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4||《学习之道》

图片发自App

市面上关于高效学习的书不胜枚举,但大多数都只是纸上谈兵,套用一个网络用语“然并卵”。

从一本书中看到关于高效学习的法则给人的触动,远不如一个大活人给人呈现高效学习的状态强烈。

先来说说《学习之道》的作者Barbara Oakley:从小到大,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数理不断挂科,直到少年时期都分不清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看电视都需要哥哥姐姐的帮助,因为弄不清哪个是开关按钮。高中毕业后参军,军队公费让她去学外语,由于学校教学方法得当加上自身的努力,她将俄语学到流畅自如,甚至达到母语人士的程度。但是,正在以语言学家的身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高枕无忧时,由于任命,她被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就是在那里她看到了学好数理知识切切实实的好处,她决定重新开始训练自己的大脑。退役后,她用退役金支付了进修学费。虽然一开始依旧很难,但渐渐地摸索,她学会了很多技巧,懂得了如何学习,学习对她而言变成了一件喜欢的事,紧接着就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学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最后还拿到了系统工程学的博士学位。

介绍完作者,我们再来聊聊这本书。本书是作者在深入了解脑科学和心理学后,结合自己以及数百名世界一流的任教教授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所写的一本有理有据的科学的关于高效学习的经典之作,它揭晓了思维过程,让你明白大脑是如何学习,又是如何帮你自欺欺人的,让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觉得内容安排很乱,一个知识点在这章讲一下,又隔几章在那里讲一下,不连贯。后来看完此书,才发觉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利用穿插学习和间隔重复为本书章节排序,想让读者更快、更多地掌握书中的内容,化为己有。

本书虽然干货众多,但归纳总结起来可分为这几大块:思维模式、搭建组块、拖延问题、记忆方法、学习态度。


《学习之道》思维导图

思维模式

根据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思维模式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下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适合处理连贯性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考问题;发散模式下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适合处理即刻发生的活动或是宏观问题。作者强调,两种思维模式都很重要,我们的学习需要在它们之间相互切换,对它们的训练的训练缺一不可。

专注模式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为了求深度而进行学习;发散模式是处于放松的休息状态,是为了求广度在大脑的不同区域间进行探索,从而得到更多的灵感以便我们可以找到最优方案。当遇到新事物时,我们要先用专注模式形成初步思路,熟悉基本概念,初步思路形成后,要有意切换到发散模式,加深理解基本概念,直至轻松应对,然后回到专注模式,深入对新事物的理解,当陷入困境时,时不时切回发散模式,获取灵感,就这样来回切换,最终全面掌握这个新事物。

组块搭建

组块搭建可以说是本书的落脚点。要熟练地掌握知识或技能,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将要处理的信息构成组块,可以使大脑更高效地运转。只要把一个想法概念构成组块,就不必纠缠于所有微观的基础信息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提纲挈领(组块),有它就足够了。比如早晨穿衣,通常你只是简单地想着“我得穿上衣服”,身体会自动完成,就这样一个思维组块替代了其中复杂的基础活动。

学习活动的发生包括“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两个方向。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这一过程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整体了解。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拆分任务,进行练习与重复,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地从记忆中获取。两个过程对熟练掌握学习材料都有重要作用。而背景环境正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之处。拿拼图来类比,观察拼图的整体画面就是“纵览全局”,而了解每一个拼块就是搭建组块,拼图本身就是背景环境。进一步举例,“我爱你”是一个语言组块,这句话的一个语意就是对心仪对象的爱慕之情,也就是在全局中的位置,当遇到相爱的姑娘,就是最好的背景环境,这时自然会脱口而出:我爱你。

拖延问题

拖延就像在服用慢行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但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拖延又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面对拖延,我们首先要摆正心态: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不过你有些事情拖延,有些事情不拖延;如果有能按时完成的事情,就说明你没有拖延症。

一般人的拖延症就是一种习惯,要避免拖延就得先了解习惯。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信号。这是习惯的触发点,可以是时间、地点、感受、对他人的反应和刚刚发生的事情。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你对信号的反应,也就是你的反应程序才是重点。
2、反应程序。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
3、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
4、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

了解习惯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就信号而言,我们可以识别出拖延的导火索,移除诱惑,或者培养新的信号。如果信号无法移除或改变,我们就只能从反应程序着手,当触发点出现时,你必须主动去改变你的旧反应程序,改变的关键在于制定计划,培养一个新的反应程序,番茄工作法—25分钟计时法,在改变你对信号的反应上尤其有效。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但是好习惯也可以得到奖励。逃开拖延的魔爪,找到各种方式奖励自己的好习惯会至关重要。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改变拖延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我能行”的信念。你可能会发现,在工作进展中一旦遭遇压力,你就会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服的习惯里去,但你对新系统的坚信不疑,能帮助你渡过难关。巩固信念的两种方式:发展一个抱有“我能行”信念的新朋友圈;进行拿想要的未来与当下的状态或曾经的状态做对比的心理对照。

记忆方法

这块讲解的都是一些具体的记忆方法,不展开讲。请记住:大脑虽小,空间无限;意义对记忆很重要,很重要。

学习态度

1、不必羡慕天才,他们都是在日积月累中,伴随着大量练习,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的,他们在练习中形成了从宏观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看到的天才是那种没怎么努力就能成功的人,那我将罗胖在跨年演讲会中的提到的一句话分享给你:他们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他们在收藏夹里积极向上。天才的背后必定有不怎么天才的付出。如果你因为感到自身不足而痛苦,你要知道有同样心理感受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只是保持沉默了而已。
2、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毅力。以自学为目标去接触学习材料,能让你以仅有的方式从入门走向精通。老师和课本教的不过是知识的冰山一角,即使是同一学科,其维度也是多元而立体的,要从多方位选择了解。
3、锻炼自己去接触那些你敬仰的人。你会结识学识渊博的新导师,往往他们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你的未来。但是请爱惜他们的时间,好的老师和导师通常都是大忙人。
4、如果你没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常让人惊讶的是,“学得慢”的学生会抓住根本问题,而这些通常为进度较快的学生所遗漏。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5、人人都是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总是会有人批评或低估所有你付出的努力,你要学着对这些问题淡然处之。
6、和愿意提出不同见解的伙伴一起讨论,可以:找出你想法中的错误;更容易学会随机应变,更好地应对有压力的处境;确保你真的理解了你想让别人理解的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起重要的职业关系,帮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文章有限,书中干货太多,不能尽述,若有所感,最好买一本纸质的《学习之道》细细品读,这本书值得你这么付出。要知道单纯听别人讲道理,是无法学到任何复杂的知识的。

大脑的重塑由你掌握。重塑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明智对待你大脑的优势和弱点。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0.0.0.4||《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