为社会地位感到忧虑。
10、过敏: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是由体外过敏原进入体内导致的,而过敏原一般是蛋白质,可能成为排斥某种食物的表现,不愿意让某种东西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就像一种对不公平的抗议,无法公开的表达,就变成过敏反应表现出来。患者共同特点: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多疑、爱抱怨,容易发怒,具有攻击性,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紊乱,而紊乱是过敏反应形成的基础。那些被强迫着做事情,违背自己本愿的孩子,可能会患上过敏症,他们可能一直自我压制、保持忍耐,直到在过敏反应里找到发泄口。持续的神经紧张和免疫失调,导致孩子对新的物质过敏。一直被压抑的不满和敌意,表现为孩子身体发言,皮肤水肿,鼻粘膜和眼睛受刺激感到疼痛等。
11、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会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体内缺铁而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容易出现贫血的症状,这些孩子往往身体虚弱,面色苍白,体重较轻,容易疲劳、头晕,如果属于心身疾病,说明缺乏积极的情绪,首先是快乐。其次是对生活感到恐惧。
12、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主要症状是流鼻涕、咳嗽,特点是免疫力低,身体虚弱。在心身性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超过一半的孩子是在母子关系遭到破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父母通常会严格教育、过度监视,或者允许做任何事情,认为他们是完美的。身体上与感染、受凉、接触刺激性气体有关都会导致孩子流鼻涕,心理原因包括深深的怨恨和羞辱感,对于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变化,孩子的呼吸器官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在情绪剧变时,伴随被贬低、自尊心受到侵犯,孩子会立刻出现鼻塞或流出粘性分泌物。内心体验为:没有诉说的委屈导致孩子心中不满越积越多,从而产生耻辱感和绝望感。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成为一种表达方式。孩子的咳嗽是一个信号,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状况,倾听孩子的愿望。常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学龄前儿童:易疲劳、焦虑、习惯听取别人的意见,胆子小,脱离团体,孤僻易怒。
13、胆道运动功能障碍: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循环性肌张力障碍。压力和负面情绪会破坏弹道的活动性,导致胆汁流动停滞和消化不良,错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14、耳炎:心身性质的耳炎,常常复发,患者家中:亲子之间彼此不满,不能相互倾听。孩子不想听到责骂、教训和指示,可能会患上疾病,反复发作的耳炎会导致听力下降。背后隐藏的是孩子对自己的不理解,没有倾听心声的能力,脑海中总是不断响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用这样的方式时刻为自己辩护、开脱,反过来加强自己的怨恨。有时年龄较小的孩子患上耳部疾病,是对教师的攻击性行为的防御反应。
15、口吃:语言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出现。频繁重复偶一个音、音节或单词,发声一肉在发音前过于紧张,还伴有抽搐现象,也就是肌肉痉挛。口吃通常是由惊吓所致,此后由于话怕发言导致口吃程度不断增强。口吃的孩子既有说话的欲望,又不愿意把话说出口,导致他对听众产生攻击行为。当孩子面对主导、控制自己的人(父母或有权威的成人),口吃会更严重。无法捍卫自己的权益会导致口吃,如果父母一直打压孩子,孩子就会一直焦虑、恐惧并开始口吃。口吃会应下行孩子的思想表达及生活方式,经历痛苦,巨大折磨,断断续续的话语,抽搐着收缩的呼吸肌肉和发生肌肉都很痛苦,有时甚至让患者几年不说话。当生活出现长牙、上学、青春期等重大改变,可能会周期性的出现或加重。
16、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属于心身疾病,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功能亢进的症状,或是螺旋式发展。该病的原因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紊乱导致,此时免疫细胞会把甲状腺组织当作外来物质,并产生针对外来物质的抗体。疾病随着甲状腺合成的多寡而变化。甲状腺影响着人的代谢过程、生长发育、智力功能、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而甲状腺可以调整各种体内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智力与身体发育迟缓、易疲劳、萎靡不振、嗜睡、记忆力减退。绝望是甲状腺减退的心理前提条件:在家庭中受到压制,被逼做违背心愿的事情,最终无法反抗,只能不断屈服并失去改变某些事物的希望。
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过度兴奋,容易激动,对很多食物感兴趣,并且神经系统薄弱。患该病的孩子会有心跳加快、双手颤抖、多汗、体重减少、语速变快,并且出现睡眠障碍。导致亢进的原因一般是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出现在童年早期,与亲人的去世或父母在情感上对孩子的排斥、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和睦有关。孩子会出现不安全感、缺乏依赖性,并且开始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和某些人(某个人的爱和关心很重要,另一个人把爱和关心从他身边夺走),会导致心理压力、身体负荷以及不断的内心斗争。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总是生活在恐惧中,要想克服恐惧,需要很大的努力,逼迫孩子时时刻刻为行为做好准备,承担过大压力,增强攻击性,导致竞争,使家庭中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气氛。似乎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一直过分努力,建立过高的责任感。
17、抑郁症:学龄前儿童的特点为活跃度高,如好动、好奇,有沟通意愿,而抑郁症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伴有活力减退。患上抑郁症说明抑制了潜在的情绪,对自己不满意,并且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青少年会被自卑感、内疚感、无聊感折磨。
18、肠易激综合征:由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低、大肠的敏感度和运动功能受损,孩子会患上肠易激综合征。特征:腹部疼痛,肠道胀气型,腹泻型,便秘型。孩子会习惯于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在遭受压力的情况下,大肠的活动性发生变化,导致大肠对水、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的吸收减少。病人特点是具有癔症性的表现和恐惧心理:对无意识排气、排便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便秘型倾向: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害怕事物的心理,因此会尽力成为领导人物,想要控制自己的母亲是他们一个很有特点的愿望。常有与排便疼痛、内向、高羞耻感相关的负性情绪。腹泻型倾向:具有行为幼稚的特点,不会积攒怨恨,喜欢给别人做事情,送礼物。常在压力的影响下出现,很少由恐惧和愤怒情绪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