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八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善随;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一句翻译: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抢夺,常常待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因此更加接近道。

居住充满善意的地方,心就会善于深邃;给予善意的仁爱,言语就善于信任;用正向的善意去管理,事情就善于成功;心生善意时,道就会善于伴随。只有不争抢,才不会有怨恨。

解析:(1)这一句就是说,接近道的善,就像水一样,不会有所偏差的对待万物,就像那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一样,去利好万物,为万物操碎心,最终也不会和万物争抢那产生的好处,而且它还常常待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这里其实也就是说了一个道理,众人自身的不足和空虚才导致了贪婪和争夺的问题。所谓的争名夺利。所以像拥有高层次善的人,比如圣人,就会后其身,外其身,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他就会去做,别人不愿意待的地方他就会去待着。但,恰恰圣人这种为道的行为却成就了大家都所期盼的结果,大家都在争夺的东西,最终却都落空了。这就是善不足,而心难正的结果。

(2)对于如何能够不争,没有烦恼与怨恨。道德经本身说了三句半的话,看看三局话,很明显,它们是一种前后映照句式,前是因,后是果。比如,但跟你居住到一个充满善意的地方了,那么你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心境变的阔达,宽广。而当你居住在一个充满恶意的地方了,那么你也自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恶意,进而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和认知判断。这个例子其实就像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一样。就是为了给孟子的成长寻找一个好的环境,这样其实也说明了,孟母的智慧与伟大。

第二个,与善仁。当你给予别人善意与仁爱的时候,你的话语自然就会值得信任。这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但是诚信还是来自于仁善的,你如果没有一颗仁善的心,第一次信了,第二次还会信吗?所以,想要一个良性的关系,就需要真诚相待。

第三个,正善治。作为管理者,没有一个正向的善意,首先你肯定就不得人心,无法得人心,那这个团队就会散乱。最终会效率低下而失败。所以,在人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忽略人的感受。而是要发挥出人的积极性的一方面,必然我们现如今说的人性化管理。这样凝聚人心,让团队拧成一股绳,做任何事情都会排除万难而成功的。

最后一个动善时,看着和前面的是一样的,但是后面没有对应的,所以我自己擅作主张加了一个,道善随。前面既然都讲的是上善若水的情况,那么整章都是关于一个上善若水与道的关系展开的。所以,当你动善时,其实你的心就已经像水一样几於道了。

当你的心入道那种境界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争名夺利,为得失而怨恨。你的内心也就不会因为虚空不足而欲念难消。因此,清静自在,知足常乐,方能感悟到的真谛。

上善若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