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白话文

活解金匮要略
简介:《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编写说明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症脉治,并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症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等病症。此外还有妇科病症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症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个,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现代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还载述了温熨、烙法、洗浴法、药摩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然而,由于该书撰写使用的是古代文言文,与我们现代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文字艰涩难懂;加上成书的时间较早,千百年间又屡经传抄翻版,错漏讹解之处较多;同时还因该书阐述的医理深邃,又有大量的医学术语,历代医家的理解、阐释多有不同,歧义颇多。因此,我们决心对这本医学宝书进行全新的活解,使人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它、欣赏它、运用它。现就编写中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说明。
《活解金匮要略》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内容结构分为读经先知、原文、注释、方剂趣记图解、表解、名医医案、歌诀几个部分。
原文以197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为底本,对个别有文字出入的地方,参照其它多个版本进行取舍。
将原文按小篇分别注释、白话翻译。注释删繁就简,对异体字、错别字加以更正(通假、异体字有个别保留);白话翻译采用意译,少数地方保留了易于理解、较为精炼的文言词句。
对每卷的内容归类表解,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使之条理分明,直观易懂。并结合病理、法、方、药等,参照多种医学著述,增补了方剂趣记图解、名医医案、歌诀,力求图文并茂,以加深认识和理解。
在编译本书时,我们参考了古代的一些注释、其它著述中的案例,也借鉴了当代中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医学工作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下章末章
1/7到章>>


前言

生命要冒着天灾人祸的风险,风刀霜剑的考验,岁月的磨练,谁能逃脱生老病死?生命真的很脆弱;春来冬去,秋回暑往,虽然有苦难,更有欢乐,我们在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时光,创造幸福生活,但可能刚才还在展现着灿烂的人生,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每天都有人经受着生离死别的折磨,人生的确短暂。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感悟人生。
有关生命的理论,是一门最古老而又不断更新发展的学问,我国中医学无疑是阐述生命理论科学的代表之一。中医中药学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疾病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然而,中医书籍,古今相继,著作之多,堪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初学中医,如何从这医籍浩瀚、内容广博的书林中选择读本,确非易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合称为中医四大典籍,这无疑是我们探索生命奥秘的登堂入室之门。
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问世一千多年来,经过频繁的战乱和时代的变迁,汉代以前的中医著作几乎绝迹了,唯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没有丢失,反而被广大医家视为珍宝,把《素问》、《灵枢》视为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尊称为医圣,有的注解,有的使用,直到今天仍被很多医家认为是必读之书。
尤其《内经》,它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被奉为我国“医学之祖”、“医术之母”。由于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心理、疾病、治疗等等,是修习中医必备的经典书籍,于公元6世纪前它就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成为东方医学理论的总根源。《内经》能够流传如此之广泛和经得起如此之长期的考验主要由于它具有科学性。《内经》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将人融入整个自然界和生活环境、社会中成为一个整体,以及将人体的有形肉体和精神心灵连贯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如肝与筋(肌腱)和魂连成为一体系,心与血管(脉)和神(精神意识)连成为一个体系,肾与骨和志(记忆)连成为一个体系,脾与肌肉和意(意念)连成为一个体系。事实证明以整体作为基础的中医学是正确的,因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它必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天人相应,内外协调平衡,形与神不能分离,形神相生,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由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界自然因素所导致,也与七情(情绪)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不能只考虑疾病发生的单一、不变的因素,而必须多方面地寻找。
传统中医以整体出发的论点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极为吻合。
《灵枢?天年篇》中记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传统中医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生命(血气已和是指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相结合受孕的意思),然后发展各部的组织和内脏(荣是指血管中流动的物质,包括红细胞和血浆等等;卫是指与人体体采温有关的皮肤和汗腺;五脏是指内脏的总称),最后再加上心灵、意识和活动(神气是指精神意识而言,而魂魄是指身体的活动)。因此一个正常的人除了身体的各部组织器官需要健全之外,还需要健全的心理。《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能形与神具,而尽修其天年”。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身心健全生命才有意义(天年是指一个人的寿命的意思)。明朝末年名医张景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形是神之体,而神是形之用,因此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传统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认为形与神是人体生命中相互矛盾又互相依附的两个重要元素。从起源来看,是先有形然后才有神的产生,但从作用而言,神是形体的主宰。神志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适应正常则心身健康,而若适应不良或屡遭刺激时,则会导致心身失常。中医有一套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理论,不仅只研究人体本身的和谐,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或许应用这些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理论、方法和前人宝贵的经验,可以解决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有关生命难题。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诸多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于一身,其独特理论之博大精深,其临床经验之丰富多彩,在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都是举世无双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中医的理论体系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遗憾的是中医学理论独特、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为了给初学中医者提供一本较好的入门启蒙读本,使读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应运而生,对中医四大经典进行全新和全面活解,从医学、文学、生命科学的角度,以现代逻辑思维方法和节奏,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原文进行演绎、释义、解说。
白话通解--对原文真实推演翻译,文字通俗流畅,力求对中医学知识有准确的把握,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理解特点,符合汉语规范。
插图趣解--深含民族文化底蕴,以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加深形象认识。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2/7到章>>
方剂化解--将一方剂以图文的形式表述,生动有趣,既让人过目不忘,又助于触类旁通,指导实践。
图表精解--以简练的文字,简洁的图表,对原文进行分析、归纳,阐发其内在联系和蕴涵的深义,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医案活解--集名家方剂验案之精粹,或立论高超,或辨证精当,或治法绝伦,或用方巧妙,或出奇制胜,均为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歌诀妙解--顺口押韵、易读易诵、朗朗上口,不仅具有中医学知识,而且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又便于记忆,往往能收到终生不忘的效果。
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不但对一般读者具有启蒙解惑之功,即使对医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也会有较大的启示和助益。
中医学在应用中卓越的疗效已得到世人的认可。国内外众多的人士和有关专家都十分关注中医药学,也殷切期望更多的人对中医药学有所了解。我们试图通过编辑出版本系列丛书,帮助人们揭开中医学神秘的面纱,在普及中医知识的同时,能唤起更多人士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对生命科学的关注。珍惜生命,享受人生,由此开始。


总序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无论是中医的爱好者,还是中医执业医师,都会对“名医是怎样炼成的”这个话题深感兴趣。这也是我们策划、编写这套“老中医白话讲经”丛书的出发点。
我师从“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子孔少华先生学习中医,就以孔伯华先生及其弟子的事迹为例,谈谈名医的“修炼之路”。
孔伯华,与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一起被称为“北京四大名医”。1929年,国民党政府作出“取缔中医”的议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公愤。孔伯华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汪精卫国民党政府请愿。面对汪精卫,孔伯华先生义正辞严地提出:咱们拿治病的效果来说话,找12个病人,你们先挑6个病人,用西医治疗;剩下的6个病人给我,用中医治疗。
汪精卫同意作对比“打擂”,孔伯华分到了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的6个病人。结果,孔伯华用中医治病的效果相当好,汪精卫眼见为实,看到中医的良好疗效,初步决定中医不能取缔。后来,汪精卫把自己的朋友介绍到孔伯华这里治疗,再试试治疗效果,最后发现效果相当满意。这样,汪精卫政府撤销了“取缔中医”的提案。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对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备至关怀,多有建树,受到周总理的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1950年,毛主席发烧一个多礼拜了,打了些针,吃了些药,烧还是不退。毛主席对孔伯华说:“麻烦你给我吃点中药吧。”孔伯华给毛主席诊了脉,看了病,开好药方,请毛主席吃两到三付。结果,毛主席吃了两付,就派人打电话说,烧已经退了。
此后,孔伯华又受毛主席邀请,座谈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孔伯华随后给毛主席上书陈情,云:“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其培养人才。”周总理后来对孔伯华说,毛主席非常欣赏你的这个观点。于是,教委的同志把孔伯华解放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资料取走,开始编写新中国的中医教学大纲,创办新中国的中医学院。
孔伯华对儿孙、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传授。临终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昔日,孔老在北京西单北白庙胡同,创建“北京国医学院”,担任院长,办学15年,为祖国培养了数百位杰出的中医骨干;今日,孔伯华的嫡孙孔令谦在北京主持“孔伯华医馆”,专门诊治疑难杂症。
“四大名医”孔伯华与毛泽东主席谈中医药发展
周恩来总理当面评价孔伯华:“孔老不高谈空理,务实求干。
”
“在‘孔伯华医馆’坐诊的每个大夫都像刘大夫一样,具有一身独到的本领。”孔伯华嫡孙孔令谦深情地回顾祖父孔伯华,“我祖父培育学生的标准是,学生一定要在某方面超过老师!”--作为北京国医学院院长,孔伯华先生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布名医的“修炼之路”:从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精选最为精华的“四大经典”;通过生动的“名家医案”,跟随名师学习临床治验;再将经典进行纵横关联、条分细缕,把“死读书”变成“活解书”。
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孔伯华先生培育出一大批医术高超的中医名家,如徐宏勋、杨大绮、刘孝威、裴学义、宋阼民、王季儒、步玉如、马龙伯、姚五达、杜香严等等,孔伯华先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倡导启发,常告诫门人:“医学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的大事,必须因人而异,详加辨证,愈辨愈明,才能使病无所遁形,药不虚发。”门人弟子皆有“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刘观涛


序

这是一部“活人”的经典书
〔原文〕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译文〕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现仅存《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没有人看到过,只是偶尔在其他方书见到少数方论而已。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在虫蛀残旧的竹简中发现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其中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并有治疗妇科杂病诸方,于是王洙把它抄录下来传给学者们,但那时也只有几个人知道罢了。他们曾用其中方证相合的方剂,给人治病,效验如神。但其中有的有证无方,有的有方而无证,凭此来治疗疾病,是不够完备的。国家召集儒臣来校正医书,臣孙奇首先校定了《伤寒论》,其次校定了《金匮玉函经》,现在又校定了这本书,仍依次把各条处方列在症候下面,以便于仓促之际,容易查阅应用。另外还收集了散在的各医家著作里所转载的仲景药方,附在各篇之后,以扩充此书的治疗方法。由于伤寒部分文字有很多简略的地方,所以只选取杂病以下到饮食禁忌的内容共二十五篇,删去重复的内容,共有二百六十二方,编成上、中、下三卷,仍叫作《金匮方论》。臣孙奇曾经看到《魏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拿出一卷书说:“这本书可以救人。”考察有关华佗治病的记载,往往喜用奇方怪术,而不是用古代医圣治病的经典书。臣孙奇认为“活人”书一定就是仲景的书。炎帝神农真伟大啊!神农创造了宝贵的治病方法,流传到我们隆盛辉煌的大宋。敬贺皇上,承继大统江山,抚养百姓,刊印医书,拯救病人疾苦,使和乐之气洋溢九州,天下无不共享太平。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达奉上。
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4/7到章>>


金匮要略上卷

解开伤寒病的奥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读经先知〕 此篇专论脏腑经络先后发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及人体各脏腑发病独特的脉象和症候,为全书概论部分,故列于全书之首。
〔原文〕
问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⑤,因风气⑥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真⑦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⑧,中人多死。千般?难⑨,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B10))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B11))、吐纳((B12))、针炙、膏摩((B13)),勿令九窍((B14))闭塞。更能无犯王法((B15))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B16))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B17))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问曰:病人有气色((B18))见于面部,原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B19));色黄者,胸上有寒((B20));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B21)),色鲜明者有留饮((B22))。在具体用药时,不可只撑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B23))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B24))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B25))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B27));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B28))者,不治。师曰:寸口((B29))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B30))。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问曰:有未至而至((B3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B32))夜半少阳起((B33)),少阳起之时阳始生((B34)),天得温和。以((B35))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B36)),其病在表;浮者在后((B37)),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问曰:经云((B38)):厥((B39))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问曰:寸脉沉大则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B40))。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问曰:脉脱((B41))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B42)),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问曰:阳病((B43))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B44))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B45)),咽((B46)),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B47)),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B48))七伤((B49))六极((B50)),妇人三十六病((B51)),不在其中。清邪((B52))居上,浊邪((B53))居下,大邪((B54))中表,小邪((B55))中里,((NE047))饪((B56))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B57))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B58)),寒中于暮((B59)),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B60)),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问曰:病有急当救((B61))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B62))加以卒病((B63)),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B64))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B65)),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B66))欲攻((B67))之,当随其所得((B68))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注释〕
①上工:高明的医生。古时就医生技术的优劣,分为上、中、下三等。治愈效果达十分之九的为上工;十分之七的为中工;十分之六的为下工。
②治未病:治疗未病的脏腑。
③实脾:调补脾脏。
④四季脾王:王(wàng旺)通旺。四季脾旺指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
⑤人禀五常:禀:受之意,五常:即五行。
⑥风气:自然界的气候。
⑦元真:元气或真气。
⑧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客气邪风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⑨?难:?(chèn趁),难(nàn读去声)。?难指疾苦。
((B10))适:刚才
((B11))导引:古代运动疗法的一种。《一切经音义》云:“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B12))吐纳:吐故纳新。是调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B13))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B14))九窍:两耳、两目、两鼻孔,口及前后二阴。
((B15))无犯王法:不要违犯国家法令,免受刑伤。
((B16))服食:即衣服、饮食。
((B17))三焦:指气血、体液流通的道路。
((B18))气色:五脏六腑之精华,藏于内者为气,现于外者为色。
((B19))水气:病名。指人体内有水气。
((B20))寒:指寒饮。
((B21))便难:指大便难。
((B22))留饮:水饮停留体内。
((B23))寂然:安静而无语声。
((B24))喑喑然:声音低微而不流畅。
((B25))啾啾然:声音细小而长。
((B26))吸促:指吸气浅短而困难。
((B27))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B28))呼吸动摇振振:形容呼吸迫促而引起的全身振动。
((B29))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本条寸口,包括两手的六部脉。
((B30))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B3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以下义同。
((B32))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甲子”是其中第一个。这里是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非指甲子日。
((B33))少阳起:少阳,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始于少阳,终于厥阴。少阳起:是说一阳从东方起而出于地上。
((B34))阳始生:阳气开始生长。
((B35))以(yǐ已):通已。
((B36))前:指关前寸脉。
((B37))后:指关后尺脉。
((B38))经云:经,指古代医经,何书失考。
((B39))厥:上逆之意。厥阳指阳气偏盛,孤阳上逆之意。
((B40))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症。
((B41))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遇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B42))浸淫疮:是皮肤病之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B43))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症。
((B44))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症。
((B45))哕(yuě郁):即呃逆。
((B46))咽(yē噎):指咽中梗塞。
((B47))六微:即六腑。
((B48))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B49))七伤:《巢源》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B50))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B51))妇人三十六病:《千金》作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巢源》与此同。
((B52))清邪:即雾露之邪。
((B53))浊邪:即水湿之邪。
((B54))大邪:指风邪。
((B55))小邪:指寒邪。
((B56))((NE047))(xīn欣)饪(rèn任):指饮食物。
((B57))五邪:即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B58))前:指午前。
((B59))暮:指下午。
((B60))皮腠:即皮肤,腠理的简称。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B6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B62))痼疾:指积久难治的疾病。
((B63))卒病:指突然得的疾病。
((B64))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
((B65))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
((B66))在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B67))攻:作治字解。
((B68))所得:相结合的意思。
〔译文〕
有人问道:高明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没有发病的脏腑,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是因为疾病可以传变的缘故,例如诊察到肝脏病症,根据五行相乘规律,就知道肝病可以传脾,治疗的时候应当首先调补脾土,但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的时候,那就不需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懂得这种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理解必须先调补脾土的道理,而只单纯地治疗肝病。对于肝虚证的治疗,可采用酸味药物补益,焦苦的药物协助,还要用甘味药物来调和。五味各有归经,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因为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肾气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下焦,水不上行抑制心火,心火旺盛则伤肺,肺脏被伤,其气虚弱,肺虚不能制约肝,则肝气旺盛,从而肝病就可自行痊愈。这就是治肝需要补脾的奥妙所在。治疗肝虚证则用此法,实证就不能用了。医经上说:“治疗虚证用泻法,就会使虚证更虚,治疗实证用补法,就会使实证更实,正确的治法,必须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肝病当按虚实分治,其他脏腑的病症均可仿照此种方法治疗。”人体禀受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凭借自然界气候而生长。自然界气候固然能够化生万物,但亦能伤害万物,犹如水能浮舟,也可覆舟。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若受到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伤害人体,就可以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一切疾病的致病原因和途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经络先感受邪气,然后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外邪侵袭皮肤,影响四肢、九窍的血脉正常运行而引起疾病,这是外因;三是:由于房室不节,金刃虫兽所致的伤害,这是不内外因。用这种方法归纳,则发病的原因便可囊括无遗了。假使人们平时善于摄生保养,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不让外邪侵犯人体经络,便能保持健康。如有不慎,感受外邪,应在外邪刚侵犯到经络,尚未内传到脏腑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治疗;当四肢刚感到沉重不适的时候,立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炙、膏摩等治疗方法,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同时注意不触犯国家法令,避免禽兽伤害,做到房事有节、衣着、饮食冷热适中、五味调和,不使形体虚损。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这样,病邪就没有机会侵犯人体腠理。所谓腠,即指皮肤的毛窍,是人体三焦元真之气的通路,为血气所灌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二者均为御邪护正的屏障。有人问:病人的气色反映在面部,怎样根据病人的不同气色来辨别疾病呢?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老师回答说:鼻部出现青色,又有腹中疼痛,如果再见到极度怕冷的现象,就是危重症候;鼻部颜色变得微黑的,为水液内停;面部颜色发黄,为寒多内停胸膈;面部呈现白色,为失血所致;失血过多的病人,假使面部出现微红如妆之色,而又不在严热的夏季,多为虚阳浮越于上,阴阳离决的死证;若两眼直视,转动不灵活,为严重的痉病,属不治之证。又面色发青主痛证;面色发黑为肾劳;面色红赤主风热;面色发黄,多有大便困难;面部浮肿,颜色鲜明光亮的,为水饮内停之证。老师说:病人安静无语声,常突然惊叫的,多属于关节疼痛的病症;说话的声音低微而不清澈的,则多为痰湿阻遏于胸膈之间,气机壅塞的病症;说话的声音细小而呻吟不断的,是头痛病。老师说:病人呼吸的时候摇动两肩的,是邪气壅塞胸间;呼吸的时候引动肺气升而不降的,则为咳嗽;病人张口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的,这是肺痿病,常伴咳嗽,吐涎沫。老师说:病人吸气比较短促,这是病邪阻塞中焦,气不能下降之故,为实证,应当服泻下药则病愈;假如吸气短促属于虚证的,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其病难治。病在上焦心肺的,则吸气短促而困难的;病在下焦肝肾的,肾失摄纳而吸气深长,都属难治的病。如果呼吸困难伴有全身动摇不止的,为元气大亏,形气不能相保,为不治之症。老师说:两手的六部脉象随着五脏所旺的季节而发生变动,并且面部颜色也随之有所变化,即色、脉、四时相应一致。例如春季肝旺的时候,面色青、脉象弦属正常无病,其它季节应表现的颜色是夏赤、秋白、冬黑。如果在春季肝旺不见青色而反见白色,脉反见毛脉,这些都不是肝旺的季节应有的颜色与脉象,即为非其时色脉,都会发生疾病。有人问道:自然界的时令和气候,一般来说是相应的。有时时令没有到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已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没有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当去不去,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又太过,所谓“春行夏令”,应该怎样来理解呢?老师回答说:“冬至节气以后的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初生,天气温暖和煦。如果冬至后没有到甲子日,而气候已经变暖,这就是时令末到,气候已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的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象盛夏五六月那样炎热,这是时令到,而温热气候来得过分剧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老师说:病人的浮脉见于关前寸部,主病在表;浮脉见于关后尺部,为病在里。腰背疼痛,不能行走,必然出现呼吸短促的病危症候。有人问道:医经上说:厥阳独行如何解释?老师回答说:这是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阳无阴,有升无降,孤阳上逆,所以称谓厥阳。有人问道: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血实,滑脉主气实。血实与气实相互搏结,血气病邪入脏,则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病邪入腑,邪有出路,故病轻易愈,预后良好,这叫卒厥病。入脏、入腑应该怎样来区别呢?老师回答说:突然昏倒后,病人口唇呈现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这是入腑的表现,病轻易愈。有人问道:有的病人脉搏一时不通,乍伏不见,就预后来说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应该怎样理解呢?老师回答说:不仅仅脉脱这种病症预后是这样,其它各种病也是这样的。比如浸淫疮这种皮肤病,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若疮从口向四肢发展的,其趋势为由内向外,病可以很快治愈;若疮始于四肢,然后逐渐向口蔓延,其趋势由外向内,则病不易治愈。总而言之,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病由内传外的易治。有人问道:阳病有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老师回答说:包括头痛,项、腰、脊、背、脚抽掣疼痛。阴病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老师回答说:有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人又有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都不包括在内。雾露之邪,多伤害人的上部;水湿之邪,多伤害人的下部;风邪多伤人的体表;寒邪多伤害人体之里;饮食不节从口而入,这是食积为病。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害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多在上午伤害人体,寒邪多在傍晚伤害人体;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浮脉,寒邪侵袭人体表现为紧脉,雾露之邪伤害人体皮肤腠理,湿浊之邪流注关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极寒之邪易伤经脉,极热之邪易伤络脉。有人问道:对于急症,有的先治里证,有的先治表证,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疾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疗后,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这时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应当立即救治在里衰微之阳气,服药后,病人仍有身体疼痛的表证者,如果大便恢复正常,应赶快治表。病人患有难治的慢性病,现又得了新感之疾,治疗方法应该是先治新病,然后治疗慢性病。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老师说:五脏的疾病,能够得到适合病情需要的饮食、居住场所,病就可以好;同样,五脏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欢的、厌恶的饮食、居处,疾病就会加重。假使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爱吃的食物,食后会助长病邪,引起发热。大凡治疗各种在里属实的病症,都应当视其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譬如口渴,属阴虚内热与水邪互结的,应该给予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而热除,口渴随之而解。其他类似的病症也可依照这个例子进行治疗。〔方剂趣记图解〕
银翘散
清?吴瑭《温病条辨》
趣
记因撬花草梗根河牛连吃叶穗
银翘(散)花金银草甘梗桔根芦荷薄牛蒡子连翘豉豆叶竹淡穗芥荆
【组 成】 10味:金银花30克甘草15克桔梗18克鲜芦根(适量)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连翘30克豆鼓15克淡竹叶12克 荆芥穗12克
【用 法】 研末,每服18克,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若作汤剂,用量酌减。
【功 效】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 治】 温病初起。
现常用本方治疗感冒、风疹、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初起、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肠伤寒等疾病而见上述症候者。
【注 意】 ①外感风寒忌用。②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本节表解〕
表一:
预防主要类别预防基本方法预防具体方法预防观未病先防外防邪气勿令邪气干忤经络勿犯王法避免金刃虫兽灾伤内养正气房室勿令竭乏腹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已病防传\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表二:
方式部位特征结论四诊望鼻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有水气面色黄胸上有寒;便难白亡血青为痛黑为劳赤为风微赤非时者死鲜明有留饮息吸而微数病在中焦吸促病在上焦吸远病在下焦呼吸动摇振振不治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咳息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四诊闻语声寂然喜惊呼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长头中病问病人
喜恶五脏病各有所得愈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切寸脉沉大血实滑大气实脉浮病在表尺脉脉浮病在里口脉动因其王时而动正常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正常
〔名医医案〕
曲某,女,66岁,1986年4月10日初诊,四肢发热已两年,有口干,咽干,两肋胀满,心烦不已,好叹息,两便尚正常,无盗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两脉弦细,舌质红,舌后稍腻。证属肝郁气滞,久郁化火伤阴,阴虚内热。风引汤合增液汤加减。寒水石15克,生石膏15克,滑石15克,紫石英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麦芽15克,茵陈9克,没药9克,甘草3克,6付。1986年4月15日二诊,4剂后四肢发热大减,口干,口苦等均减,但仍有口干,上方加龙胆草3克,4付以善其后。
张某,女性,51岁,工人,1981年8月22日初诊。肢体关节疼痛20多年,周身肌肉窜痛,且伴以麻木,肢体沉重而烦,尤以夜间上述症状加重,一年四季均发,但以夏季连雨天时更加严重,虽经多方服用中西药:如保泰松、止痛片,及针炙等治疗,效果不显,因近日加重,来诊就医。目前除上述症状外,偶有口干,但不欲饮水,二便正常,观其舌根苔厚而腻,六脉俱滑。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查血沉,抗“O”均属正常。按“大风”拟侯氏黑散去矾石改汤剂治之:菊花1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云苓10克,生牡蛎1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4剂。1981年9月3日二诊,上方服用4剂后,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服用8剂后疼麻等症状基本消失,口亦不干,二便正常,精神转佳。患者自欲停药,然思及如此顽症,仍宜继服4剂以善其后。
〔歌诀〕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金匮方,风寒湿痹体烦僵;
身痛无汗从表解,散寒祛湿效力张。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白术、炙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 寒湿表实痹证。症见身体疼痛剧烈而烦扰不宁,无汗,遇风寒湿则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等。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皮肤病等属上述证机者。
提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利尿、抑菌、解热、抗变态反应及降血糖等作用。
白背叶患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病将愈的症象。痉湿?病脉证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读经先知〕 外感痉病,病在经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证;外感湿病,病在肌肉与关节,以发热、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外感?病,以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证。此篇论述痉、湿、?三种疾病,虽然有不同的症候和脉象,但都因感受外邪所致,初起都从太阳开始,均见太阳表证。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故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①。一作痉,(余同)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③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④。疮家⑤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⑦,背反张⑧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⑨。一云:其脉含含。暴((B10))腹胀大者,为欲解((B11)),脉如((B12))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B13))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B14)),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B15)),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萎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B16)),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B17)),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NE048))咀((B18)),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B19))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B20))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B21)),脚挛急((B22)),必齿介齿((B23)),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B24)),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B25))。《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B26))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B27)),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B28))者,以丹田((B29))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B30))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B31))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B32))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B33))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B34)),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B35)),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B36))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B36)),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1/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太阳中?((B38)),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B39)),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B40)),前板齿((B41))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B42))甚。太阳中热者,?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注释〕
①刚痉:痉,《说文》强急也。《广韵》风,强病也。刚痉,病名,是痉病之兼有太阳伤寒表实证者。
②柔痉:病名,是痉病之兼有太阳中风表虚证者。
③风病: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太阳中风,一说是风温病,并通。
④拘急:指四肢筋脉拘挛强急。
⑤疮家:指素患疮疡,流脓失血,津液亏损的人或金刃创伤的患者。
⑥颈项强急:强(jiàng读去声),颈项不能轻舒转动。
⑦卒口噤:卒(cù促),突然的意思。口噤,指牙关紧急。卒口噤,即突然口闭,不能张开。
⑧背仅张:即“角弓反张”。指人体中部前突,头、足部向后弯曲,如弓状。
⑨脉如蛇:指脉来坚劲,脉象起伏屈曲如蛇状。
((B10))暴(bào读去声);突然之意。
((B11))欲解:是说病将愈。
((B12))如(ér而):通而。
((B13))上下:上指脉的寸部,下指脉的尺部。
((B14))灸疮:因艾火灸烧而发生之疮。
((B15))几(shū殊)几然:如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借以形容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
((B16))食顷:即一顿饭的功夫。
((B17))口噤不得语:牙关紧闭不能说话。
((B18))((NE048))(fǔ府)咀(jú举):将药咬碎之意。
((B19))内(nà义):通纳。
((B20))覆:以被覆盖之意。
((B21))卧不着席:形容背反张的状态(即角弓反张)。
((B22))脚挛急:指下肢拘挛。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B23))齿介(xiè械)齿:形容牙齿切磋有声,即磨牙。
((B24))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B25))湿痹:病名。“痹”是闭塞不通之意。湿痹,是指湿流关节,阳气闭塞而为疼痛的一种病症。
((B26))熏黄:指黄色晦暗如烟熏状。
((B27))哕(yuè月):即呃逆。
((B28))胎(tāi音苔):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B29))丹田:这里泛指下焦。
((B30))中(zhòng读去声):即感受之意。
((B31))火攻:指用艾灸、温针、火熏等法治病。
((B32))日晡所剧:“晡”即申时,约下午3~5点钟,此句指发热在每天的申时增剧。
((B33))取冷:是贪凉之意。
((B34))大便坚:指大便硬。
((B35))身痹:指身体麻木。
((B36))冒:指头部晕重。
((B37))掣痛:即抽掣而痛。
((B38))中(zhòng读去声)?(yè谒):即伤暑。
((B39))洒洒然毛耸:洒洒然,形容寒栗感;毛耸,形容亳毛竖起。
((B40))口开:谓暑热内扰,气逆作喘。
((B41))板齿:即门齿。
((B42))淋:指小便不利。
〔译文〕
太阳病,症见发热,无汗,反而怕冷,并有颈项转侧不利等症状的,称为刚痉;症见发热,汗出,反而不怕冷,并见筋脉拘急的,属于柔痉。病人具有太阳病的症状,发热而脉象沉细的,此为正气不足,正虚邪气盛实的痉病,较难治疗。病人具有太阳病的脉证,发汗过多,损伤津液,可导致痉病。太阳中风表虚证,治疗应当调和营卫,若误用攻下法,损伤津液,可致痉病;如果再用汗法发其汗,竭其津液,筋脉失养而拘挛。久患疮疡流血、流脓的病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误用汗法伤其津液,可导致痉病的发生。病人出现身上发热,两脚寒冷,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活,全身怕冷,有时候头部发热,颜面及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自主的摇动,突然牙关紧闭不能张开,腰背强直,角弓反张,脉象寸关尺三部上下按之都弦紧等症状,这就是痉病。如果用汗法发其汗,那么外寒与汗湿相合,侵袭人体,使卫气更虚,肌体更加怕冷。误汗后,脉象转为沉伏不利,如同蛇行一样。患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病将愈的征象,脉象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仅见沉伏而弦的脉象,这是痉病未解。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患痉病的人同时又有灸疮的,治疗比较困难。患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汗自出,恶风等症状具备,同时又出现项背强直,俯仰不能自如,脉象反见沉而迟,这是属于痉病,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栝蒌桂枝汤
〔组成〕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擘开)〔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微汗出。如不汗出,服药后过一会儿,大口食热粥以助药力,使身上汗出。病人具备太阳病的脉证,没有汗,小便反而少,自觉有气上冲胸部,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这是将要发生刚痉的先兆,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煎至水减少二升时,去上面的白沫,然后加入其它五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用棉被复盖取微汗,不须服热粥。其余调养与禁忌,均与桂枝汤法相同。刚痉的临床表现是:胸部胀满,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不能平卧在床,下肢挛急,牙齿相磨有声音,可斟酌给与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二合〔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药汁五升,去药渣;再放入大黄,煮取二升,去药渣;再加芒硝,用小火煮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大便通利后,停止服药。病人具备一系列太阳表证,兼有关节疼痛剧烈而烦扰不安的症状,脉象沉而细的,这叫做湿痹病。湿痹的症候,若出现小便不通利,大便反而爽快的,只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进行治疗。患湿病的人,全身都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好象烟熏一样的暗黄。患湿病的人,只有头部汗出,背部强直,喜厚衣裹被,或喜烤火取暖,若过早运用攻下法,则会出现呃逆,或者胸部胀满,小便不通利;若舌上有白滑苔,是因为误用下法后使热陷下焦丹田,而寒湿仍聚于上焦胸间心肺所致。还可出现口燥渴想饮水,但又喝不下,只是口干燥不适的症状。患湿病的人,误用攻下法以后,出现额上出汗,轻微的气喘,小便通利的,为不治之证;如果腹泻不止,也同样难治。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和关节,周身都疼痛,本当用汗法治疗,使风湿之邪随汗出而病愈,如果正当天气阴雨不止,这时还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汗法风湿病不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发汗太过,出汗太多,只是风邪随汗而出,而湿邪仍在,所以病不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凡治风湿病,用汗法只宜微微汗出,使营卫周流全身,而风湿之邪才能随汗而解。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而发热,面色发黄而又气喘,头痛,鼻塞,心烦不安,脉象大,饮食正常,这是肠胃调和无病,而病在头部,是头部受了寒湿之邪侵袭,阻塞鼻窍,所以鼻塞不通,治疗应当用宣泄寒湿的药物塞在鼻孔里,则病可痊愈。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宁的,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比较适宜,千万不可用火熏、温针等火攻的方法治疗。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煎至水减少二升时,去上面白沫,加其余四味药,煮取二升半,去药渣,温服八合,微汗出,风湿俱去而病愈。病人全身疼痛,发热,每天下午3-4点钟加剧,这叫风湿病。这种病由于汗出腠理疏松而感受风邪,或者长时间贪凉所引起。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用法〕上药?麻豆大小,每次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药渣,温服,微汗出,应当避风邪。风湿病人,脉象浮,身体重滞,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用法〕上药?麻豆大小,混合均匀,每次用五钱七分,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过一定时间后再服。气喘的病人再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有气逆上冲的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陈寒的加细辛三分。服上药后应当感觉皮肤中象有虫爬行,腰以下有冷感,服药后坐在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围饶腰以下部位,温暖使微汗出,病可痊愈。患外感伤寒病已有八九天,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不呕吐,口也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干结,小便通利的,可用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白术附子汤
〔组成〕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第一次服药后自觉身体麻木,半天后再服一次,三次全部服完,病人出现瞑眩、头晕眼花等症状,不要大惊小怪,这是白术、附子的药力在皮中逐除水湿而病邪未尽的缘故。风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关节,出现疼痛难忍,四肢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触摸则疼痛加剧,汗出,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愿脱减衣服,或出现轻度水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
〔组成〕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第一次服后身微汗出而病愈。饮食正常,汗出后又有心烦的,则服五合。恐怕服一升量多的,以服六、七合为好。暑邪伤害人体,首先侵犯太阳而引起发热、怕冷、身体沉重而疼痛等一系列表证,脉象弦细而兼芤迟,小便完了之后寒栗,身上毫毛坚起,四肢发凉;稍有劳动,阳气外浮而身体就发热,口开气喘,门齿干燥。如果见到表证而贸然用汗法,那么怕冷就会加重;再误用温针,发热就会加剧;若屡次用攻下法,就会发生小便短少、淋涩而疼痛的淋病。由于感受了暑热之邪而致太阳病,这就是?病,也即是伤暑病。典型临床症状是:汗出,怕冷,全身发热,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太阳中暑,出现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贪凉饮冷,或者汗出用冷水淋浴,水湿之邪行于皮肤中所引起。用一物瓜蒂汤主治
一物瓜蒂汤
〔组成〕瓜蒂二七个〔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一升,煮取五合,去药渣,一次服下。〔方剂趣记图解〕
大承气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大城旗皇后笑执
大承(汤)气黄大厚朴硝芒枳实
【组 成】 4味:大黄12克厚朴15克芒硝9克枳实12克
【用 法】 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冲服,得下,余勿服。
【功 效】 峻下热结。
【主 治】 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具有本方症候者。
【注 意】 ①表未解而肠胃热结未成者,不宜用。②气虚阴亏,肠胃虚弱,虽有邪热结滞,亦不宜单独使用本方。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③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有休克症状者、绞窄性肠梗阻及肿瘤梗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④孕妇禁用。⑤中病即止,慎勿过剂。〔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痉病柔痉头项强痛 ,发热、汗出,身体强而几几清热生津,滋养筋脉,调和荣卫,以解外邪栝萎桂枝汤欲作刚痉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解表散邪,滋养筋脉葛根汤阳明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通腑泄热,急下存阴大承气汤湿病寒湿表实无汗身烦痛散寒除湿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无汗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轻清宣化,解表祛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益气行阳,健脾除湿防己黄芪汤风湿表阳虚而风盛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温经助阳,祛风化湿桂枝附子汤风湿表阳虚而湿盛服桂枝附子汤后,风气虽去,寒湿未尽温经祛湿白术附子汤风湿表里阳虚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甘草附子汤((NB16D))病伤暑热盛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清热祛暑,生津益气白虎加人参汤伤暑湿盛身热疼重,脉微弱祛湿解暑一物瓜蒂汤
〔名医医案〕
李某,男,24岁,1986年7月5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心悸胸闷,周身乏力,微有寒热,四肢酸楚等症,在蚌埠市某医院化验检查:ESR120mm/h,ASO600单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经抗感染、抗风湿、大量激素,及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病情一直未能控制,同时又出现心悸加剧,肢体肿胖,颜面潮红,烦燥失眠,咽干口苦等症,心率110~140次/min。舌质红胖,苔薄黄,脉滑数有力。证属风邪稽留,营血郁热。治宜清热凉血,祛风利水,防己地黄汤加味:生地60克,防己20克,防风15克,桂枝、甘草、苦参各10克。3剂水煎服,地塞米松1.5mg, 2次/d,其它药物停用。服药1周后,诸症减轻,舌质红胖,继用上方加木通10克,再进5剂。1个月后复查,ASO:400单位,ESR25mm/h, 心率78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体胖渐退,舌转淡红、苔薄白,脉濡滑,原方加玉竹30克,再进10剂而愈。
王某,男14岁,学生,1990年5月12日初诊。患者5天前玩耍出汗后下河摸鱼,2天后出现左上肢麻木,僵硬,抽搐,并逐渐加重,伴阵发性项背强急,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症,每日发作3~5次,发病时神志清楚,能感觉到不适与痛苦。经用多种中西药治疗均无效。各种检查无异常,舌红苔黄,脉弦数。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中医诊为痉证,证属血虚受风,筋脉拘挛。治宜养血祛风,舒筋止痉。方用防己地黄汤加味;生地60克,防风、防己、川羌、胆星、炙甘草各12克,桂枝10克,泽泻20克,生芯米30克,白芍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症状缓解,抽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连续服药15剂后,诸症悉除。随访2年无复发。
〔歌诀〕
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桂防草,滋阴清热祛风好;
血虚火盛风狂起,舌红脉数力偏饶。
组成: 生地、防己、桂枝、防风、甘草。
功效: 养血清热,祛风和络。
主治: 血虚火盛发狂证。症见其人喜忘如狂,独语不休,动作妄行,时欲漱口不欲咽,舌质红少苔,脉浮或数。
临床运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癫痫、癫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疾呆、小儿多动症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羌活、忍冬藤、蒲公英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加当归、白芍、川芎、木瓜等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加生地、苦参、木通治疗心悸;加生地、天花粉、紫草、浮萍治疗风水;加减治疗癫狂、狂证、精神病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强心利尿、降血糖、降压、镇痛、抗炎解热作用。
人体百条脉络同出于一个根源。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
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
〔读经先知〕 百合病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可有精神恍惚、神志不定的症候,以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引起,以咽喉部、前后二阴的腐蚀溃烂为特征;阴阳毒与感染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三种疾病在病因、主证、治疗方面虽然各异,但是在某些症候上又有类似之处,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论曰:百合病①者,百脉一宗②,悉致其病也③。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④,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⑤,身形如和⑥,其脉微数,每溺⑦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⑧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锦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⑨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B10))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B11))。大便当如漆((B12))。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B13)),勿以盐豉也。百合病渴不差((B14))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B15))消石三两。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B16))于喉为惑,蚀于阴((B17))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B18))则声喝((B19))一作嗄((B20)),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蚀于下部((B21))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蚀于肛((B22))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病者脉数,无热((B23)),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B24));七、八日目四眦((B25))一本此有黄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B26))服方寸匕,日三服。阳毒((B27))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B28)),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B29))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B30)),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注释〕
①百合病:病名。魏念庭说:“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
②百脉一宗:百脉指全身所有的经脉,分之则为百脉,合之则为一宗,是说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③悉致其病也:指百合病影响整体,无论哪一经,似乎无所不病。
④默默:沉默无声。
⑤如有神灵者:形容百合病人神志恍惚,神情不定的情况。
⑥身形如和:是说其外形并无显著病态。
⑦溺(niào尿):指小便。
⑧淅(xī息)然:形容怕风,寒栗之意。
⑨后方:指百合鸡子汤。
((B10))病形如初:指证状如第一条所述。
((B11))中病,勿更服:如药力已经有效,则不必再服。
((B12))太便当如漆:服药后大便的颜色如黑漆。
((B13))煮饼:淡熟面条。
((B14))差(chài瘥):通瘥,作病愈解。
((B15))炙:不作今之蜜炙,而作炒、烘、晒,使焦燥易于研末用。
((B16))蚀:即腐蚀。
((B17))阴:指前后二阴。
((B18))上部:指喉部。
((B19))声喝(yè叶):指说话声音嘶哑。
((B20))嗄(shà霎):声音嘶哑。
((B21))下部:这里指前阴。
((B22))肛:即后阴(肛门)。
((B23))无热:谓无寒热,是无表证的互词。
((B2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B25))四眦(zì自):即眼角。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四眦指两眼内外眦。
((B26))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现已少用,多用水调服。
((B27))阳毒:邪气侵犯阳分显而在表者。
((B28))锦文:形容面部如织锦上面的花纹。
((B29))阴毒:邪气侵犯阴分隐而在里者。
((B30))身痛如被杖:形容身如受棍棒打一样疼痛。
〔译文〕
有论述说:谈起百合病的情况,认为人体百条脉络同出于一个根源,所以都会引起这种病。百合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想进食,但又吃不下去,经常沉默不语,想睡觉又睡不着,想走路又走不动;在饮食方面,有时口味很好,有时又不愿闻到饮食的气味,身上似乎怕冷,但又无明显的寒证,似乎有热,但又无发热的症候;口有苦味,小便颜色发红,很多药物都治不好这种病,服药后呕吐,腹泻得很历害,病人神志恍惚,精神不定,好象有神灵作祟似的,捉摸不定,从外表看并没有显著的病态,只是脉搏稍微有点快。百合病预后有以下几种情况:若病人每次小便时头痛的,一般为六十天左右病可以好;若病人在小便时头不痛,但有点怕风的,大概过四十天病就可以好;若小便时很畅快,只感觉有一些头晕的,大约二十天左右病即愈。以上百合病的这些症状,有的在患伤寒病之前出现,有的在患伤寒病四、五天后出现,有的在患伤寒病二十天或者一个月后稍微出现症状的,应该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分别进行治疗。百合病误用汗法以后,体内津液重伤,应该用百合知母汤治疗。
百合知母汤
〔组成〕百合七枚(擘开)知母三两(切)〔用法〕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有白沫出现以后,去水,再用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药渣;另用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药渣;然后把两种药物的煎取液合在一起,取汁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百合病因误用攻下法以后发病的,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滑石代赭汤
〔组成〕百合七枚(擘开)滑石三两(捣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捣碎,绵裹)〔用法〕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有白沫出现以后,去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一升,去药渣;再用泉水二升,煎煮滑石、代赭石,取汁一升,去药渣,然后混合在一起再煎煮后,取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百合病因误用吐法以后发病的,用下面的方药治疗。
百合鸡子汤
〔组成〕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用法〕以上药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有白沫出现以后,去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取汁一升,去药渣,加入鸡子黄,搅匀,煎煮取五分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1/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百合病没有用催吐、泻下、发汗等治法,症状如第一条所述的,用百合地黄汤治疗。
百合地黄汤
〔组成〕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用法〕以上药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有白沫出现以后,去水,再用泉水二升,煎煮取汁一升,去药渣,加入地黄汁煎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病有效不要再服,服药后大便常是黑色。百合病若经一个月之久仍不愈,反而出现口渴,应用百合洗方治疗。
百合洗方
〔组成〕百合一升〔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一斗,浸泡一夜,然后用浸泡的百合水,煮后乘热给患者洗浴,洗完,进食淡熟面条,不加盐和豆豉。百合病经用百合洗方治疗后仍口渴的,用栝蒌牡蛎散治疗。
栝蒌牡蛎散
〔组成〕栝蒌根牡蛎(熬)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研为细末,每次饮服方寸匕,一日三次。百合病本无发热,若出现发热的,或发寒热的,用百合滑石散治疗。
百合散石散
〔组成〕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用法〕以上二味药共研为散剂,每次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小便通利的应当停服,邪热随小便出而病愈。百合病若出现阴寒证的,应该用温阳散寒的方法救治;若出现阳热证的,应该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救治。如果见到阳热证,反用温阳散寒的方法治疗,又再发其汗,这属逆治法;同样,若见到阴寒之象,却用滋阴清热的方法治疗,又投以攻下药,这也属于逆治。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病人沉默想睡,但又不能闭目安眠,睡下又想起来,神情不安。虫毒侵蚀上部咽喉的称为惑,侵蚀于下部前后二阴的称为狐。病人不想吃东西,怕闻到饮食的气味;面色及眼睛的颜色也变化无常,一会儿红,一会儿黑,一会儿白。腐蚀于咽喉,就会出现声音嘶哑。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煮,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腐蚀于前阴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用苦参汤外洗。
苦参汤
〔组成〕苦参一升〔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七升,去药渣,熏洗前阴部,一日三次。腐蚀于肛门的,用雄黄外熏。〔组成〕雄黄〔用法〕上一味药,研为细末,用筒瓦二枚扣合成为圆形,烧向肛门熏之。《脉经》说:病人或者从上呼吸道腐蚀咽喉,或者从下腐蚀肛门。侵蚀上部的称为惑,侵蚀下部的称为狐,狐惑病,用猪苓散治疗。病人脉数,没有恶寒发热,稍微有点烦躁,沉默无语,只想睡觉,汗出。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开始得病的三、四天,两眼红得象斑鸠的眼睛一样,到七、八天,两眼的内、外眦变黑;如果此时能吃东西,说明热毒蕴结血分已成痈脓。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赤小豆当归散
〔组成〕赤小豆三升(浸泡令芽出,曝干)当归〔用法〕以上二味药,捣碎为散剂,每次用浆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次。阳毒病的临床表现是:面部有红色斑点,象织绵上的花纹一样,咽喉疼痛,吐脓血,得病在五天内容易治疗,若超过七天,就很难治愈。用升麻鳖甲汤治疗。阴毒病的临床表现是:面部及眼睛发青,遍身疼痛如同被棍棒打了一样难忍,咽喉疼痛。这种病在病初的五天内容易治疗,若超过七天以上,就难治愈了。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疗。
升麻鳖甲汤
〔组成〕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一两(炒去汁)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四升,煮取汁一升,顿服,老人、小儿可分二次服。令汗出。《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没有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没有雄黄。〔方剂趣记图解〕
小柴胡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小财户柴灶勤操酱虾仁
小柴(汤)胡柴胡枣大芩黄草炙甘姜生夏制半人参
【组 成】 7味:柴胡18克大枣4枚黄芩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人参6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和解少阳。
【主 治】 ①邪在少阳。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和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现常用本方治疗感冒、疟疾、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胸膜炎、胆囊炎等病见有少阳证者。
【注 意】 ①本方柴胡轻清升散,用量独重,半夏、生姜又偏温燥,故对肝火偏盛,阴虚吐衄,上盛下虚,肝阳偏亢者,均不宜使用。②曹颖甫曰:“小柴胡汤重用黄芩,令人大便泄,屡验。”(《金匮发微》)。因此用本方不可令黄芩的用量大于柴胡。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百合病百合病误汗后心烦,口燥补虚清热,养阴润燥百合知母汤百合病误下后小便短赤而涩,呕吐呃逆养阴清热,利尿降逆滑石代赭汤百合病误吐后虚烦不安,胃中不和养肺胃安脏气百合鸡子汤百合病正治法心烦,口燥润养心肺,凉血清热百合地黄汤百合病经久变渴口苦,小便赤,脉微微益气养阴,除热止渴内服百合地黄汤
外用百合洗方百合病渴不差口渴不解滋阴潜阳,生津止渴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发热热盛于里,外达肌肤滋养肺阴,清热利尿百合滑石散狐惑病狐惑病前阴蚀烂前阴蚀烂,咽喉干燥清热解毒,杀虫化湿苦参汤熏洗前阴患处狐惑病后阴蚀烂后阴蚀烂,咽喉干燥杀虫解毒燥湿用雄黄熏治作用于患处狐惑酿脓湿热循经上犯于目,热瘀血腐,脾胃未伤清热利湿,解毒排脓赤豆当归散阴阳毒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清热解毒升麻鳖甲汤阴毒面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解毒化瘀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名医医案〕
刘某,男,43岁,1977年2月26日初诊。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患者于二十日前患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数日,后汗出热退。伴有头痛,口苦,心烦,小便黄赤,尤以心烦不寐日渐严重。近一周来,彻夜不眠,神志恍惚,坐卧不安,曾用中、西药安神镇静,其效甚微。观其神态,不是辗转不安,就是沉默寡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投以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加减。百合20克,生地15克,滑石12克,知母10克,麦冬12克,茯神12克,枣仁18克,甘草3克,7剂。1周后,每晚可睡3、4小时,心烦不安减轻,继守前方5剂,小便已清,脉细,舌稍红,每晚睡眠可达4、5小时。前方去知母、滑石、麦冬,加扁豆、陈皮理脾健胃,10剂。前后经1个月调治,诸症悉平。
郑某,女,32岁。1980年10月3日初诊。三月前因下肢出现麻木,某医院诊断为“末梢神经炎”。近日发现右肢活动受限,语言欠清,心悸不安,面色潮红,饮食无味。脉细而涩,舌质黯红,苔薄黄。此为阴虚内热,肺津亏乏,不润筋脉。治拟滋阴清热。予百合地黄汤加味:百合、地黄各30克,麦冬15克,丹参30克,玉竹18克,丝瓜络、忍冬藤各20克。10剂后患侧肢体渐能活动,语言自如。继以前方加减,继服40余剂告愈。
〔歌诀〕
百合地黄汤
金匮百合地黄汤,精神恍惚行异常;
头晕脉数百合病,润肺滋肾效力强。
组成: 百合、生地。
功效: 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主治: 阴虚火旺、心神不宁之证(百合病)。症见精神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坐卧不宁,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若有所思,行动异常,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癔病、眩晕、神经衰弱、癫痫、夜游症、心肌炎、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肺结核、大叶性肺炎恢复期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炒枣仁、竹茹、远志、茯苓等,并随症加减治疗癔病;加黄连、阿胶、鸡子黄、浮小麦等治疗神经衰弱;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癫痫;加炒枣仁、茯苓、合欢花、桑椹子、白芍等治疗夜游症;加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并随症加减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均取得良好效果。脉象弦数,属于感受风邪而发热的。疟病脉证并治
证二条方六首
〔读经先知〕 此篇专论疟病,从脉论证,进而确定治法。疟病,即疟疾,以战寒壮热、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本篇将其分为温疟、瘅疟及牝疟三种不同类型,若日久不愈可形成疟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③,名曰疟母④,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⑤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⑥一斗,清酒⑦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置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⑧,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消二味,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⑨,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B10))。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一日夜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牝疟。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B12))。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注释〕
①风发:风,泛指邪气。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风发,即感受风邪而发热。
②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③症瘕:指胁下的痞块。
④疟母:疟久不愈,痞块结在胁下。
⑤乌扇:即射干。
⑥锻灶下灰:锻炉灶下之灰。
⑦清酒:即无灰酒,用来制成,味甘辛,色美丽如琥珀。
⑧胶漆:形容药煮成粘稠的程度。
⑨烦冤:心中烦闷不舒的感觉。
((B10))瘅(dán单)疟:热也。瘅疟是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
((B11))牝:指雌性的鸟、兽。这里是指阴证而言。
((B12))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故称之劳疟。
〔译文〕
老师说:疟病的脉象多弦,弦而数的多发热,弦而迟的多恶寒。其脉象弦而小紧的,采用攻下法治疗则病愈;弦而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紧的可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脉象弦数、属于感受风邪而发热的,可斟酌用饮食调理的方法进行治疗。患疟病,若是在月初一日发病的,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病当治愈;假如不愈,那么病再过十五天就当解除;如果一月后仍不痊愈的,应当如何解释?老师说:这是由疟邪与痰血结于胁下,形成痞块,名叫疟母,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可考虑用鳖甲煎丸治疗。
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六分(熬)桃仁二分〔用法〕以上二十三味药,共研为细末,取煅铁灶下的灰一斗,米酒一斛五斗,浸灰,待酒耗尽一半,放入鳖甲,煎煮成粘稠如胶漆,绞取汁,再加入诸药末,熬炼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每次服七丸,一日三次。《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没有鼠妇、赤消二味,用鳖甲煎和诸药为丸。老师说:素体阴虚阳盛的人,患疟病后则津液愈亏而邪热独盛,表现为高热、气短、心中烦闷不舒,手足心热而想吐,名叫瘅疟。如果只有发热而不怕冷的,这是邪热侵扰内脏和体表,内外热盛、表里皆炽所致,所以容易使人消瘦。温疟的临床表现是:脉象不弦,平和如常人,全身只发热而不怕冷,即热多寒少,关节疼痛剧烈,时时呕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碎,每次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汗出则病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疟病寒多热少的,名叫牝疟,用蜀漆散治疗。
蜀漆散
〔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成细末,疟疾未发病前1-2小时,用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疟病将要开始发作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疗牝疟。〔组成〕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面白沫,得药液六升,加入牡蛎、甘草,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出现呕吐,就不要再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疗疟病口渴,也治劳疟。〔组成〕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二次。
柴胡桂姜汤:治疟疾寒多热少,或只有恶寒不发热。服一剂效如神。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汁六升,去药渣,再煎取汁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开始服药时有轻微的烦躁,再服药时汗出则病愈。〔方剂趣记图解〕
黄连解毒汤
唐?王焘《外台秘要》
趣
记凰恋姐读志联百禽
黄连解(汤)毒栀子连黄柏黄芩黄
【组 成】 4味:栀子9克黄连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泻火解毒。
【主 治】 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及外科疮疡红、肿、热、痛者。用于热性病急性期,亦可用于慢性杂病。
【注 意】 本方泻火解毒之力颇强,用于火毒炽盛症候,效果较好。但因四药均系大苦大寒之品,不利于热盛伤津之证,若见口渴舌干少津慎用,虚热更勿妄投。〔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疟病疟母久疟胁下症瘕破瘀化痰,扶正消症鳖甲煎丸瘅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吐\白虎加人参汤温疟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清热生津,解表除疟白虎加桂枝汤牝疟寒多热少祛痰止疟,助阳扶正蜀漆散
〔名医医案〕
王某,男,14岁,1987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双侧扁桃体肿大,感冒后加剧已5年。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现症见双侧扁桃体红肿似球状,右侧为甚,咽喉疼痛,舌红无苔,脉细数。此系外感疫毒,毒蕴血络所致。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宜解毒散瘀,滋阴活血。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9克,当归12克,蜀椒、甘草各6克,炙鳖甲、连翘、贝母各15克,生牡蛎、玄参各30克。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红肿消退近一半,疼痛消除;续服原方5剂,加食适量白醋,调治半月而愈。
赛男,女,患猩红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痛,下颌淋巴肿大,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服银翘散2剂,恶寒已罢,仍发热咽痛。服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3剂,另用冰硼散吹喉,咽痛减轻,热仍不退,颈面出现红色斑疹,惟口唇四周苍白,舌绛无苔。印象为猩红热。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急送长沙传染病院,经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增高,符合猩红热诊断。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升麻鳖甲汤:升麻3克,鳖甲10克,当归3克,去雄黄、蜀椒,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6克,桔梗3克,甘草3克。服3剂,红疹遍及四肢,压之可暂退色,继用原方去升麻、当归、桔梗,加元参、麦冬、大青叶。3剂,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痊愈出院。
〔歌诀〕
升麻鳖甲汤
解毒升麻鳖甲汤,当归蜀椒草雄黄;
咽痛面斑疫温毒,凉血利咽此方良。
组成: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 热毒阳郁血证。症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疼痛,面目色青,身痛较剧烈,可见青紫瘀斑,甚则发热吐脓血,舌红或紫或有瘀点,脉数。
临床运用: 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猩红热、红斑狼疮、慢性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去蜀椒,加露蜂房、土茯苓、生地为主治疗阴阳毒;去雄黄、蜀椒、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丹皮等治疗猩红热;去雄黄、蜀椒、甘草,加仙鹤草、生地、茯苓或加藕节、石膏、牡蛎、大枣等治疗急性肾炎后血尿不止;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过食酸味的东西,会伤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
〔读经先知〕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②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人于府,即不识人;邪人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候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
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并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本品性味甘、平。入脾、大肠二经。有“植物肉”之称。具有健脾宽中,润燥利水,祛风热,活血解毒之功效。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NE048))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④,历节黄汗⑤出,故曰历节。趺阳⑥脉浮而滑,滑则骨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⑦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⑧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⑨,脚重如脱((B10)),头眩短气,温温((B11))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B12)),四属断绝((B13)),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经冷。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NE048))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NE048))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B14))。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附方
《古今录验》绩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绩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取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麻黄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注释〕
①不遂:不能随意运动。
②?僻:即口眼?斜。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④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⑤黄汗:关节痛处溢出黄水。这里是指历节病中的并发症状。
⑥趺阳:为胃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
⑦少阴:指手少阴神门脉,在掌后锐骨端陷中;二指足少阴太溪脉,在足内踝后五分陷中。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⑧盛人:体胖之人。
⑨魁羸:魁,大也;羸(léi雷),瘦也。魁羸即关节肿大而形体消瘦。
((B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B11))温温:即蕴蕴,谓心中郁郁不舒,泛泛恶心之意。
((B12))御:作“统驭”、“统治”讲。
((B13))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B14))脚气冲心:是指脚气病而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者。
〔译文〕
中风病,应当有半边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候。假如仅见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的,则属于痹证。脉象微而数的,是中风病的脉象。寸口脉见浮紧之象,紧脉为感受外寒,浮脉为卫气不足,主里虚。外寒与里虚相交争,使邪留于肌肤。浮脉是因为血虚,致使络脉空虚,外邪侵入留滞不去,乘虚客于身体的左或右侧,受邪的一侧,络脉痹阻,故松弛舒缓不用,而健康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正常,相对反见紧张拘挛,健侧牵引病侧,出现口眼向一边?斜。邪犯络脉,肌肤失养,可见肌肤麻木不仁;邪犯经脉,肢体失养,可见肢体沉重无力,活动不灵活;病邪进一步深入到腑,上扰神明,可见神志不清;邪深入到脏,脏属阴,诸阴脉皆连于舌本,脏气厥而不达于舌下,可见不能说话,口流涎水。
候氏黑散
治疗体虚而风邪直侵人体,出现四肢烦重,举止不利,胃中虚寒的病症。〔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用法〕以上十四味药,捣为散。每次用酒冲服方寸匕,一日一次。开始服药的二十天,温酒调服。禁食一切鱼、肉、大蒜。平时宜吃冷食,到六十天止,令药物积聚在腹中不去,热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药力。寸口脉象迟中带缓,迟脉为有寒,缓脉为营卫不足。营虚是由于失血于内,卫虚则是由于风伤于外。风寒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就可出现全身骚痒而伴发瘾疹;如果心气不足,又受邪气侵害,就会发生胸部胀满和短气。
风引汤
可以清热,治疗热性瘫痪和癫痫病。〔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用法〕以上十二味药,捣,粗筛,用皮革药袋装后存放。用时取三指撮,井泉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防己地黄汤
治疗狂病出现妄行,自言自语,喋喋不休,没有恶寒发热,脉浮的病症。〔组成〕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用法〕以上四味药,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切碎,用火蒸约做一斗米饭的时间;用铜器装药汁,再绞生地黄汁,一起合匀,分二次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1/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头风摩散
〔组成〕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碾成细粉,先用温水洗完头部,用药方寸匕,只摩病痛部位上面,使其产生药效。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弱脉主筋病,沉脉主肾病,弱脉主肝病。如果汗出后浸入水中,汗为心液,汗与水湿相互搏击伤及心气;汗湿流注关节,则关节肿痛,出黄汗,所以叫做历节病。跌阳部脉见浮而滑,滑脉为胃肠谷气积聚成实,浮脉为里热外蒸,故而汗出。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为阴血虚少,浮脉为外感风邪,风邪搏结于血虚之经脉,致经脉痹阻,故出现关节牵掣疼痛。肥胖人的脉象涩小,症见气短,自汗,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这是由于饮酒以后汗出感受风邪所致。全身各个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而两脚肿大似乎要和肢体脱离一样,头晕,气短,时时想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七升,煮取汁二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过食酸味的东西会伤筋,筋受伤则变弛缓,走路不方便,这叫作泄;过食咸味的东西则伤骨,骨受伤则痿软无力,不能行立,这称为之枯。筋缓与骨痿相合,称之为断泄。营气不通,则卫气不能随营气运行,营卫都虚弱,三焦功能失职,不能够统御水道输送精气,则四肢失养,身体极度消瘦,唯独两脚肿大,出黄汗,小腿发凉,假若出现发热,则为历节病。历节病人,关节疼痛剧烈而不能随意屈伸的,用乌头汤治疗。
乌头汤
治疗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NE048))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用法〕以上五味药,前四味切碎,用水三升,煮取汁一升,去药渣,放入蜜煎乌头汁中,再煎煮,先服七合,如果没有不适感觉的,全部服完药汁。
矾石汤
治疗脚气冲心。〔组成〕矾石二两〔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取药汁放温浸泡两脚,疗效好。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疗中风病,肢体痿弱不用,身体不能随意活动,不能说话,糊里糊涂,不知道身体疼痛的地方,有的肢体拘挛不能随意翻身转动。〔组成〕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煮取汁四升,温服一升,应当微汗出,取薄被复盖在脊背部,凭几坐起,汗出病愈;汗不出再服药,没有禁忌,不要吹风。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此方还可治疗只能伏坐而不能平卧,咳嗽,气喘,颜面浮肿。
《千金》三黄汤
治疗中风病手脚拘挛,全身骨节疼痛,心烦意乱,怕冷,终日不想吃东西。〔组成〕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汁二升,分三次温服。第一次服药后微汗出,第二次服药后大汗出。心中烦热者,加大黄二分,腹部胀满者,加枳实一枚,气上逆者,加人参三分,心悸者,加牡蛎三分,口渴者,加栝蒌根三分,先有怕冷者,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疗风邪乘虚侵入而致头重眩晕剧烈,表情痛苦之极,不知道饮食的气味。本方具有暖肌肉,补中焦,益精气之功。〔组成〕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碎,每次服五钱匕,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药渣,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疗脚气病邪气上攻腹部,少腹不仁。〔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用法〕以上八味药,碾成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次用酒服十五丸,一日两次。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疗肌肉极为消瘦,热甚灼津则身体津液枯竭,腠理开泄,汗大出,恶风,而脚弱无力。〔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面白沫,加入其余各药,煮取汁三升,分三次温服。怕风加炮附子一枚。
白饭树〔方剂趣记图解〕
当归四逆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当闺四妮赶早同心跪制药
当归四逆(汤)甘炙草枣大通草辛细归当枝桂药芍
【组 成】 7味:炙甘草6克大枣5枚通草6克细辛6克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 治】 现用于治疗肢端冷痛、头痛、胃脘痛、脱证、寒疝腹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中风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益气养血,去风解毒,化痰通络侯氏黑散热极动风肝火偏旺,风邪内动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风引汤虚证如狂狂,独语不休滋阴养血,清热祛风防己地黄汤头风头眩,头痛散寒通经止痛头风摩散历节风湿历节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历节关节剧痛,不能屈伸温经祛寒,除湿解痛乌头汤
〔名医医案〕
丁某,男,58岁。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于199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有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史三年余。入院时,右手写字颤抖,且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疲乏易困,畏寒肢冷,足冷至股,足汗不出,指头麻木,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舌体右斜,舌淡胖边有齿痕,舌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查体: 血压19/12kPa,右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敏,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血脂增高。辨证: 肝阳上亢,脾虚湿盛,痰瘀内阻。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温阳化湿,活血通络。侯氏黑散主之: 菊花4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8克,黄芩5克,细辛、茯苓、生牡蛎粉、红参(另炖兑入)、明矾、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各3克。日1剂,以水加少量黄酒煎两次服。并嘱停服复方降压片等其它药物。晚服头剂头煎后,夜寐甚佳,晨起即感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等症减轻,精神转佳,脉转弦而有力。5剂后,头晕胀痛、心慌气短等症除,右手写字已不颤抖,手指精细动作灵敏,精神爽,舌苔转为薄白。
陈某,男,63岁。退休工人,1984年6月27日诊。患脑栓塞,左侧肢体偏瘫已二年。由家属扶持勉强行走。血压160/90毫米汞柱。神清、语言欠流利,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减弱,呈弛缓型瘫痪。自诉头昏,全身沉重,畏寒。舌淡红,体歪、苔薄白,脉沉细。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15剂后自觉头昏稍减,肢体活动稍有进步,病侧上肢略能上举,可柱棍行走,步态不稳,四肢仍觉重着如灌铅,并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50/90毫米汞柱。思《金匮》侯氏黑散可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处方: 牡蛎、丹参各15克,菊花、云苓各12克,桔梗、防风、地龙各10克,当归、天麻各6克,黄芪20克,桂枝5克,细辛3克。连服5剂,感左侧肢体如释重负,左手能抬手过肩,端碗嗽口吃饭,晨起可弃棍行走半小时。又续服10剂后,上肢能抬举过头,终日可不用拐杖走路,语言清楚,上下肢功能活动接近正常,血压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嘱继服20剂,以固疗效,随访偏瘫肢体活动良好。
〔歌诀〕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参术苓,菊花当风梗芎辛;
桂苓干姜矾牡蛎,化痰祛风补脾心。
组成: 菊花、白术、防风、桔梗、黄芩、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干姜、川芎、桂枝。
功效: 补养心脾,化痰祛风。
主治: 心脾不足,痰风内生证。症见头痛目眩,肢体酸重,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蹇涩,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或呕吐痰涎,或大便失调,舌淡,脉细。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临床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如高血压、中风后遗症、脑栓塞、半身不遂、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有报道用本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脑梗死、左侧肢体呈弛缓型瘫痪;加石菖蒲、半夏治疗眩晕;治疗高血压、泄泻、脱发、荨麻疹、麻木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容易得的病。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读经先知〕 血痹病,以身体麻木不仁为主证,一般无痛感;虚劳病,以脏腑亏损,元气虚弱,因虚成损,积损成劳所致。此篇详细论述了血痹、虚劳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两者都因气血虚损所致,故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问曰:血痹①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②,骨弱肌肤盛,重③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④,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⑤,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⑥,如风痹⑦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夫男子⑧平人⑨,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B10))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B11)),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B12)),兼衄((B13)),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B14))精自出,酸削((B15))不能行。
补阴的药食很多,如沙参、天冬、龟板、鳖甲、冬虫夏草,及女贞子、玉竹、黄精、西洋参、石斛等。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B16)),精气清冷((B17))一作冷。夫失精家((B18)),少腹弦急,阴头寒((B19)),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B2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二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六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B21))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B22)),若肠鸣,马刀侠瘿((B23))者,皆为劳得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脉沉小迟,名脱气((B24)),其人疾行则喘喝((B25)),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B26)),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B27))漏下((B28)),男子则亡血失精。虚劳里急((B29)),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赢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虚劳诸不足,风气((B30))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九分阿胶十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虚劳虚烦((B31))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三两芎?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B32)),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圆主之。
大黄?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释〕
①血痹:病名。
②尊荣人:指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
③重(chóng音虫),重复之意。
④微氵啬:脉微弱而往来艰难。
⑤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俱不足。
⑥身体不仁:肌肤顽痹,痛痒不觉(麻木)。
⑦风痹:病名。此指血痹病顽麻或有疼痛之感。
⑧男子:指房劳伤肾的男子。
⑨平人:指脉病形不病的人。
((B10))面色薄:面色淡白而无华。
((B11))卒喘悸:谓病人稍一动作,即突然气喘、心悸。
((B12))目瞑:眩晕。
((B13))衄:鼻孔出血。
((B14))阴寒:指前阴寒冷。
((B15))酸削:指两腿酸痛消瘦。
((B16))无子:不能生育孩子。
((B17))精气清冷:精液稀薄而冷。
((B18))失精家: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B19))阴头寒:前阴寒凉。
((B20))梦交:梦中性交。
((B21))盗汗:睡着时汗出。
((B22))痹侠背行:侠(gā音义同夹)。痹侠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B23))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名侠瘿。二者俗称瘰疬。
((B24))脱气:指阳气虚衰。
((B25))喘喝:气喘有声。
((B26))溏泄:大便稀溏。
((B27))半产:俗称小产。
((B28))漏下:非月经期间下血,淋漓不断。
((B29))里急: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
((B30))风气:泛指外界病邪。
((B31))虚烦:空烦也,无热而烦之谓。
((B32))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鱼鳞状。
〔译文〕
有人问道:血痹病是怎样得的?老师回答说: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虽然肌肉很丰满,但筋骨脆弱,不耐劳苦,肌表腠理疏松,虽然轻微的劳动,也感到疲劳、汗出,睡眠时辗转难以入睡,不时翻动身体,使阳气重伤,复受微风侵袭,于是就得血痹病。仅诊其脉象,则寸口部脉微弱而带涩,关上脉呈现小紧,这是阳微血滞,感受风寒之候,由于病邪轻浅,可考虑用针刺法引动阳气,使脉归平和而不紧,那么病就好了。血痹病人,阴阳气血都不足,寸口、关部的脉象微弱,尺部脉呈小紧之象,在外的症候是身体麻木不仁,象风痹病一样,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男子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显著的病态,而脉象大而无力的,这是虚劳病,脉象极虚的,也是虚劳病。男子面色苍白无华的,应当见口渴和失血症;如果突然出现气喘,心悸,脉象浮大无力,这是里虚的缘故。男子的脉象虚弱兼沉弦,不恶寒发热,有呼吸急促,少腹拘急,小便不通利,面色白光白,经常有两眼昏花,鼻腔出血,少腹胀满等症状,这是虚劳病所引起的。虚劳病的表现是:脉象浮大无力,手足烦热,春夏两季加重,秋冬季节减轻,前阴寒冷,精关不固而精液自动滑出,两腿酸痛瘦削不能行走。男子的脉象浮弱兼涩,这是真阳不足,精少清冷,不能授胎,故无子。素有亡失精液的患者,少腹部紧急而不柔和,阴茎龟头寒凉,眩晕,头发脱落,脉象虚弱兼芤迟,多出现下利清谷、亡血、失精的症状;若脉象芤动或微紧,则男子患遗精,女子患梦交,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二分,故曰二加龙骨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煮取汁三升,分三次温服。
天雄散
〔组成〕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用法〕以上四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酒调服半钱匕,一日三次,效果不明显的,可增加用量。男子从外表上看没有病,但脉却呈现虚弱或细微之象,经常睡着了出汗。人的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脉象大而按之无力的,脊背有麻木不仁的感觉,如果腹中肠鸣,或腋下、颈部生瘰疠的,都由虚劳所致。脉象沉兼小迟,叫做脱气。病人走快了就会气喘,手足逆冷,腹部胀满,严重的出现大便稀溏,饮食不消化。脉象弦而兼大,弦脉重按则衰减,大脉中空如芤脉,弦脉主寒证,芤脉主虚证,弦、芤两脉相合,称为革脉。在妇人主患小产或漏下,在男子主患亡血或遗精。虚劳病见少腹挛急,心悸,鼻出血,腹部疼痛,梦遗失精,四肢疼痛,手足心烦热,口干咽燥,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汁三升,去药渣,加胶饴,再放小火上溶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有呕吐的患者,不宜用建中汤,因为药味过甜的缘故。《千金》治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没有康复,如四肢沉重,骨肉疼痛,气短少气,动则喘促乏力,胸胁满闷,腰背部疼痛,心中悸动不宁,咽干唇燥,面色无华,肌肤粗糙;或饮食无味,胁肋胀满,头重昏沉,易困多睡,重者病积多年,轻者百日不愈,身体逐渐消瘦,五脏功能衰弱,难以恢复正常,六脉具不足,畏寒乏力,少腹拘急不舒,身体极其瘦弱而累积多种疾病,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再加入参二两。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虚劳病,少腹挛急,阴阳气血俱不足,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在小建中汤中加黄芪一两半,其他的按以上方法。气短胸满的,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还可治疗肺气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虚劳病,腰痛,少腹拘挛,小便不通利,用八味肾气丸治疗。虚劳病,阴阳气血都不足,如因感受风邪所致各种病症,用薯蓣丸治疗。
薯蓣丸
〔组成〕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用法〕以上二十一味药,用蜜炼丸如弹子大小,空腹用酒吞服一丸,用药一百丸为一剂。虚劳病,虚热烦躁,不能入眠,用酸枣仁汤治疗。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酸枣仁取汁六升,加入其余四味药,煮取汁三升,分三次温服。由于五劳而致身体极度虚弱,肌肉消瘦而腹部胀满,不能吃东西,究其原因是由于饮食失节、忧伤过度、饮酒过量及房事、饥饿、疲劳过度等所引起。经络、营卫气血受到邪气损伤,致使瘀血内留,出现皮肤粗糙如鱼鳞状,两眼周围呈黯黑色等症状。治法宜缓消瘀血,调补体虚,用大黄?虫丸治疗。
大黄?虫丸
〔组成〕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用法〕以上十二味药,研细末,用蜜炼成丸如小豆大,每次用酒调服五丸,一日三次。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疗虚劳病气血阴阳俱不足,汗出,胸闷,心悸,脉结代,虽行动正常,但不超过一百天,病情危重的十一天即死。〔组成〕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用法〕以上九味药,用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汁三升,去药渣,加阿胶完全溶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肘后》:獭肝散
治疗寒性虚劳病,又主治尸注病,一人有病复传染他人。〔组成〕獭肝一具〔用法〕以上一味药炙干后研细末,用温水冲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方剂趣记图解〕
四物汤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趣
记肆武抵挡熊妖
四(汤)物地熟当归芎川药白芍
【组 成】 4味: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药12克
【用 法】 水煎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功 效】 补血调血。
【主 治】 ①血虚。②血虚血滞。
现常用于治疗贫血、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妊娠异位、人工流产术后及上避孕环后出血、荨麻疹等。
【注 意】 脾虚食少,大便溏泄者禁用。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血痹\身体麻木不仁,以局部肌肉麻木为特征益气通阳,和营行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虚劳遗精少腹弦急,目眩、发落和气血、调阴阳、安心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阳两虚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小建中气以补虚损小建中汤肾气不足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补肾益气肾气丸虚劳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虚烦失眠养阴清热,安神宁心酸枣仁汤虚劳干血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NE04D))虫丸阴阳气血不足汗出胸闷,脉结悸补心气,养心血炙甘草汤
〔名医医案〕
刘某,男,78岁,1987年6月10日诊。间歇性盗汗8年,近日加重,寐时汗出如洗。曾做全身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诊为特发性多汗症。经治疗效果不佳,而就诊于中医,先投以当归六黄汤无效,再进牡蛎散出入不应。细察: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寒热,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浮细略弦。窍思此乃营卫不和,阳不摄阴所致。治宜调和营卫,养阴潜阳。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桑叶治之。处方: 桂枝、白芍、桑叶各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剂汗减,2剂汗止,以后一直未发。
李某,男,29岁。一年多来阴囊、阴茎及小腹冰冷,经用附子、肉桂、小茴香、吴萸、巴戟天、大茴香、硫磺等药及八味地黄丸、黑锡丹、龟龄集、附桂理中丸等无效。舌苔白,脉弦缓。心火浮越于上,肾阳亏损于下。拟桂枝龙牡汤摄浮阳,调阴阳。桂枝12克,白芍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10个。服药30剂痊愈。
〔歌诀〕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龙牡蛎,调和阴阳固涩剂;
男子遗精女梦交,盗汗脉芤诸痛祛。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龙骨、牡蛎、大枣。
功效: 调和阴阳,潜阳固涩。
主治: 心肾虚寒失精证。症见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脉虚芤而迟,可伴见盗汗虚热,脱发,目眶痛,少腹急痛等。
临床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癔病、失眠、遗精或滑精、不孕症、先兆流产、久泻、更年期综合征、盗汗、小儿支气管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有报道用本方加当归、全虫治疗癔病;加川断、杜仲、枸杞子治疗神经衰弱;加附片、紫云英、干姜治疗不孕症;加姜半夏、陈皮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肺炎、小儿心脏病、不射精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白粉藤咳嗽而脉浮的,可用厚朴麻黄汤治疗。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读经先知〕 肺痿病有虚热、虚寒之分,前者以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特征,后者以吐涎沫、不渴、遗尿、小便数、脉数而实为特征;肺痈病分初期与成脓期两个阶段,以咳嗽、胸痛、吐脓痰腥臭为主证,由于病变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咳嗽上气病分虚实两大类,以咳嗽气喘、不得卧、喉中有痰鸣声为主证。此篇论述以上三种疾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三者病变部位都在肺,都有咳嗽之症,故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问曰:热在上焦①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②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③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④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⑤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问曰:病咳逆,脉之⑥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⑦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⑧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⑨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B10)),时时振寒((B11))。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B12))可救,脓成则死。上气((B13))面浮肿,肩息((B14)),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气喘而躁((B15))者,属肺胀((B16)),欲作风水((B17)),发汗则愈。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B18))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B19)),必眩((B20)),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NE048))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咳而上气,喉中水鸡((B21))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1/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B22)),但坐不得眠,皂荚圆主之。
天冬、麦冬同为养阴润肺、清热生津之药,二药常常共用于肺热阴虚,虚劳咳嗽等症。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B23))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一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苑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上九味,((NE048))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B24)),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B25)),脉浮大者,越脾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B26)),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B27)),是为肺痈。苇茎((B28))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B29))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芷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注释〕
①上焦:指胸肺。
②快药:峻烈的攻下药。
③寸口:此包括寸关尺三部脉。
④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延沫指稀痰。
⑤辟辟:形容干燥。
⑥脉之:即诊脉。
⑦微:作“浮”字解。
⑧过:作“至”字解。
⑨舍:作“留”字解。
((B10))浊沫:即前条的浊唾延沫。
((B11))振寒:身体战栗,俗称发寒战。
((B12))始萌:病的开始阶段。
((B13))上气:气逆不降。
((B14))肩息:气喘抬肩呼吸,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亦称“息高”。
((B15))躁:烦躁不安。
((B16))肺胀:病名,以肺气胀满为主证。
((B17))风水:病名,水气病之一。
((B18))上虚:指肺虚。
((B19))肺中冷:肺虚有寒。
((B20))眩:头眩晕。
((B21))水鸡:有田鸡与登鸟鸡两种说法。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连不绝,好象水鸡的叫声。
((B22))时时吐浊:频频吐出胶稠的浊痰。
((B23))酥:牛羊奶所制之油,皂荚用火烘时,涂酥于上。
((B24))浊唾腥臭:吐出脓痰有腥臭气味。
((B25))目如脱状:眼睛胀突,有如脱出之状。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B26))心下有水:胃有水饮。
((B27))胸中甲错:胸部皮肤粗糙如鳞甲状。
((B28))苇茎:即芦根。
((B29))瓜瓣:有认为是甜瓜子,有的认为是冬瓜子,临床常用冬瓜子。
〔译文〕
有人问道:热邪在上焦胸肺引起咳嗽,日久而成为肺痿病,肺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老师回答说:或者因为发汗太过,或者因为呕吐频繁,或者因为消渴病多尿转化而来,或者因为大便干结,而用峻泻药攻下致腹泻太过,均可致津液严重耗损,阴虚生内热,热灼肺叶,所以得这个病。又问:寸口脉象数,人应干咳无痰,现在病人反咳出脓痰或涎沫,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这是肺痿病。如果口中干燥,咳嗽时伴有胸部隐隐作痛,脉象反现滑数,这是肺痈病,咳嗽当吐脓血;脉象数而虚的为肺痿;脉象数而实的为肺痈。有人问道:病人咳嗽气上逆,诊脉怎样知道这就是肺痈病呢?肺痈病发展到吐脓血的时候就会死,它的脉象又是怎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寸口脉象微而数,微脉是风邪所致,数脉是有热;脉微则汗出,脉数则恶寒。风邪初伤卫分时,邪气可随呼气排出体外而不吸入;热邪进入营分,邪气就随吸气深入到体内而不易排出;风邪易伤皮毛,热邪易伤血脉;风邪滞留于肺部,病人就咳嗽,口中干燥,气喘,胸中满闷,咽喉干燥而不渴,多咳吐稠痰或泡沫痰,时时寒战。热邪进一步深入营血,致血液凝滞,热甚则肉腐,肉腐则蓄结成脓,吐出象米粥样腥臭脓痰。病在初起阶段尚可治疗,到了痈脓已成的时候,治疗就困难了。患气喘的病人,面目浮肿,呼吸极度困难,以至抬肩呼吸,脉象浮大而不任重按,这是不治之症;再加上泄泻不止,病情更加危险。气上逆喘息而烦躁的,属肺胀病,若发展成为风水浮肿之证,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可痊愈。肺痿病人吐涎沫而不咳嗽的,口又不渴,一定又会有遗尿、小便频数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因为上焦虚寒,不能制约下焦膀胱的缘故。此为肺的虚寒证,一定会出现眩晕、频吐涎唾,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来温肺治疗。如果服用此药后出现口渴的,属于消渴病。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用法〕以上二味药物切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咳嗽气喘的病人,喉中痰鸣如田鸡的叫声,用射干麻黄汤治疗。
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面白沫,加入其余各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咳嗽、气喘,时时吐出稠痰,只能坐而不能平卧的,用皂荚丸治疗。
皂荚丸
〔组成〕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用法〕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用蜜作成丸如梧子大小,用枣膏和汤,一次服三丸,白天服三次,夜晚服一次。咳嗽而脉浮的,用厚朴麻黄汤治疗。
厚朴麻黄汤
〔组成〕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熟小麦,去药渣,加入其余八味药,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脉沉的,用泽漆汤治疗。
泽漆汤
〔组成〕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苑)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用法〕以上九味药,切碎,放入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到夜晚将药服完。虚火上炎,咳喘气逆,咽喉干燥不利,用止逆下气法治疗,用麦门冬汤主治。
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肺痈病人,气喘不能平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葶苈大枣泻肺汤
〔组成〕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小)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二味药,先用水三升,煮大枣取汁二升,去枣加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咳嗽而胸部胀满,寒战,脉象数,咽喉干燥而不渴,时常吐出粘稠腥臭脓痰,拖延日久吐出米粥样脓痰的,是肺痈病,用桔梗汤治疗。
桔梗汤
亦治血痹。〔组成〕桔梗一两甘草二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药后可吐出脓血。咳嗽气逆,这是肺胀。病人喘气,两眼突出好象要脱出眼眶一样,脉象浮大的,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
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面白沫,加入其余五味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肺胀病人,出现咳嗽而气逆,烦躁,气喘,脉象浮的,为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小青龙加石膏汤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面白沫,加入其余八味药,煮取三升。身体强壮的服一升,身体弱者减量,一日三次,小儿服四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泛恶想吐的病症。方见虚劳篇。
《千金》甘草汤
〔组成〕甘草〔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煮后取汁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干燥而口渴。
〔组成〕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疗肺痿咳吐涎沫。〔组成〕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外台》桔梗白散
治疗咳嗽而胸部胀满,寒战,脉象数,咽喉干燥而不渴,时常吐出粘稠腥臭痰涎,拖延日久吐脓痰如米粥样,这是肺痈病。〔组成〕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体质强壮的饮服半钱匕,体质弱者减量服。病在膈上的,服药后吐脓血;病在膈下的,服药后泻出脓血;如果泻下不止,饮冷水一杯,泻即止。
《千金》苇茎汤
治疗咳嗽有微热,心烦,胸部满闷,胸部皮肤粗糙如鳞甲状,这是肺痈病。〔组成〕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先煮苇茎,取汁五升,去药渣,加入其余三味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一升后,当吐出脓痰。肺痈病人,出现胸部胀满,全身面目浮肿,鼻塞,流清涕,闻不到香臭酸辛的气味,咳嗽气逆,喘促痰鸣,喉中痰涎壅塞不利等症状,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方剂趣记图解〕
九仙散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趣
记酒仙五更将身背早映白鹅冬梅
九(散)仙五味子梗桔姜生参人贝母枣红罂粟壳白桑皮阿胶冬款花梅乌
【组 成】 11味:五味子3克桔梗3克生姜3克人参3克贝母3克红枣4枚罂粟壳(蜜炙)9克桑白皮3克阿胶3克款冬花3克乌梅6克
【用 法】 共为粗末,生姜、红枣水煎服。
【功 效】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 治】 肺气耗散,肺阴亏损。
现用本方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注 意】 本方敛肺止咳力强,故内有痰湿壅盛,或外有表邪者,虽久咳不止,也不宜使用,以免留邪为患。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肺痿虚寒肺痿吐涎痰而不咳,遗尿,小便数培土生金,温肺复气甘草干姜汤虚热肺痿咳喘、咽干、咯痰不爽清养肺胃,止逆下气麦门冬汤肺痈肺痈邪实气闭喘咳难卧泄肺开壅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成脓咳而胸满,咳痰腥臭,状如米粥排脓解毒桔梗汤咳
嗽
上
气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散寒宣肺,降逆化痰射干麻黄汤痰浊壅肺咳嗽气喘,咳逆不能平卧涤痰开闭皂荚丸饮热郁肺肺气胀满,喘急,目睛胀突如脱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寒饮夹热咳喘脉浮,逆饮咳喘,烦躁不宁解表化饮,消热除烦小青龙加石膏汤
〔名医医案〕
谢某,男,年龄8个半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因感冒咳嗽4周,高热4天,于1961年4月17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 体温39℃,脉搏104次/分,发育营养中等,两肺呼吸音粗糙,有散在中小水泡音。血化验: 白细胞总数11500/mm3,中性58%,淋巴41%,单核1%。尿蛋白(++)。咽拭子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少数绿脓杆菌,药物敏感试验: 对各种抗生素均为阴性,咽拭子病毒分离为Ⅲ型腺病毒,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 32倍。胸透: 右上肺有片状阴影。临床诊断: 腺病毒肺炎。病程与治疗: 入院前2周咳嗽痰多,至第10天突然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呕吐夹痰奶等,食纳差,大便黄色粘稠,日一二次,精神萎靡,时而烦躁,入院后即用中药桑菊饮、葛根芩连汤加味、安宫牛黄散以及竹叶石膏汤等均没效,于4月21日请蒲老会诊: 体温38~40℃,无汗,呕吐,下利,每日平均十多次,呼吸不畅,喉间痰阻,喘促膈动,面色苍白,胸腹微满,脉虚,舌红无苔。此属表邪郁闭,痰饮阻肺,正为邪遏之候。治宜辛温开闭,涤痰逐饮。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 射干2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五味子30粒,干姜1克,紫菀2.4克,法半夏3克,大枣4枚。进2剂后体温由40℃降至正常,烦躁渐息,微咳不喘,喉间痰减,呼吸较畅,面色渐荣,手足心润,胸腹已不满,下利亦减,脉缓,舌质红,苔少。郁闭已开,肺气未复。宜益气化痰为治,方宗生脉散加味。处方: 沙参6克,麦冬3克,五味子20粒,紫菀2.4克,法半夏3克,枇杷叶9克,生姜2片,大枣2枚。进2剂后咳止,一切正常,观察4天,痊愈出院。
陈某,女,53岁。患慢性气管炎已八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症。用射干麻黄汤3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3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
〔歌诀〕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味辛夏,姜枣紫菀款冬花;
表轻里重喉喘鸣,宣肺下气效堪夸。
组成: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
功效: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 寒饮郁肺结喉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音,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由于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得的四种病。奔豚气病脉证治
论二首方三首
〔读经先知〕 奔豚气病,是一种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病症。此篇专论奔豚气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
〔原文〕
师曰:病有奔豚①,有吐脓②,有惊怖③,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④,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小麦性味甘、凉。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等功效。凡脾虚泄及老年人淋涩、脏燥、烦渴等证皆可食用。
奔豚汤方
甘草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发汗后,烧针⑤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⑥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⑦,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发汗后,脐下悸⑧者,欲作奔豚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芩,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释〕
①奔豚:病名。奔,上突之意;豚,小猪之称。奔豚借以形容本病发作时,其气上冲,如豚之奔突。
②吐脓:吐脓血。
③惊怖:惊恐。
④欲死:极端痛苦。
⑤烧针:针与灸相结合的一种治法。
⑥核起而赤:针刺处形圆而色赤,犹如果核之突起。
⑦一壮:用艾绒做成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燃烧,每烧艾柱一枚,名一壮。
⑧脐下悸:肚脐以下有跳动感觉。
⑨欲作奔脉:将要发作奔豚的征兆。
〔译文〕
老师说:疾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这四种病,都是由于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得的。老师说:奔豚气病发作的时候,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到咽喉,此时病人痛苦之极,发作后又如同正常人一样,这种病都是由于惊恐等精神刺激而引起。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奔豚病,发作时有气上冲胸部,腹部疼痛,寒热往来,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
〔组成〕甘草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二斗,煮取五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太阳表证,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后,病没有好,又用火针治疗再发其汗,针刺部位受到寒邪的侵入,出现核状红色肿块的,必定要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到心胸,治疗应该在核状红色硬结上各灸一壮,另外,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太阳表证,发汗以后,肚脐下有跳动感觉的,这是将要发生奔豚的征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去二升,加入其余三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甘澜水制作方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白花败酱〔方剂趣记图解〕
健脾丸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趣
记肩疲身沉夫乍干卖猪
曲腰连相煞扣
健(丸)脾参人陈皮茯苓楂山甘草麦芽术白肉
曲神药山连黄香木砂仁蔻豆
【组 成】 13味:人参45克陈皮30克茯苓60克山楂30克甘草22克麦芽(炒)30克白术(炒)75克神曲(炒)30克山药30克黄连(酒炒)22克木香22克砂仁30克肉豆蔻(煨)30克
【用 法】 为丸剂,每服6~9丸,每日2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 效】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 治】 脾胃虚弱,食积内停。
现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慢性泄泻、胃下垂等见有上述指征者。
【注 意】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致食积者,不宜用本方。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奔
豚
气
病肝郁化热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和血调肝,清热降逆奔豚汤阳虚寒逆针处核起而赤,气从少腹上冲心散寒调营卫,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阳虚饮动脐下悸,奔豚欲作温阳制水,化气平冲苓桂甘枣汤
〔名医医案〕
邓某,女,48岁,1992年2月11日诊。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诉2年前夜间静卧时,时觉两?(小腿肚)发胀,继而心烦不能忍,必须用力伸其双腿,或出屋外纳凉尔后缓解。近1年来,症见气从?上冲心下,发作欲死,经用针(缝衣针)刺其?部,觉气从刺处泄出后,发作才停止。如此二三日一发,或七八日一发,苦不堪言。诊舌淡,苔白,脉细弱。此肝火内郁,肝胃气逆。治宜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拟《金匮要略》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白芍、黄芩各12克,桂枝、葛根各20克,半夏15克(李根白皮因缺故未用)。药仅2剂,发作停止,后于4月1日复发1次来诊,仍处以前方2剂,半月未发;4月14日又复发1次,嘱病者连服4剂后,一直未作。
马某,女,16岁,学生,198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自9月6日以来,每见欠伸之后即哭泣无常或叫嚷吵闹,或精神恍惚,不闻不见。询其因,乃上学恋爱,被家人打骂恐吓而发病。曾服谷维素、安定、氨络酸等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故于今日来诊。刻诊: 患者无故自悲,善惊易恐,心烦不寐或多梦纷纭,大便干硬,小便短赤,头重昏蒙,面带愁容。舌红苔少,脉弦细。诊为脏躁,乃血虚气火逆乱所致。治宜养血平肝,泻火安神。投奔豚汤加味: 葛根15克,白芍、当归、柴胡、黄芩各12克,半夏、李根白皮各10克,甘草、川芎、生姜各6克,潞参、生牡蛎、生龙骨各18克。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证有转机,续服10余剂,诸症消失,安如常人。1990年10月随访,病无反复。
〔歌诀〕
奔豚汤
奔豚汤中归芩草,二根芎夏生姜芍;
肝郁化热气冲胸,降逆止痛清热保。
组成: 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葛根、芍药、生姜、李根白皮。
功效: 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肝郁化热,气上冲胸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腹痛烦闷,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时觉气上攻冲,舌苔白微黄,脉弦。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症、慢性肠胃炎、胆囊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炎(胁痛明显加川楝子、玄胡;脾虚者加四君子汤;瘀血加丹参);加枳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加牛膝、柴胡、郁金、陈皮等治疗神经官能症;加减治疗血卟啉病、经行呕吐、结扎后腹痛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诊脉应当注意它的太过与不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
〔读经先知〕 胸痹,是以胸膈痞塞满闷,胸膺内外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心痛包括心、胸及上腹部疼痛的症候;短气一证,是胸痹病的一个伴随证状。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此篇论述胸痹、心痛的脉象及症候、治法。因二者的病位相邻近,短气是胸痹的并发证,故合为一篇。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①,阳微阴弦②,即胸痹而痛③,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④,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⑤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临床可见身热咳嗽、咯吐痰血、头目不清,甚至咳嗽胸闷,心悸而烦、口鼻见血、面色晦暗。治宜清肺热以保肺,清络热以止血。常用药食有鲜生地、苦芩、鲜石斛、鲜藕节、杏仁、苡仁等。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胸痹心中痞⑥,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⑦,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各,温服一升,日三服。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咽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胸痹缓急⑧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心中痞,诸逆⑨心悬痛((B10)),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心痛彻痛,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圆主之。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1/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注释〕
①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不足于正常的为不及。
②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寸口脉微,主胸中阳气不足;尺中脉弦,主下焦阴邪有余。
③胸痹而痛:而,作“心”字。
④无寒热:无外感表证。
⑤心痛彻背:心胸部疼痛牵引背部亦痛。
⑥心中痞:指胃脘部位有痞塞不通之感。
⑦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⑧缓急:古义是困危,情势急迫之意。
⑨诸逆:停留于心下的水饮或寒邪向上冲逆。
((B10))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译文〕
老师说:诊脉应当注意它的太过与不及。譬如关前寸口脉象微,关后尺脉弦,这就是胸痹心痛的病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寸口脉象微说明上焦的阳气不足,尺部的脉象弦,表明阴邪盛于下,所以会出现胸痹、心痛的病症。从外表上看起来健康的人,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突然见到气急短促、呼吸不利的,这是实证。胸痹病,症状见喘息,咳嗽,吐痰涎,胸背部疼痛,气短,寸口脉象沉兼迟,关上小紧数的,用栝蒌薤白白酒汤治疗。
栝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用法〕以上三味药,一起煎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注:白酒:米酒初熟的称白酒。胸痹病,症见喘息不能平卧,心胸部痛牵引连及背痛的,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用法〕以上四味药,一起煎煮取四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胸痹病,症见心中痞满,是气郁结在胸中。胸部满闷,胁下气逆上冲心胸,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虚证用人参汤治疗。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四枚薤白半斤厚朴四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汁二升,去药渣,加入其余三味药,煮上几沸后,分三次温服。
人参汤
〔组成〕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胸痹病,症见心胸满闷,呼吸气短,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亦可用橘枳姜汤治疗。
茯苓杏仁甘草汤
〔组成〕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2/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病不愈再服。
橘枳姜汤
〔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肘后》、《千金》说:治疗胸痹病,胸中郁结满闷,咽中噎塞、习习如痒,喉中干涩,唾涎沫。胸痹病情急迫的,可用薏苡附子散治疗。
薏苡附子散
〔组成〕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用法〕以上二味药,捣成细末,一次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心窝部胃脘痞满,停留于心下的水饮或寒邪向上冲逆,致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
桂枝生姜枳实汤
〔组成〕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心窝部疼痛牵连到背部,或从背部牵连到心窝部,用乌头赤石脂丸治疗。
乌头赤石脂丸
〔组成〕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用法〕以上五味药,研成细末,用蜜炼丸如梧子大小,饭前服一丸,一日三次,效果不明显,可逐渐加量。
附方
九痛丸
治疗九种心痛症。〔组成〕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小,米酒服下,体质好的先服三丸,一日三次;体质弱的服二丸。本药兼治突然中恶,腹部胀痛,不能说话。又可治疗久积寒冷,流注于心胸作痛,及冷气上冲,落马坠车及瘀血等疾病。忌口如平常之法。〔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胸痹典型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栝蒌薤白白酒汤痰饮壅盛心痛彻背不得卧通阳散结,祛痰降逆栝萎薤白半夏汤胸痹轻证胸中气塞、短气宣肺化饮,和胃降逆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枳姜汤胸痹急证胸痛剧烈温阳宣痹,缓急止痛薏苡附子散心痛痰饮气逆心中痞,心悬痛温阳化饮,平冲降逆桂枝生姜枳实汤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温阳祛寒,峻逐阴邪乌头赤石脂丸
〔名医医案〕
惟劳力伛偻之人,往往病胸痹。病者但言胸背痛,脉之,沉而涩,尺至关上紧,虽无喘息咳吐,其为胸痹,则确然无疑。问其业,则为缝工。问其病因,则为寒夜伛偻制裘,裘成稍觉胸闷,久乃作痛。以栝楼薤白白酒汤治之。方用: 栝蒌15克,薤白9克,高粱酒1小杯。2剂而痛止。翌日,复有胸痛者求诊,右脉沉迟,左脉弦急,气短。问其业,则亦缝工。其业同,其病同,脉则大同而小异,亦授以前方,亦2剂而瘥。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3/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盖伛偻则胸膈气凝,用力则背毛汗泄,阳气虚而阴气从之也。
黄某,男,47岁。患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药消炎镇咳只能缓解,曾服中药效果不显。诊见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颜面浮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夜不能平卧,咳吐白沫痰,舌质紫暗,苔淡白,两寸脉沉迟,关脉紧数,两尺无力,此乃虚寒咳喘之证,肺为寒邪侵困,故短气不足以息,肺为娇脏,沉寒痼冷,日久天长,尤逢夜半阳气衰弱之时,则病情加重,日中阳旺之时则稍缓解,故投括蒌薤白白酒汤。方如下: 全栝蒌75克,薤白40克,干姜20克,细辛5克,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剂煎分二次温服白酒后入。服药一次后即咳吐大量白痰,气短随之好转,按上方共服14剂,后又服真武汤20剂,如今咳喘均愈,能参加劳动。
〔歌诀〕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良;
若加半夏同煎服,祛痰宽胸更可扬。
组成: 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证。症见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慢性支气管炎、乳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四逆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加赤芍、红花、玄胡、乳香等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提示: 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身体虚弱,常易感受寒邪的人,喜欢打呵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
〔读经先知〕 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的病症;寒疝是指阴寒性腹痛的病症;宿食是指食积停滞胃脘的病症。此篇讨论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症的脉象、症候及治法,三者都有腹部胀满或疼痛的症状,其所出方剂,有的可以相互借用,故合为一篇论述。
〔原文〕
趺阳①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②,两月去③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玉米性味甘、平。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之功效。对经常便密者和老年人更是有利 。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4/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病者痿黄④,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夫中寒家⑤,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⑥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⑦,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腹中寒气,雷鸣⑧切痛⑨,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炒熟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痛而闭((B10))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痉病中。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B11)),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B12)),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B13)),温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人如行四、五里,进一服。寒气厥逆((B14)),赤圆主之。
赤丸方
茯芩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上四味,末之,内朱砂为色,炼密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B16))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5/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NE048))咀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B17)),手足厥逆。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B18))者。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B19))鬼击((B20))病。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痉病中。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二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注释〕
①趺阳:即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6/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②便难:大便秘结。
③月去(qū区):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④痿黄:面色枯黄,黯淡无神。
⑤中寒家:常易感寒者。
⑥色和:面部气色正常。
⑦谷气不行:大便不通。
⑧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之大。
⑨切痛:形容腹痛的厉害。
((B10))闭:大便闭结不通。
((B11))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如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冲动。
((B12))如一炊顷:约莫烧一餐饭的时间。
((B13))食糜:吃粥。
((B14))厥逆:既指病机,又言症状。
((B15))真朱:即朱砂。
((B16))白汗:剧痛而出的冷汗。
((B17))阴缩:生殖器因受寒而内缩。
((B18))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
((B19))飞尸:其病突然发作,迅速如飞,症状是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
((B20))鬼击:不正之气突然袭击人体,症状是胸胁内腹绞急切痛,或兼见吐血、衄血、下血。
〔译文〕
跌阳部的脉象微而弦,应当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如果腹部不胀满,一定会出现大便困难,两侧腋下、腰以上部位疼痛,这是由于下焦阳虚,寒气从下上逆的缘故,应当用温药治疗。病人有腹部胀满的症状,按之不痛的为虚证;按之痛的为实证。实证当用泻下法治疗。如果腹满而舌苔黄,没有用泻下法的,用泻下药后黄苔消退而病愈。腹部胀满有时减轻,随即又依然如故,这是寒证,当用温药治疗。病人面色痿黄,烦躁而口不渴,阴寒实邪结于胸中,而又下利不止的,这是死证。寸口脉象弦的,则两胁下拘急而疼痛,并有畏寒怕冷的症状。素体虚弱,常易感受寒邪的人,喜欢打呵欠;如果病人鼻流清涕,发热,面色正常,则好打喷嚏。如果寒邪直中于里,发生腹泻,这是脾胃虚寒所致,想打喷嚏又打不出,这是腹中受寒的缘故。(一说痛)身体瘦弱的人,肚脐周围疼痛,一定感受了风寒,因大便不通,忘用苦寒泻下法通大便,则伤下焦之阳,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之气必然上冲;其气不冲的,邪气陷于心下则为痞。病人腹部胀满,伴发热十天,脉象浮而数,饮食正常的,用厚朴七物汤治疗。
厚朴七物汤
〔组成〕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次温服八合,一日三次。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7/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伴有呕吐的加半夏五合;伴有腹泻的去大黄,寒多的加生姜至半斤。腹部受寒邪侵袭,出现肠鸣腹痛,胸胁胀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附子粳米汤
〔组成〕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腹部疼痛而见大便秘结不通的,用厚朴三物汤治疗。
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实,取汁五升,加大黄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以大便通利为度。用手按心下胃脘部位,感觉胀满疼痛的,这是实证,应当用攻下法,宜用大柴胡汤治疗。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煮后,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腹部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即使有时减轻,也微乎其微,当须用泻下法,可考虑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
方见前痉病中。心胸部位寒邪盛,出现剧烈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腹中寒气攻冲,致使腹壁隆起象头足样肿块,上下攻冲疼痛而不可触摸的症状,用大建中汤治疗。
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去药渣,加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温服,约过烧一顿饭时间,可饮稀饭二升,以后再服,当天只能食米粥之类食物,当盖被温暖使其微汗出。胁下一侧疼痛,兼有发热,脉象紧而弦的,这是寒实证,应当用温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钱〔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如果体质好的人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如人行走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次的药。阴寒内盛而四肢厥冷的,用赤丸治疗。
赤丸
〔组成〕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用法〕以上四味药,共研细末,加入珠砂染成红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小,饭前用米酒服三丸,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效果不明显的,渐渐增加用量,以见效为原则。病人腹部疼痛,脉象弦而紧,弦脉为阳虚,卫气不行,所以怕冷;紧脉为胃中有寒,故不想吃东西,内外寒盛与正气相搏结,就成为寒疝。寒疝病脐周疼痛,发作剧烈时而伴有冷汗出,甚至手足厥冷,脉象沉紧的,用大乌头煎治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8/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大乌头煎
〔组成〕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NE048))咀)〔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药渣,加蜜二升,煎煮到水分尽去,取二升。体质强壮的人服七合,体质弱者服五合。病不愈,第二天再服,一日内不能服二次。寒疝病人,腹部疼痛拘急,牵连两胁下疼痛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
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如果寒盛的,加生姜至一斤;疼痛剧烈而伴有呕吐的,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的,再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用。寒疝病人,腹部疼痛,四肢发冷,手足麻木不仁,如果又有全身疼痛的症状,艾灸、针刺及一般各种药物不能治疗的,用抵当乌头桂枝汤治疗。
乌头桂枝汤
〔组成〕乌头〔用法〕以上一味药,用蜜二斤,煎煮至一半量,去药渣,用桂枝汤药液五合溶解之一升后,开始服二合,效果不明显的,服三合,还不见明显效果,再加量至五合。如果有效,则见如酒醉状;出现呕吐的,为药到病除。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五味药,切碎,用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药渣。病人脉数兼紧的是弦脉,象弓弦那样按之挺直不移。脉数兼弦的,应当用温下法祛其寒邪;脉紧大而迟的,一定会出现心下胃脘部坚实痞硬之症;脉大兼紧的,为阳中有阴,可用下法。
附方
《外台》乌头汤
治疗寒疝病腹部绞痛,贼风入攻五脏,腹中拘急不能转侧,发作有定时,使人阴器内缩,手足厥冷。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
治疗心腹突然疼痛。〔组成〕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
〔用法〕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外台》走马汤
治疗脘腹胀痛,大便秘结不通。〔组成〕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用法〕以上二味药,用绵缠绕后槌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后当大便通下,老小用量各异。通治飞尸,鬼击诸病。有人问道:人患了宿食病,在脉象上怎样辨别呢?老师说:寸口的脉象浮而大,重按反而脉涩,尺部也见微而涩象,所以知道有宿食,用大承气汤治疗。脉象数而滑的,是实证,这是有宿食内积,用下法治疗则愈,宜用大承气汤。泻泄不想吃东西的,是有宿食,应当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9/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方见前痉病中。宿食停留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的方法治疗,宜用瓜蒂散。
瓜蒂散
〔组成〕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用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药一钱匕,温服,不吐的,药量增加少许,以能赶快呕吐为度而停药。失血及虚证的不能用此法。脉象紧如转索那样变化无常的,是有宿食。脉象紧,患头痛,好象外感风寒一样,这是腹中有宿食停滞不化的缘故。
〔方剂趣记图解〕
半夏厚朴汤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趣
记半瞎后婆服下粕酥浆
半夏厚(汤)朴茯苓夏半朴厚苏叶姜生
【组 成】 5味:茯苓12克半夏9克厚朴9克苏叶6克生姜9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 治】 梅核气。
现常用于治疗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食管痉挛、慢性喉炎、气管炎等属气滞痰阻者。
【注 意】 本方苦温辛燥,能耗液伤阴,仅适用于气滞痰结,偏于痰湿者。对于阴亏津少,或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腹满虚
寒证寒饮逆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温中散寒,
化饮降逆附子粳米汤寒饮腹痛腹满痛,寒气厥逆散寒止痛,
化饮降逆赤丸脾虚寒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部上冲皮起 ,出见有头足温阳建中,
祛寒止痛大建中汤腹满寒
实证\脉紧弦,胁下偏痛,发热温下实邪大黄附子汤腹满
实热证兼表证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表里双解厚朴七物汤兼少阳证按之心满痛,此为实和解少阳,
攻下阳明大柴胡汤胀重于积痛而闭行气除满,
通腑泻热厚朴三物汤积胀并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攻下里实大承气汤寒疝阴寒痼结脉沉紧,绕脐痛,白汗出,手足厥冷制沉寒,缓急痛大乌头煎血虚内寒腹中痛,胁痛里急养血散寒当归生姜羊肉汤兼有表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双解表里寒邪乌头桂枝汤宿食宿食在上恶心,温温欲吐因势利导,
涌吐宿食瓜蒂散宿食在下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或微滑,下利不欲食荡涤宿食大承气汤
〔名医医案〕
潘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3包,不应,又给保和丸3包,亦无效;仍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3日未解。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60/61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5/7到章>>
舌苔黄腻,脉浮而滑,此表邪未尽,里实已成,治以表里双解为法。用厚朴七物汤: 厚朴10克,枳实6克,大黄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枚,白芍10克。嘱服2剂。得畅下后即止后服,糜粥自养,上症悉除。
关某,男,3个月。其父代诉: 目前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哭闹,当时腹胀,可能有腹痛,3日不大便,吐奶不止,以后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此间未曾进食,症状日益加剧。曾经两个医院诊治,检查腹部可见肠影,腹壁紧张而拒按,经X线腹部透视,发现有液平面六七个,并充满气体,确诊为完全性肠梗阻,经灌肠下胃管等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终于决定手术疗法。患者家属考虑到小儿只3个月,不同意手术,而来中医处诊治。1974年4月5日来诊,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时出冷汗,腹胀拒按,大便不通,脉微,舌苔灰白,系脾阳不运,积滞内停所致。治以行气泄满,温中散寒,厚朴七物汤治之。厚朴10克,桂枝7.5克,甘草10克,枳实10克,川军2.5克,生姜5克。按上方服1次即效。服药后约1~2小时内,排出脓块样大便,以后2小时内,共排出3次稀便,随着腹胀消失,腹痛减轻。经10余日,逐渐好转,与健康婴儿无异。
〔歌诀〕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枳黄研,桂草姜枣齐同煎;
行气除满泻积热,表里双解腹胀蠲。
组成: 厚朴、枳实、大黄、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 行气除满,泻热去积,表里双解。
主治: 外有表寒,里有积滞之证。症见脘腹胀满,身热,微恶风寒,大便不通,苔黄厚,舌质微红,脉浮数。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痔疮、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或溃疡、肠痉挛、胃痉挛、幽门水肿以及肠胃型感冒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合保和丸治疗食积发热;本方去大黄治疗肠梗阻;治疗发热腹痛、前列腺肥大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患肝着病的人,时常想着别人用脚踏他的胸部才觉舒服。


金匮要略中卷

杂病的治疗方法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真脏脉、五脏病、三焦病及脏腑积聚等脉象、症候及治法。此言中风、中寒并非《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中风和伤寒(病位在皮肤、肌腠、经俞营卫,属外感病);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的“中风病”半身不遂之中风有别。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①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肺死藏,浮之③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④,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⑤,或曲如蛇行⑥者,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⑦,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复花汤方,皆同。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痛,背痛彻心,譬如蛊注⑧,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⑨,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邪哭((B10))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B11)),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B12)),麻子仁圆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B13)),益((B14))下如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B15)),上焦竭善噫((B16)),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遣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B17));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B18))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B19));有热者,便肠垢((B20));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问曰:病有积、有聚、有((NE047))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NE047))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NE047))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B22)),积在心下;微下关((B23)),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B24));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注释〕
①身运:身体运转动摇。
②死脏:真脏脉。
③浮之:轻按。
④行常伛:伛(yù予),指驼背。行常伛,指行走时经常曲背垂肩。
⑤如索不来:脉象如绳索之悬空,轻飘游移,应手即去,不能复来。
⑥曲如蛇行:脉象如蛇行之状,曲折逶迤而不能畅达,无柔和感。
⑦蹈其胸上:蹈为足踏之意。此处可理解为用手推柔按压,甚则捶打胸部。
⑧蛊注:病名。发作时胸闷腹痛,有如虫咬之状。
⑨下重:下肢沉重无力。
((B10))邪哭:有如邪鬼作祟,无故悲伤哭泣。
((B11))覆杯洁洁:杯中空无所有。
((B12))其脾为约:脾被胃所约束。
((B13))乱如转丸:形容脉象躁动,如弹丸之乱转。
((B14))益(yì溢):通溢。
((B15))三焦竭部: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机能衰退。
((B16))噫:嗳气,这里指嗳出食气。
((B17))坚:大便坚硬。
((B18))淋秘:淋指小便滴沥涩痛,秘作闭字解,小便闭塞不通,即是癃闭。
((B19))鹜溏:鹜即鸭。鹜溏,是说如鸭之大便,水粪杂下。
((B20))肠垢:肠中的粘液垢腻。
((B21))((NE047))(gǔ谷)气:即水谷之气停积留滞之病。
((B22))上关上:关上即是关部。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上关上,指关脉的上部。
((B23))下关:关脉的下部。
((B24))气冲:即气街,穴名,在脐腹下横骨两端。
〔译文〕
肺脏感受了风邪的病人,出现口中干燥而气喘,身体动摇,不能自主而沉重,头昏而身体肿胀之症。肺脏感受了寒邪的病人,就吐粘痰和唾液。肺死脏的脉象,轻按感到虚而无力,重按弱如葱叶,中空无根的,是死证。肝脏感受了风邪的病人,表现为头及眼部的肌肉跳动,两胁疼痛,走路时多曲背弯腰(驼背),饮食也多食甜味的东西。肝脏感受寒邪的病人,出现两臂不能抬举,舌根干燥,喜欢叹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动,吃东西就吐而汗出等症状。肝死脏的脉象,轻取无力,重按好象绳索状伏而不起,不能复来,或者脉象曲折,象蛇爬行之状的,是死证。患肝着病的人,时常想要别人用脚踏着他的胸部才觉舒服。在没有感到疾病痛苦的时候,只想喝热汤,用旋复花汤治疗。方见妇人杂病中心脏感受了风邪的病人,出现发热,不能起床,肚子有饥饿感,但进食后就呕吐等症状。心脏感受了寒邪的病人,心中灼辣难受,好象吃了大蒜一样,严重的,心痛牵连到背部,背痛牵连到心胸,好象蛊虫在啃咬脏器一样。脉象浮的,不服药而自己呕吐的,病就会好。心脏受了损伤的病人,一旦劳动疲倦,就头面部发红,下肢沉重,心中疼痛而自感心烦不安,发热,脐部有跳动感,脉弦,这是心脏受伤所引起的。心死脏的脉象,轻按坚实有力,好象麻豆滚动一样,重按则更加躁急、跳得很快的,是死证。病人悲伤哭泣,好象邪鬼作怪似的,使人心神不安定,这是气血虚少的缘故。气血虚少是属于心的疾病;心气不足的人,时常有恐惧感,闭起眼睛想睡觉,梦见自己走得很远,致使精神分散,心神不安。如果阴气衰弱的就成为癫病,阳气衰弱的就成为狂病。脾脏感受了风邪的病人,出现全身发热,形同酒碎之状,腹中烦满而沉重,眼皮跳动而气短。脾死脏的脉象,轻按大而坚,重按如同向下复盖着的杯子,中空而动摇不定,是死证。(臣亿等详细说明,五脏各有中风、中寒证,现脾脏只记载中风证,而脾中寒、肾脏中风、中寒都没有记载,是因为古文脱简较多,且年代久运,没有文字可以弥补)跌阳部的脉象浮而涩,浮脉属胃气强盛,涩脉为小便频数,浮脉与涩脉相合,大便则坚硬,这是脾被胃热约制成脾约证,用麻子仁丸治疗。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用法〕以上六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小,每次饮服十丸,一日三次。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以大便通利为度。患肾着的病人,出现身体沉重,腰部寒冷,如坐在水中,从外形看,好象是水气病,但口不渴,小便通利,饮食正常,病属下焦,身体劳动而汗出,衣服里面又冷又湿,久而久之便得这种病,腰部以下寒冷、疼痛,腹部沉重得象带五千铜钱似的,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甘姜苓术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腰部即感到温暖。肾死脏脉,轻按坚实,重按紊乱,形状如弹丸一样转动,这种脉象盛满涌于尺部的,是死证。有人问道: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机能衰退,如上焦心肺机能衰退的人,出现嗳出食气的中焦脾胃症状,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说:上焦禀受中焦之气,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出现嗳气;下焦脏腑功能衰退,就会出现遗尿或大便失禁,这是由于下焦之气不和,不能自己约制的缘故,不须要治疗,日久自会痊愈。老师说:热邪在上焦,就会因为咳嗽日久而成为肺痿;热邪在中焦,就会导致大便坚硬;热邪在下焦,就会出现尿血,亦可导致小便淋涩疼痛或大便秘结不通。大肠有寒,大便稀溏如鸭粪一样;大肠有热,则大便解出脓血粘滞腥臭;小肠有寒,病人肛门重坠而便血;小肠有热,一定会发生痔疮。有人问道:病有积、有聚、有((NE047))气的,应该如何区别?老师回答说:积是五脏之病,始终固定不移;聚是六腑之病,发作有一定时间,痛处不固定,常游走移动,可以治疗;((NE047))气病,胁下疼痛,用手按之病可缓解,但是还可以复发。各种积病的诊脉大法是:脉象沉细,好象附着在骨上的,这就是积病。寸口脉象沉细的,则积病在胸中;脉象沉细而微出寸口之上的,则积在喉中;关部脉沉细的,是积在脐旁;沉细的脉象出于关上的,是积在心下;沉细脉在关下尺部的,其积在少腹。尺中的脉象沉细的,其积在气冲;沉细的脉象出现在左手,是积在身体的左边;沉细的脉象出现在右手,其积在身体右边;两手的脉均见沉细的脉象的,其积在中央。治疗方法,应该各依其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白花菜〔方剂趣记图解〕
血府逐瘀汤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趣
记雪覆住寓地姐烧柴草枝
当喜人穿红
血府逐(汤)瘀地生桔梗芍赤柴胡草甘枳壳
当归膝牛仁桃川芎红花
【组 成】 11味:生地10克桔梗6克赤芍10克甘草3克柴胡3g 枳壳6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桃仁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
【用 法】 水煎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功 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 治】 胸中血瘀,气机不畅。
现常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等。
【注 意】 月经过多者及孕妇忌用。
〔本节表解〕
表一: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五
脏
病
症
治肝着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行气活血,通阳散结旋覆花汤脾约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泄热润燥,缓通大便麻子仁丸肾着腰中冷,小便自利,腹重如带五千钱燠土制水甘姜苓术汤心病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表二:
主要类别病因症状特征预后积
聚
((NE047))
气
病积病血瘀痛有定处,推之不移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治疗较难聚病气滞痛无定处,发作有时,推之能移,时聚时散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NE047))气谷气壅塞脾胃,肝气郁结按摩则胁痛暂可缓解,但不久气又复结而痛?作\
〔名医医案〕
郭某,男,49岁。因“左胸部掣痛年余”于1985年11月4日入院。患者于1984年秋因劳动汗出当风后出现左胸部肌肉紧张疼痛,并见条索状隆起,西医诊为“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Monder 氏病),经抗炎、针炙及理疗月余少效,患部条索状肿物逐渐扩大延长,疼痛加剧,抬举左手时其痛尤甚。查其舌质红,边有瘀斑,脉细缓。左胁缘向上至乳部可扪及长约13cm条状隆起,按之疼痛。此乃风寒外袭,脉络痹阻。拟祛瘀通络之法,旋复花汤合四逆散主之: 旋覆花9克,红花6克,葱白5茎,柴胡10克,赤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以水1000ml,煮取600ml,温分二次服,每日1剂。共服26剂,诸症悉除。
卢某,50岁,顽固胃痛18年,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身瘦体弱,饮食减少求治。初诊;胸胁作痛,喜按,喜热饮,肝着之候也。旋覆花30克,茜草6克,火葱14茎整用(四川葱子较小者名火葱)。初次煎好,分两次服之。二诊: 服上方胸痛喜按之证减轻,仍喜热饮,大便曾解数次,肾囊微觉冷湿,服前方加味治之。旋覆花18克(包),茜草5克,干姜12克,云苓12克,炒枳实6克(打),火葱7茎整用,服2剂。以后始终以旋覆花汤为主,或配合枳术丸、栝蒌薤白汤、《外台》茯苓饮、六君子汤等,计十一诊,肝着痊愈。
〔歌诀〕
旋覆花汤
旋覆花汤新绛葱,散滞透阳气血通;
胸胁痞塞脉弦急,半产漏下亦此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组成: 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
主治: ①肝络血瘀轻证。症见胸胁痞塞,苦闷不堪,喜用推按揉压或捶其胸,舌质或紫或暗,苔薄,脉弦。②妇人半产瘀血漏下证。症见腹痛、漏下不尽,或漏下血块,或带下偏赤,心烦,或胸胁苦满痛,舌紫或有瘀点,脉涩。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肝硬化、肝癌、肝囊肿、慢性胃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产后子宫瘀血不去、产后腹痛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当归、炒枣仁、合欢皮、党参、山楂、陈皮等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加桃仁、紫菀、郁金、当归等治疗外伤瘀血性咳嗽;加减治疗慢性肝炎、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提示: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旋覆花中的有效成分旋覆花黄酮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对组织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也有对抗作用。
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论述广义痰饮病及咳嗽两种病症的脉象及治法。广义痰饮病包括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及支饮四种类型,而咳嗽仅是痰饮病所引起的一个症状,并不包括所有咳嗽在内。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③,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④,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蘑菇性味甘、平。入肠、肺、胃经。具有滋补强壮,悦神,开胃,止泻,止吐的作用。
水⑤在心,心下续坚筑⑥,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⑦,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⑧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⑨,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B10)),其人振振身?剧((B11)),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B12))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B13))者饮也。肺饮((B14))不弦,但苦喘短气。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6/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B15))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B16)),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B17)),利反快((B18)),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脉浮而细滑,伤饮((B19))。脉弦数,有寒饮((B20)),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B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二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膈间支饮((B22)),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B23)),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B24))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B25)),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7/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卒呕吐((B26)),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B27))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假令瘦人((B28)),脐下有悸((B29)),吐涎沫而癫眩((B30)),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B32)),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青龙汤下已((B33)),多唾((B34))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B35))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B36)),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8/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注释〕
①素盛今瘦: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
②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③咳唾引痛:咳嗽时牵引胸胁作痛。
④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倚床呼吸。
⑤水:停饮。
⑥心下坚筑:心下痞坚而悸动。
⑦支满:支撑胀满。
⑧咳嗽则辄已:辄已当作转甚解,即转剧。咳嗽则辄已,咳嗽时痛势更加剧烈。
⑨四肢历节痛:饮邪流入关节,阻遏阳气,故四肢历节痛。
((B10))目泣自出:眼泪自己流出。
((B11))振振身?剧:全身振颤动摇很厉害。
((B12))脉双弦:两手脉象皆弦。
((B13))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弦。
((B14))肺饮: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B15))脉平:平和之脉。
((B16))胸胁支满:胸胁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B17))欲自利:未经攻下而自欲下利。
((B18))利反快:留饮随利下泄后感到爽快舒适。
((B19))伤饮:被外饮所骤伤。
((B20))寒饮:饮邪之属于寒者。
((B21))内痛:胸胁疼痛。
((B22))膈间支饮:饮邪支撑于胸膈。
((B23))黧黑:黑而晦暗。
((B24))虚者:心下虚软。
((B25))冒眩:头目昏眩。
((B26))卒呕吐:突然呕吐。
((B27))眩悸:头眩心悸。
((B28))瘦人:指素盛今瘦的人。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9/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B29))脐下有悸:脐下筑筑跳动。
((B30))癫(diān颠)眩:即头目眩晕。
((B31))咳家:经常咳嗽者。
((B32))卒死:突然死亡。
((B33))下已:服小青龙汤完毕。
((B34))唾:稠痰。
((B35))面翕热如醉状:面部微微发热,如酒醉状。
((B36))下流阴股:冲气向下流到两腿的内侧。
〔译文〕
有人问道:饮病有哪四种?老师回答说: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有人问道:四饮有什么区别呢?老师回答说:痰饮病人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水在肠间流动,可听到沽漉漉的响声,这称谓痰饮;水饮形成以后,饮邪流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这叫作悬饮;水饮泛溢到四肢肌肉之间,应当随汗排出,如果不汗出,而见身体疼痛沉重,这叫作溢饮;咳嗽气喘、倚床呼吸,呼吸急迫而不能平卧,外形轻度水肿的,叫作支饮。水饮停滞在心,见心下悸动,胃脘部痞满,呼吸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水饮停留在肺,见吐清稀痰涎,想喝水。水饮停滞在脾,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水饮停滞在肝,见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停滞在肾,则见心下悸动。水饮留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留饮在胁下,则两胁下疼痛牵引到缺盆部位,咳嗽时则疼痛加剧。(一作转甚)水饮留在胸中,病人出现短气和口渴,四肢关节递历疼痛,脉沉为有留饮。膈上有痰饮的人,可见胸部胀满,气喘,咳嗽,吐痰涎,病发作的时候,恶寒发热,腰背部疼痛,咳喘剧烈时,两眼流泪,身体颤抖的很历害,不能坐立,这必然是有伏饮。病人饮水过多,必然会突发喘息胀满。若吃的少则饮水多,致使水停心下胃脘,严重的则出现水气凌心而心悸,轻微的可见呼吸气短。两手的脉弦,属于寒证。都是因为大下以后里虚所致;如果一手的脉弦,是饮邪停留一处的脉象。肺部有水饮停留,其脉不弦,只是苦于喘息,呼吸气短。支饮亦可见到气喘不能平卧,加上呼吸短促之症,它的脉象平和而不弦。痰饮病人,应当用温性的药物调治。心下有痰饮停留,见胸胁支撑胀满,头昏目眩,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小便则通利。有轻微的饮邪停留,出现呼吸短促的,应当用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使水饮从小便排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0/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方见上。若属肾气不足的,应当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利小便。方见脚气中。病人脉象沉伏,没有服泻下药,自己想要泻泄,泻后反而觉得舒畅,虽然下利,心下继续痞坚胀满,这是留饮有欲去之势,用甘遂半夏汤治疗。
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二升,煮取半升,去药渣,用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脉象浮而细滑,是被水饮所伤害。脉象弦而数,是有寒饮,冬夏季节治疗困难。脉象沉而弦,是水饮停在胁下,谓之悬饮,可引起胁下疼痛。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治疗。
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细过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药渣,加入药末。体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体质虚弱的人服半钱,清晨温服一次。水饮不泻下的,第二天再加服半钱,得下利痛快的,用糜粥调养。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大青龙汤主治;亦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六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当有微汗出,若汗出较多的,用温粉扑之。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诸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支饮停留在膈间,病人气喘胸满,心下痞塞坚硬,面色暗黑,脉象沉紧,患病已数十天,医生曾用吐法,攻下法病不愈的,用木防己汤治疗;服药后如果心下痞塞坚硬变软,病属虚结的,则病即时痊愈;如果心下仍坚实痞结的,三天以后可复发,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组成〕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除芒硝,余药煮取二升,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煎煮,分二次温服,微下利的则病愈。支饮停滞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头目昏眩,用泽泻汤治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1/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泽泻汤
〔组成〕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支饮病而见腹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厚朴大黄汤
〔组成〕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支饮病人,喘息、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方见肺痈中。经常呕吐的病人,因津液受伤,本来应该有口渴症,口渴是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欲痊愈的象征;现在反而口不渴,这是心下胃脘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温服。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饮停留所引起,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己椒苈黄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用蜜和丸如梧子大小,饭前饮服一丸,一日三次。稍有恢复后,饮去病解,故口中有津液,若口渴的,可加芒硝半两。病人突然呕吐,心下胃脘痞满,这是膈间有停水,头眩心悸的,用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假如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这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
〔组成〕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用法〕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每次米汤送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温水,汗出病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疗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己吐出水以后,心胸间虚弱,气胀满不能进食,治疗宜消痰气,使病人能进食。〔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温服,约人行八九里路的时间进服一次。经常咳嗽的病人,脉弦,是内有水饮,用十枣汤治疗。方见上。素患支饮病,咳嗽、烦闷而胸中疼痛的,如果不突然死亡,延续到一百天或一年,宜十枣汤治疗。方见上。久咳数年,缠绵不愈,脉象虚弱的可以治疗;若脉象实大兼数,脉证不符,就会死亡。脉象虚弱的人,必然会感到头昏目眩,这是本来有支饮在胸中的缘故,应该按照治疗饮病的法则进行治疗。病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治疗。方见上。服小青龙汤以后,多吐痰涎而口中干燥,寸部脉沉,尺部脉微,手足厥冷,气从小腹上冲到胸、咽部位,手足麻木,面部发热如喝醉酒一样红赤,冲气有时又下流到两大腿内侧,小便困难,时发昏晕的,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冲气。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桂苓五味甘草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服上药后冲气已平复,反而咳嗽加剧,胸部胀满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用来治疗咳嗽、胸部胀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服上药后,咳嗽、胸满已治愈,而口渴、冲气复发的,是因为用细辛、干姜热药而引起;服药后应当口渴,而反不渴的,是有支饮的缘故;支饮病,法当有头昏目眩,昏眩的一定有呕吐,呕吐的再加半夏,以去水饮。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服上药后,饮消,呕吐停止,病人又出现身体浮肿的,用前方加杏仁治疗;本证应该加用麻黄,因病人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违反病情而用了麻黄的,一定会出现四肢厥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血虚,麻黄发越阳气,更伤其阳的缘故。
茯苓甘草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如果病人面部发热如酒醉状,这是胃里有热,热邪上冲熏蒸头面的缘故,前方加大黄以泄其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黄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用法〕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病人先有口渴,饮水多,而后又发生呕吐,这是水停心下胃脘所致,属于饮病,用小半夏茯苓汤治疗。方见上。〔方剂趣记图解〕
地黄饮子
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趣
记地荒为灌薄地于冬季
父匆领侄铺石凿江
地黄(饮子)味五子官桂薄荷地熟萸山肉冬麦戟巴天
附子苁肉蓉苓茯志远蒲菖石斛枣大姜生
【组 成】 15味:五味子官桂熟地山萸肉麦冬巴戟天附子(炮)肉苁蓉茯苓远志石菖蒲石斛各等份 薄荷大枣生姜(适量)
【用 法】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酌情增减。
【功 效】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3/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主 治】 痱证。
现常用本方治疗脊髓痨、脊髓炎、晚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等慢性疾病过程中有上述指征者。
【注 意】 气火上升,肝阳偏亢,突然舌强足废者,切不可用。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痰饮饮停心下胸胁胀满,目弦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苓桂术甘汤微饮短气,小便不利温阳利水,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下焦饮逆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温化下焦,利水降逆五苓散饮逆致呕先渴后呕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留饮欲去脉伏自利,心下继坚满因势利导,攻逐留饮甘遂半夏汤肠间饮聚成实腹满,口舌干燥攻坚逐饮,化气利水己椒苈黄丸悬饮\脉沉而弦,内痛攻破逐水十枣汤溢饮外寒里热发汗兼清泄郁热大青龙汤支饮膈间支饮喘满,面色黧黑,脉沉紧利水降逆,扶正补虚木防己汤支饮冒眩小便不利利水消饮,健脾制水泽泻汤支饮胸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理气逐水,荡热通腑厚朴大黄汤支饮不得息胸满,口吐稀涎泻肺逐饮葶苈大枣泻肺汤支饮呕吐呕吐,不渴散寒化饮降逆小半夏汤支饮咳嗽脉弦,咳烦胸痛攻破逐水十枣汤小青龙
汤及
变证冲气上逆服上汤后,多唾口燥,手足痹、面翕热如醉,小便难敛气平冲桂苓五味甘草汤支饮复出服上汤后,冲气已低,而更咳胸满温肺涤饮,泄满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饮遏冒呕服上汤后,咳满止,复渴,为冲气复发温肺涤饮,降逆止呕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饮溢身肿服上汤后,水去呕止,身形浮肿蠲饮宣肺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胃热上熏服上汤后,面热如醉蠲饮泄热清胃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名医医案〕
小菊,女,14岁。前以伤食胀满作痛,服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谷麦芽之类得愈。未期月,胃又胀痛而呕,有上下走痛感觉,但便后可稍减,再服前方则不验,辗转半年未愈。夏月不远百里来治,且曰:“胃脘痛,绵绵无休止,间作阵痛,痛则苦不堪言,手不可近。服破血行气药不惟不减,且致不欲食,是可治否?”问曰:“痛处有鸣声否?”则曰:“有之。”此病既非气血凝滞,亦非食停中焦,而为痰积作痛,即《金匮》之留饮证也。盖其痰饮停于胃而不及于胸胁,则非十枣汤所宜,若从其胃胀痛利反快而言,又当以甘遂半夏汤主之。是方半夏温胃散痰,甘遂逐水。又恐甘遂药力过峻,佐白蜜、甘草之甘以缓其势,复用芍药之苦以安中。虽甘遂、甘草相反,而实则相激以相成,盖欲其一战而逐尽留饮也。服后痛转剧,顷而下利数行,痛胀遂减,再剂全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4/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高某,女,32岁,1968年5月,因产后体弱缺乳,自用民间方红糖、蜂蜜、猪油各四两,合温顿服,由于三物过腻,勉强服下2/3,其后即患腹泻。医院诊为神经性腹泻,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1971年3月4日初诊。面色苍白无华,消瘦羸弱,轻度浮肿,体倦神怠,晨起即泻,日三五行,腹泻时无痛感,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恶心不吐,身半以上自汗,头部尤著。脉沉伏,右脉似有似无,微细已极,左脉略兼细滑之象,苔白滑,当时误以为此证久泻脱阴伤阳,即用六君子汤加减,重用人参,以为中气复健,证或可挽,不料服后转剧。复诊: 药后心下满痛益增,腹泻加剧,达日十余行。留饮致泻者有五: 一其正固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虚不受补也。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三则口虽干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上。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细询患者,泻后反觉轻松,心下满痛亦得略减,继则复满如故,如此反复作病,痛苦非常。本例病情符合本条文所述,甘遂半夏汤主之。甘草10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甘遂3.5克,蜂蜜150克,1剂。先煎甘草、半夏、白芍,取汤100毫升合蜜,将甘遂研未兑入,再沸火煎沸,空腹顿服。三诊: 药后腹微痛,心下鸣响加剧,两小时后速泻7~8次,排出脓水样便,泻后痛楚悉去,自觉三年来从未如此轻松,后竟不泻,调养一月康复。
〔歌诀〕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草白芍,散结除满痰水消;
留饮脘痞心下满,解痉止痛腹疼好。
组成: 甘遂、半夏、白芍、甘草。
功效: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主治: 大肠饮结证。症见胸脘痞闷,心下坚满,腹痛下利,肠中沥沥有水声,或便结,舌淡,苔白滑,脉沉伏。
临床运用: 本方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肝硬化腹水、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慢性肠炎,循环系统的心包积液,泌尿系统的慢性肾炎水肿,妇科的痰饮内结,经血瘀闭之闭经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桂枝、茯苓、白术、白蜜,并随症加减治疗肾积水;加泽泻、茯苓、槟榔、蜂蜜治疗肝硬化腹水;加白术、党参、茯苓、大枣治疗闭经;治疗肺心病腹水、心包积液、胃痛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白花丹参小便量少或排尿困难,是出现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证状。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脉证九条方六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5/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消渴病,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小便不利,即小便量少或排尿困难,一般无痛感,是出现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证状;淋病,即以解小便时前阴淋漓涩痛为临床特征的疾病。三者大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症状,主要病变在肾与膀胱,所出方治又可相互通用,故合为一篇论述。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圆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②,小腹弦急③,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④。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圆主之。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
①消渴:渴饮无度。
②小便如粟状:小便排除粟状之物。
③弦急:拘急。
④便血:指尿血。
〔译文〕
厥阴病的表现是:口渴喜饮无度,气逆向上冲心,心中疼痛灼热,有饥饿感而又不想进食,食后又吐出蛔虫,如果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寸口脉象浮而迟,浮脉属虚证,迟脉属劳证,虚是卫气不足,劳是营气衰竭的表现。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6/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盛,数是胃热,热则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硬,胃气盛则水湿之邪渗于膀胱而小便频数,小便数则大便更加坚硬,小便数与大便坚同时出现,就是消渴病。男子患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用肾气丸治疗。方见妇人杂病中。病人脉浮,小便不通利,轻度发热,极度口渴的,宜用利小便和发汗的方法治疗,方用五苓散。口渴想喝水,但饮后又吐出的,叫做水逆证,用五苓散治疗。方见上。口渴饮水不停止的,用文蛤散治疗。
文蛤散
〔组成〕文蛤五两〔用法〕以上一味药,捣为散剂,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淋病的症状是:小便不通畅,排尿频数而量少,如粟状样东西点滴而出,小腹拘急紧张,疼痛牵引到脐中。趺阳部位的脉象数,胃中有邪热,表现为消谷善饥,大便一定坚硬,小便次数增多。素患淋病的人,不可忘用发汗法,若误用汗法,就一定会出现尿血的症状。小便不通利的,是体内有水饮停留,病人苦于口渴,用栝蒌瞿麦丸治疗。
栝蒌瞿麦丸
〔组成〕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用法〕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作成丸如梧子大小,每次饮用三丸,一日三次。如果没有效果,药量增到七八丸,以小便通利,肚中温暖为原则。小便不通利,用蒲灰散治疗,亦可用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治疗。
蒲灰散
〔组成〕蒲灰七分滑石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每次饮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滑石白鱼散
〔组成〕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亦名衣鱼、蠹鱼)〔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茯苓戎盐汤
〔组成〕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用法〕以上三味药,……。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方见中?篇中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利的,用猪苓汤治疗。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四升,先煮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四味药,取二升,去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白花曼陀罗〔方剂趣记图解〕
百合固金汤
清?汪昂《医方集解》
趣
记百鹤古瑾百龟节碑
弟弟喧嘈要卖
百合(汤)固金百合归当桔梗贝母
地生地熟玄参草甘药芍麦冬
【组 成】 10味:百合3克当归3克桔梗2克贝母3克生地6克熟地9克玄参2克甘草3克芍药3克麦冬5克
【用 法】 水煎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7/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功 效】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 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咽炎等属于肺肾阴虚者。
【注 意】 本方多属甘寒滋腻之品,若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慎用。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消渴肾阳亏虚小便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温补肾阳化气生津肾气丸热盛消水渴欲饮水不止除热润下,生津止渴文蛤散肺胃热盛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小便
不利热与水结,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化气行水,表里分消五苓散气不化津,水逆变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化气行水利小便五苓散下寒上燥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温阳化气,生津润燥栝萎瞿麦丸湿热夹瘀,气化受阻\凉血化瘀,利湿泄热蒲灰散湿热夹瘀,伤及血络\消瘀止血,清热利湿滑石白鱼散脾虚湿盛,肾虚有热\健脾利湿,益肾清热茯苓戎盐汤水热互结,郁热伤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利水清热,滋阴润燥猪苓汤淋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名医医案〕
文某,男,40岁,业农,于1958年7月前来就诊。自诉从3月份起,小便微涩,点滴而出,至4月上旬溺时疼痛,痛引脐中,前医投以五淋散连服5剂无效。诊其脉缓,独尺部细数,饮食正常。予踌躇良久,忽忆及《金匮要略》淋病篇有云: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痛引脐中”等语,但有症状未立治法。又第二节云: 苦渴者,栝蒌瞿麦丸主之。但此病不渴,小便频数,经查阅余无言《金匮释义》曰: 不渴者茯苓戎盐汤主之,滑石白鱼散并主之。遂将两方加减变通,处方如下: 茯苓24克,白术6克,戎盐6克,化滑石18克,去发灰、白鱼,易鸡肫皮6克,冬葵子9克。嘱患者连服8剂,日服1剂,每剂2煎,每次放青盐3克,煎成1小碗,每碗2次分服,忌鱼腥腻滞、辛辣之物。……据患者自述吃完8剂后,中午时忽觉小便解至中途突有气由尿道中冲射而出,尿如涌泉,遂痛止神爽,病即若失。再诊其脉已缓和,尺部仍有弦数,此系阴亏之象,继以猪苓汤合芍药甘草汤育阴利小便而愈。
郑姓,男,32岁。患者5天来,发热,体温38.3℃,口渴思饮,小便不畅,尿色深黄,有时夹有血尿,尿痛,尿频,少腹拘急。脉象滑数,舌苔黄腻。尿常规检查: 红细胞(+),脓细胞少量。病乃湿热下注,膀胱不利,邪在血分。治当清热利尿,佐以通淋化瘀。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8/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方拟蒲灰导赤散加味。处方: 蒲黄3克,滑石12克,生地20克,木通5克,竹叶10克,甘草5克,小蓟15克。连服4剂,发热渐退,体温37.3℃,小便比前通畅,血尿已止。尿检;红细胞(+)。湿热渐去,膀胱通利,原方去木通,加耦节,再服3剂,小便清利,邪热退清,病即痊愈。
〔歌诀〕
蒲灰散
蒲灰散中有滑石,凉血化瘀泄热湿;
热淋血淋小便涩,皮水身肿一并治。
功效: 凉血化瘀,泄热利湿。
主治: (1)膀胱湿热夹瘀证。症见小便不利,茎中涩痛,或尿中带血,少腹拘急,舌红,苔黄腻,脉数。(2)水湿内停证。症见身微肿,四肢不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数。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胸膜炎、腹膜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败酱草等治疗淋菌性尿道炎;加琥珀、泽泻、瞿麦、甘草,并随症加减(膀胱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龙胆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胸满喘咳甚者加葶苈子、苏子;胃气上冲、呃逆、呕吐者加法半夏、旋覆花)治疗前列腺肥大急性尿潴留;加减治疗泌尿系统的淋症、石淋、血尿、痛经、附件炎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水气病包括风水、皮水、饮水、正水、石水等病症。水气病脉证并治
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水气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水气病是指有水肿证状的疾病,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与五脏之水、血分、气分等病症。重点论述风水和皮水。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月付肿①,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②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③,久为痂癞④;气强⑤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⑦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9/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⑧。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B10)),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B11))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B12)),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人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B13))者,有水,可下之。
鸡肉对中虚胃呆食少,泄泻,下痢,消渴,水肿,产后乳少,病后虚弱者均适宜。但凡实症、邪毒未清者,皆应忌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B14))脉卑((B15)),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乃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B16)),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B17)),始时当微,年盛不觉。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0/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阳衰((B19))之后,营卫相干((B20)),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气冲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绩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B21))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里水((B22)),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
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B23))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
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氏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B24)),?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B25)),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1/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B26)),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B27))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B28))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B29)),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注释〕
①月付(fū肤)肿:指皮肤浮肿。
②风强:风邪盛。
③泄风:隐疹身痒,是风邪外泄的现象。
④痂癞:疥疮类的皮肤病,因搔抓化脓而结痂。
⑤气强:水气盛。
⑥目窠上微拥:两眼胞微肿。
⑦颈脉:足阳明人迎脉,在结喉两旁。
⑧周痹:病名。周身上下游走作痛。
⑨搏:相合之意。
((B10))水不沾(tiān添)流: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
((B11))脉出:脉暴出而无根,上有而下绝无。
((B12))目下有卧蚕:眼胞肿,象有蚕躺在上面一样。
((B13))脉沉绝:脉沉之甚,并非真正欲绝。
((B14))少阳:指和?部位之脉。和?为手少阳径脉,在上耳角根之前,鬓发之后,即耳门微前上方。
((B15))脉卑: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
((B16))状如炙肉:形容咽中阻塞,好象烤肉块一样。
((B17))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
((B18))年盛:年壮之时。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B19))阳衰:女子五七、男子六八之阳明脉衰之时。
((B20))营卫相干:营卫不相和谐。
((B21))聂聂动:形容其动而轻微。
((B22))里水:即皮水。
((B23))重覆:盖厚被。
((B24))身?:周身筋肉跳动。
((B25))腰髋弛痛:髋(kuān宽),髀上的部位。腰髋弛痛,腰部和髀上的筋肉胀痛。
((B26))寒气不足:有寒而又气血不足。
((B27))前通:断绝流通之意。
((B28))大气:膻中之宗气。
((B29))旋杯:即复杯。
〔译文〕
老师说: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风水病的脉象浮,其症状是周身骨节疼痛而怕风;皮水病的脉象亦浮,同时可见身体浮肿,用手按压皮肤凹陷不起,不怕风,腹部胀大如鼓,口不渴,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正水的脉象沉迟,外证表现为气喘;石水的脉象沉,外证为腹部胀满而不喘;黄汗病的脉象沉而迟,全身发热,胸部胀满,四肢皮肤及头面浮肿,日久不愈,一定会导致痈脓。脉象浮而洪,浮脉为有风,洪脉为水气盛,风与水气相搏击,风邪强于水气,就会发生瘾疹,而且身体发痒,痒是风邪外透的表现,称为泄风,日久不愈,成为痂癞;水气强于风邪,就会发生水气病,出现身体俯仰困难。风邪与水气互相搏击,就会出现全身浮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则愈,怕风是卫气虚,这是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上焦有寒,病人口中涎沫多,这是黄汗病。寸口部的脉象沉滑,为体内有水气,面目浮肿,发热,名叫风水;望诊可见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醒的一样,颈部的脉管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压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不起的,这是风水病。患太阳病,脉象浮而兼紧,理应有骨节疼痛的症状,今反不疼,身体反而感到沉重而酸,病人口不渴,出汗以后病可以好,这是风水病。怕冷的,这是身体极度虚弱而又发汗损伤卫阳所引起的。口渴而不怕冷的,这是皮水病。全身浮肿而又怕冷的,症状象周痹病。胸中憋闷,不能进食,反觉骨节疼痛,傍晚时烦躁不安,不能入眠,这是黄汗病。咳嗽而又气喘,口不渴的,这是肺胀病。其症状象水肿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可以痊愈。然而这些患水气病的人,口渴而腹泻,小便次数较多的,都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患皮水病的人,面目及全身其他部位都浮肿,脉象沉,小便不通利,导致水湿潴留,所以患水气病。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3/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如果小便通利,这是水去而津液损伤,所以病人出现口渴的症状,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方见中风篇中趺阳部位的脉象应当呈现伏,现今反见紧象,这是体内本来有寒的缘故。例如寒疝、瘕病、腹中痛等病,医生反用下法,攻下后即感胸部胀满,呼吸气短。趺阳部位的脉应当呈伏象,现反见数,这是体内本来有热的缘故,应当出现食物消化得快,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通利,这是将要发生水气病。寸口的脉象浮而迟,浮脉为有邪热,迟脉为潜藏,热与潜相合,名叫沉;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数,浮脉是有热,数脉为水谷精微停滞于中,不能运化,热与止相合,名叫伏;沉与伏相合,名叫水;沉为络脉空虚,伏为小便困难,虚与难相合,水邪泛溢肌肤,就会形成水气病。寸口的脉象弦而紧,弦脉为卫气运行不畅,故而怕冷,水液不能循常道流行,而下注于肠间。少阴的脉象紧而沉,紧脉是痛证的表现,沉脉为有水,于是小便就困难。诊脉沉的,当有水气,身体肿胀而沉重,如果水病而脉象暴出无根的,这是死证。水气病人,眼泡浮肿,好象蚕卧在上面一样,颜面、眼部光亮润泽,脉象伏。如果病人出现口渴,饮水多,腹部膨隆肿大,小便不通利,脉象沉绝的,是里有水气,可用下法治疗。有人问道:患腹泻以后,口渴饮水,小便不通利,腹部胀满而阴部水肿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说:按道理要发生水气病;如果小便通畅,及有汗出的,病当自愈。心水病患者,可出现身体沉重而呼吸短促不畅,不能平卧,心烦而躁动不安,前阴部肿胀等症状。肝水病患者,可出现肚子肿大,身体不能自由转动,胁下、腹部疼痛,口中常常产生少许的津液,小便时通时不通等症状。肺水病人,可出现身体浮肿,小便困难,大便时常水粪混杂如鸭粪样等症状。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胀大,四肢很沉重,口中没有津液,少气,小便困难等症状。肾水病人,可出现腹部肿大,肚脐肿,腰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上汗一样,两脚冷,面部反而消瘦等症状。老师说:治疗水肿病的原则是:腰以下浮肿的,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腰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病就会好。老师说:“寸口的脉象沉而迟,沉脉为有水,迟脉是有寒,寒与水相互搏结为害。趺阳部位的脉象伏,饮食不能消化,脾气虚衰大便就水粪杂下,如鸭溏。胃气虚衰出现身体浮肿;少阳脉卑(少阳脉指耳门微前上方部位之脉,脉卑指按之沉而弱,表示营血不足),少阴脉细,在男子就会有小便不通利,在妇人就会出现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经血不通就形成为水气病,叫血分。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4/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有人问道:患水气病人,面目、身体四肢都浮肿,小便不通畅,老师在按罢脉,诊病说不是水气病,反谈到胸中疼痛,气逆上冲到咽部,咽中好象有块烤肉梗塞一样,应当有轻微咳嗽,气喘。病情果真像老师说的那样,他的脉象属何类?老师回答说:寸口的脉象沉而紧,脉沉为有水,脉紧为有寒,沉紧相合,寒水交结,聚于下焦关元,起初病情轻微,青壮年时,阳气旺盛,不觉得怎么样,待年老体弱、身体渐衰时,荣卫不调,阳虚阴盛,阴寒闭塞,下焦的寒水随肾气上冲,咽喉部感到梗塞,胁下拘急疼痛。医生认为是留饮,而大量使用攻下药物泻下,结果气逆不降,寒水不除,后来医生再用吐法,损伤胃气,使胃气虚而烦闷,咽喉干燥想渴水,小便不通利,饮食不消化,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故面目、手脚浮肿;医生又用葶苈丸泻其水,当时水肿虽稍见消退,但如果稍有不慎,食饮过度,浮肿又和以前一样,胸胁部苦于疼痛,形如奔豚病发作一样,水气随冲气泛滥,上迫于肺,则见咳嗽、气喘。此时治疗,应当先降其冲逆之气,待冲气平以后,再治咳嗽,咳嗽停止,喘息自然痊愈。先治冲气、咳嗽、气喘等新病,然后再治水气旧病。风水病,脉象浮,身体沉重,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方见湿病篇中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口不渴,不断地出汗,全身没有大热,用越婢汤治疗。
越婢汤
〔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四味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怕风的,加附子一枚(炮)风水病,可加术四两。《古今录验》皮水病人,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肌肉轻微跳动的,用防己茯苓汤治疗。
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皮水病,用越婢加术汤治疗。亦可用甘草麻黄汤治疗。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篇中。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甘草二两麻黄四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甘草,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盖厚被,使其汗出,如果汗不出,再服一次。慎避风寒。水气病人,脉象沉小的属少阴。脉浮的为有风;没有水气、虚胀的为气病。水气病,发汗就能痊愈。脉象沉的,宜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宜用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
〔组成〕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用法〕以上三味药,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二味药,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分,一日三次。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5/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患皮水病,而见四肢厥冷的,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篇中有人问道:黄汗这种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而口渴,病状像风水,汗出沾衣,颜色正黄如黄柏汁一样,脉象沉,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出汗以后,进入水中洗浴,水湿从汗孔渗入肌肤而得病,宜用芪芍桂酒汤治疗。
黄芪芍桂苦酒汤
〔组成〕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搀和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当有心烦,服药到六七天以后,病就会好。如果心烦不停止的,是因为苦酒(即镇江醋)味酸收敛,用之太过服后阻湿于内,故烦。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患黄汗病,其症状:两小腿寒冷,假如小腿发热,这属于历节病;进食后出汗,又常常在晚上睡觉时身体出汗较多(盗汗)的,这是虚劳病;如果汗出以后,反而发热的,日久身上肌肤干燥粗糙得象鳞甲般交错;长期发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沉重,汗出以后,身体感到轻松的,日久必然出现肌肉掣动,而且胸中疼痛,又从腰以上必然出汗,腰以下没有汗,腰及髋部胀痛,好象有虫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不能吃东西,身体疼痛、重滞,烦躁,小便不通畅,这是黄汗病,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芍药各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盖被使温暖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老师说:寸口的脉象迟而涩,脉迟为有寒,脉涩是血虚。趺阳部位的脉象微而迟,脉微主脾阳不足,脉迟为寒气内盛,寒盛阳虚,不暖四肢,故而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说明营卫运行不利,营卫运行不通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通,不能温暖肌肤,则觉身冷,阴气不通,就觉骨痛;阳气先通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怕冷,阴气先通而阳气不跟着流行,不能濡养肌肉,则觉麻木不仁,阴气和阳气相互协调,营卫之气才能正常运行,胸中宗气就会流转,寒气就能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就会从后阴失气而排泄,虚证的邪气,就会从前阴由小便排出,这叫作气分病。气分病,心下胃脘坚硬,用手触摸如盘如杯,这是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胃脘所致,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治疗。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组成〕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面浮沫,加入其余各药,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6/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服药后当有汗出,有如小虫在皮中爬行的感觉,这是病愈的征兆。水饮痞结胃脘,心下坚硬,象盘那样大小,边缘象园盘那样坚硬,这是水饮寒邪停积而成,用枳术汤治疗。
枳术汤
〔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则水饮寒邪应当消散。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病人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病变,病人只觉得下半身重滞,从腰以上不浮肿,腰以下水肿牵连到阴部,屈伸很困难。方见风湿篇中。〔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风水一般治法\发汗解表,宣肺散水杏子汤(方药未见)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补卫固表,利水除湿防己黄芪汤表实夹郁热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发汗散水,兼清郁热越婢汤皮水阳气郁滞,兼有表虚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通阳化气,表里分消防己伏苓汤湿热内蕴,阳气被郁厥而皮水清热除湿,利水通阳蒲灰散夹郁热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发汗利水,兼清郁热越婢加术汤无郁热\发汗宣肺,利水和中甘草麻黄汤正水脉沉小,属少阴助阳发汗麻黄附子汤黄汗表虚营卫郁滞湿热阻遏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水散湿黄芪芍桂苦酒汤营卫失和湿郁阳遏身重,汗出已辄轻,胸中痛,腰以上汗出,烦躁,小便不利调和营卫,通阳散湿,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气分阳虚阴凝水寒凝结心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温阳散寒,利气散水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脾虚气滞水饮痞结心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健脾行气利水枳术汤
〔名医医案〕
黄某,男,28岁。病浮肿1年,时轻时重,用过西药,也用过中药健脾、温肾、发汗、利尿法等,效果不明显。会诊时,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脉象弦滑,舌质嫩红,苔薄白,没有脾肾阳虚的症候。进一步观察,腹大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食后不作胀,大便每天1次,很少矢气,说明水不在里而在肌表。因此考虑到《金匮要略》上所说的“风水”和“皮水”,这两个症候都是水在肌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证状,皮水则否。所以不拟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诚然,皮水也可用发汗法,但久病已经用过发汗,不宜再伤卫气。处方: 汉防己、生黄芪、带皮茯苓各15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3枚。用黄芪协助防己,桂枝协助茯苓,甘草、姜、枣调和营卫,一同走表,通阳气以行水,使之仍从小便排出。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7/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约半个月证状完全消失。
周某,男,62岁,农民,1985年12月10日诊。自诉患肝炎五年,近月余腹胀、纳呆、尿少、下肢肿。刻诊: 面色黧黑,左颧及前颈有血痣四枚,形体消瘦,腹大有水,脉沉弦,舌淡紫苔薄白。查肝功能: 黄疸指数6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锌浊>20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白、球蛋白比值为2.10/5.20。HBAg阳性。尿检: 尿蛋白(+)红细胞(++)。A超探测: 肝剑突下4厘米,肋缘下2厘米,余(-)。西医诊断: 肝性腹水,肝肾综合征。此属脾失健运,肾摄无权,气虚血滞,水湿停留。治宜健脾益肾,活血导水。拟防己、桂枝、红花各10克,黄芪、茯苓、泽兰各30克,灯芯3克,济生肾气丸20克(分2次以药汤送服)。上方服30剂,腹水消失,仅两足微肿,饮食增加,二便如常,精神明显好转。继以归身、熟地、丹参、巴戟天等加入方内,服药半载,诸症悉退,久病获痊。1986年7月12日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白球蛋白比值为3.85/2.10,尿检无异常。停药观察2年,情况一直良好。
〔歌诀〕
防己茯苓汤
金匮防己茯苓汤,芪枣桂枝姜草尝;
通阳益气利水湿,四肢浮肿效验彰。
组成: 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功效: 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 脾虚水泛证。症见四肢浮肿而沉重,手足不温,体倦,四肢肌肉跳动,甚则面目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肿、贫血性水肿、心力衰竭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合四妙散加狗脊治疗风湿热痹;合四妙勇安汤治疗营养不良性浮肿合并小腿溃疡;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尿毒症;加红花、泽泻、陈皮、马鞭草,治疗妇女突发性肥胖,均取得较好效果。另外,还可用本方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水泻、急性羊水过多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寸口的脉象浮而缓,浮脉为有风热,缓脉是湿热内蕴。黄疸病脉证并治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读经先知〕 此篇专论黄疸病的脉象、症候及其治法。黄疸病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临床特征,又都以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①。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8/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③,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弦,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④,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⑤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鲤鱼味甘、性平。入脾、肾肺三经。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咳、湿热之等。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⑦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⑧,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⑨,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B10)),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B11)),两热所得((B12)),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B13)),热在里,当下之。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B14)),躁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入必呕;阳部((B15)),其人振寒而发热也。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B16)),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B17)),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9/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方见水气病中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桅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B18))。方见虚劳中
附方
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麻黄三两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注释〕
①痹:闭塞之意。
②苦烦:烦扰不舒。
③消谷:能食善饥。
④苦浊:浊即湿热,下“浊气”同。苦浊,即苦于湿热,或为湿热所苦。
⑤薄暮:黄昏之时。
⑥心中懊?:心中郁闷不宁。
⑦靖(jìng静)言:病人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⑧黑疸:酒疸误下后的变证。其证主要是目青面黑,大便色黑,并不是黄疸中的一种。
⑨心中如啖蒜齑状:啖(dàn淡),吃的意思。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
((B10))爪(zhuā抓)之不仁:搔抓皮肤,没有痛痒感觉。
((B11))火劫其汗: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B12))两热所得:火与热相互搏结。
((B13))肚热:腹中热。
((B14))痿黄:即萎黄,身黄而不润泽。
((B15))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B16))心胸不安:心胸中烦闷不安。
((B17))热痛:心中灼热而痛。
((B18))虚劳小建中汤:治虚劳病的小建中汤。
〔译文〕
寸口的脉象浮而缓,浮脉为有风热,缓脉是湿热内蕴。此处的脉浮缓实非太阳中风证;四肢感到很不舒服,脾主黄色,脾脏所蕴结的湿热侵入血分,行于体表,就成为黄疸。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0/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趺阳部位的脉象紧而数,数脉是有热,胃热盛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有寒,寒伤脾阳,运化失职,而出现食后腹部胀满。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风寒相合,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消化,内酿湿热,胃为湿热侵扰,湿热浊气下流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湿,加之胃热流入膀胱,所以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叫谷疸。额部的颜色变黑,微汗出,手足心发热,每到傍晚时分就发病,膀胱拘急,小便通畅,这种病叫作女劳疸。如果腹部胀满、好象有水的样子,这是不治之症。病人感觉心中郁闷而又燥热不安,不能进食,时常恶心想吐,这种病叫作酒疸。阳明病脉象迟的,不能饱食,若饱食则气滞不化而感到烦闷,头晕目眩,小便很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虽然用了泻下剂,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患酒疸的病人,一定会有小便不通畅,胃中灼热,足心发热,这就是酒黄疸的症状。酒疸病人,有的不发热,神情安静,语言不乱,出现腹部胀满,想吐,鼻腔干燥等症状,假如他的脉象浮的,说明病邪在上,可用涌吐剂治疗;脉象沉弦的,说明病邪在下,可首先采用下法治疗。酒疸病人,胃中有热想吐的,可用吐法治疗,病即愈。酒疸病人,如果误用下法,日久会转为黑疸,眼睛发青而面色发黑,胃中灼热,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大便呈黑色,搔抓皮肤没有痛痒感觉,病人脉象浮而弱,皮肤呈黑微带黄色,所以知道这是酒疸误用下法的结果。老师说:患黄疸病,出现发热,烦躁,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状的,是因为病初发的时候,误用艾灸、温针或熏法等火攻的方法强迫出汗,以致热邪与火邪相合所致。但是,黄疸病的形成,是因湿郁而得。如果病人全身都发热,面目发黄,肚中灼热,为热邪郁结在里,应当用下法治疗。脉象沉,口渴相喝水,小便不通利的,都会发生黄疸病。病人的腹部胀满,身体皮肤色黄而不润泽,烦躁而不能入睡,这些症状亦属于黄疸病的范畴。(舌痿疑作身痿)黄疸这种病应当以十八天为病愈的期限,治疗十天以上病愈,若病情反而加剧的为难治之症。黄疸病人若出现口渴的,这种黄疸治疗困难;若黄疸病人口不渴的,这种黄疸可以治疗。病邪在里,病人必然呕吐,若病邪在表,病人就会恶寒、发热。谷疸这种病,恶寒发热,不吃东西,食后就感头目眩晕,心胸部烦闷不适,时间久了,全身皮肤发黄而成为谷疸。用茵陈蒿汤治疗。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加入其余二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1/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小便应当通利,尿色如皂角汁一样鲜红,过一夜,腹部胀满即可消除,这是因为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的缘故。黄疸病人,一般在午后四、五点钟的时候发热,若身上反而怕冷的,这是得了女劳疸。如果膀胱拘急,少腹胀满,全身发黄,额头色黑,足心发热,这是得了黑疸病。如果腹部胀满如有水一样,大便必然是黑色,时常溏泄,这是女劳病,不是水气病。腹部胀满的,治疗困难。用硝石矾石散治疗。
消石矾石散
〔组成〕硝石矾石烧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用大麦粥汁调和,每次服方寸匕,一日三次。病邪随大小便排出。如果小便色正黄,大便色漆黑,就是这种情况。患酒黄疸的病人,出现心中郁闷不宁,或发热,或疼痛的,用栀子大黄汤治疗。
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各种黄疸病人,只须通利小便,假如脉象浮,应当用汗法治疗,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方见水气病中各种黄疸病,可用猪膏发煎治疗。
猪膏发煎
〔组成〕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用法〕以上二味药,混合在一起煎煮头发溶化药已煎好,分二次服,病邪从小便排出。黄疸病,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用法〕以上二味药,混合在一起,饭前水服方寸匕,一日三次。黄疸病人,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畅而色红,自汗出等症状,这是表无病而里有实热,应当用下法治疗,宜用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
〔组成〕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药渣,加入硝石再煮,取一升,一次服完。黄疸病人,若小便颜色不变,想要腹泻,腹部胀满而气喘,不能用苦寒清泻之法,否则,热虽除,必然导致胃气上逆而引起呃逆;有呃逆的,用小半夏汤治疗。方见痰饮病中各种黄疸病,凡出现腹部疼痛而呕吐的,宜用柴胡汤治疗。(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男子患黄疸病,小便通畅,应当用治疗虚劳病的小建中汤治疗。方见虚劳病中
附方
瓜蒂汤
治各种黄疸病。方见?病中《千金》:麻黄醇酒汤,治疗黄疸病。
麻黄醇酒汤
〔组成〕麻黄三两〔用法〕以上一味药,用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一次服完。冬季用酒,春季用水煎煮。〔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黄疸病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清热除湿退黄茵陈蒿汤酒疸心中懊((NE04A))或热痛清热泄实退黄栀子大黄汤女劳疸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清热利湿除黄硝石矾石散湿重于热\利湿清热退黄茵陈五苓散热重于湿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当下之清热利湿,通便除黄大黄硝石汤脾虚发黄男子黄,小便自利温中补虚小建中汤血瘀燥结发黄便干萎黄补虚润燥,化瘀通便猪膏发煎黄疸
兼证兼表虚脉浮调和营卫,扶正托邪桂枝加黄芪汤兼表实\发汗解表,祛湿退黄麻黄醇酒汤兼少阳证腹痛兼呕\柴胡汤黄疸误
治变证\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误除热而成哕温中止哕小半夏汤
〔名医医案〕
陈某,男,42岁,农民,1986年9月26日诊。患者1985年春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于当地医院临床治愈。同年7月病情复发,后屡经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淹缠不愈。刻诊: 精神尚可,面色熏黄,巩膜黄染中等,周身肌肤瘙痒、发黄,胸胁胀闷,右上腹压痛明显,食欲欠佳,厌油腻食物,小便黄赤,大便多呈灰白色,肝肋缘下2.5cm,脾未触及,脉弦滑,舌红苔白。查肝功能: I I 38u, TTT8u,TFT(++),ZnTT14u, GPT96u(赖氏法,下同),AKP(金氏法)20u,HBSAg阴性。辨属肝失条达,胆失疏泄,治宜疏肝泄胆,启上夺下。方药: (1)瓜蒂散(甜瓜蒂,赤小豆等分,研末)3克,每次取1克,吸入两鼻腔内,约30分钟左右,由鼻孔滴出黄水。每五天行一次。(2)栀子大黄汤(栀子、枳实各12克,豆豉、大黄各10克)煎服,每日一剂。上瓜蒂散三次,以第2次滴出黄水最多,约150ml,黄水滴出后,黄疸顿减,胸胁爽快,饮食倍增。汤剂先服15剂,黄疸尽除,诸症悉退,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停药观察一年,未见反复。
吴某,男,45岁,工人。1971年8月5日就诊。病者心中懊((NE04A)),发热身黄已二周。自述25年来嗜酒成癖,酒后多少食或不食。上月中旬,酒后心中烦扰热闷,小便不爽。次日身热瘙痒,腹满,恶心,继而发现全身微黄,经市医院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期)。因西药过敏而求助中药治疗。现症: 巩膜、周身皮肤黄染如桔子色,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沉弦。体温38.2℃,血压160/110mmHg。血检: 白血球21000,肝功能和黄疸指数均有明显改变。据证诊为酒疸。治以清泄实热,方用栀子大黄汤加味: 栀子15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豆豉10克,黄芩15克,葛花5克。服上方17剂,大便通,小便利,热降黄退,思食神安。继以上方加减服用35剂,诸症悉除,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3/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嘱其断酒自养。
〔歌诀〕
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枳豆豉,开郁除烦泄热湿;
一身尽黄身热渴,便赤苔黄不疑迟。
组成: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功效: 泄热祛湿,开郁除烦。
主治: 肝胆湿热黄疸证。症见身黄如橘色,心胸中郁闷不舒,发热作痛,心烦不宁,口苦,不思饮食,时欲呕吐,便溏或不畅,溲黄量少,足下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胆囊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本方加茵陈、厚朴、木通治疗黄疸,疗效甚佳。也有报道以本方治疗传染性肝炎,并随症加减(气滞热结者加厚朴、柴胡、枳实,呕吐加陈皮、法半夏,血瘀加丹皮、鳖甲,体虚加当归等)有较好疗效。
惊,多因外界的刺激而引起;悸,多因血虚而成。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惊、悸、吐血、衄血、下血、瘀血等病症的脉象、症候及治疗。惊,是惊恐,表现为精神恍惚,卧起不安,多因外界的刺激所引起;悸,指自觉心慌,多因血虚而成;吐、衄、下血,均因络脉损伤所致;凡经脉中已动之血,不能复还故道者,谓之瘀血;胸满是瘀血的一个症状。以上这些病症皆与心和血脉有关,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①,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②,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③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④紧急,直视不能目旬⑤,不得眠。病人面无血色⑥,无寒热⑦,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⑧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猪肉中医一般以猪肉来“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伤风寒及病初愈者犹应忌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⑨。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忄栗而振。病人胸满,唇痿((B10))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B11)),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B12)),是瘀血也,当下之。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4/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圆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心气不定,((B13))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注释〕
①目睛晕黄: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②目青慧了:自觉视物明晰清楚。
③衄家:经常衄血之人。
④额上陷脉:额上两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⑤目旬(shùn瞬):眼球转动之意。
⑥面无血色:面色苍白(或白光白)。
⑦无寒热:没有恶寒发热的外感症候。
⑧酒客:平素嗜酒之人。
⑨亡血:泛指一切失血证。
((B10))唇痿:唇色枯萎而不润泽。痿当为萎。
((B11))如热状:好象发热的样子。
((B12))阴伏:热伏于阴分。指瘀血而言。
((B13))心气不定:心烦不安。
〔译文〕
寸口的脉象动而弱,脉动主惊证,脉弱主悸证。老师说:尺部的脉浮,眼睛昏花,看不清物体,鼻腔出血尚未停止,如果目睛昏花已去病人自觉视物清晰,知道鼻出血已经停止。又说:从春季至夏季鼻出血的,病属于太阳表邪所致,从秋季至冬季鼻出血的,病属足阳明里热所致。平素经常流鼻血的病人,不可乱用汗法治疗,若误用汗法,必然会引起额旁动脉紧张拘急,两眼直视,不能自由转动,不能入睡。病人面色苍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沉而弦的,是鼻出血;脉象浮而弱,用手重按脉不应指的,是主下血;病人烦躁、咳嗽的,一定会吐血。吐血病人,若出现咳嗽、气喘,脉象数,发热,不能平卧的,是死证。平素嗜酒的人,出现咳嗽的,必然导致吐血,这是因为饮酒过度而引起。寸口脉弦而大,脉弦主阳气衰减,脉大中空如葱管;阳气衰减的为有寒,大而中空的为血虚,寒与虚相合,这叫做革,妇人患小产和漏下,男子则失血。失血的病人,不可乱用发汗解表药,若误用汗法,不仅阴血受伤,而且阳气亦虚损,故出现怕冷、寒战的症状。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5/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病人胸部胀满,口唇枯蒌而不润泽,舌质青紫,口中干燥,只想嗽水而不想吞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浮大而迟,从外形看,腹部并不胀满,但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这是体内有瘀血。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诊其脉并无热象,这是热伏于血分,是有瘀血,应当用攻下法逐瘀血。用温针和火熏的方法发汗而感受热邪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桂枝救逆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用法〕以上七味药,研细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加入其余各药末,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病人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半夏麻黄丸
〔组成〕半夏麻黄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小,每次饮服三丸,一日三次。吐血不止的,用柏叶汤治疗。
柏叶汤
〔组成〕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取马尿一升合煮,取一升,分二次服。下血,如果先有大便,而后下血的,这称为远血,用黄土汤治疗。此方亦治吐血、衄血。
黄土汤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二次温服。下血,先下血而后大便,这称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方见狐惑病中病人心烦不安,吐血,鼻出血,用泻心汤治疗。
泻心汤(亦治藿乱)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方剂趣记图解〕
防己黄芪汤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趣
记房基荒凄住草房将遭荒
防己黄(汤)芪术白草炙甘防己姜生枣大黄芪
【组 成】 6味:白术9克炙甘草6克防己12克生姜9克大枣3枚黄芪15克
【用 法】 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 效】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 治】 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现常用本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
肾炎及心脏病水肿,而见湿重小便不利者。
【注 意】 本方用于治疗气虚水肿为主,水肿实证而兼有恶心,腹胀、便溏等胃肠症状者不宜使用。〔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惊悸火劫致惊卧不安、惊狂、心悸等镇惊降逆安神桂枝救逆汤水饮致悸心下悸动蠲饮定惊半夏麻黄汤血证瘀血化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脉象涩,滞迟缓破血逐瘀\虚寒吐血反复吐血温中止血柏叶汤热盛吐衄心火亢盛,吐血。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6/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清热泻火而止血泻心汤虚寒便血脾气虚寒,先便后血温中摄血黄土汤湿热便血大肠湿热,先血后便清热利湿,活血止血赤小豆当归散
〔名医医案〕
苗某,女,58岁,患者大便后流鲜血,或无大便亦流大量鲜血,每次流血量约1~2茶碗之多,每日2~3次,已20余日。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慌,气短自汗、脸肿、饮食尚可,素有失眠及关节疼痛,月经已停2年,脉沉数、舌微淡无苔……治宜温养脾肾,方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 熟地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18克,黑附子9克,黄芩6克,阿胶15克,黄土60克。用开水泡黄土,澄清取水煎药,服2剂。复诊时服上方已有好转,昨日大便3次,仅有1次流血,今日又便后流血1次,仍心跳气短,无头晕及自汗出,饮食尚可,眠佳,舌无苔,脉为沉数,原方再服3剂。三诊便血已很少,心跳气短亦减,舌微黄薄苔,脉如前,血虽渐止,但日久伤血,中气已伤,仍宜益气滋阴补血以资善后。黄芪15克,当归9克,干地黄12克,阿胶9克(烊),甘草6克,生地榆6克,侧柏叶6克,黄芩4.5克,槐花6克,地滑皮6克。5剂。3个月后随访,未再便血,心跳气短亦较前好转。
罗某,男,72岁。患者1986年5月15日午餐饮酒进食姜蒜等食物后出勤农事,日落时分,骤然腹痛,肠鸣,大汗淋漓,泄鲜红血液,与水样便混杂,状若洗肉汤,腹泻频繁,疼痛不已,急诊入院。既往素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史。检查: 血压20/10毫米汞柱;腹肌柔软,脐部压痛,并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4.5%,白细胞13200/mm3,嗜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21%,大便常规: 鲜血便,红细胞(+),白细胞4~6。初步印象: (1)溃疡性肠炎;(2)急性坏死性肠炎;(3)结肠癌?立即抗休克治疗,给予止血、扩容、纠酸、抗炎、解痉、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等积极抢救,并同时送服附子理中丸数枚,病情未见好转,下血仍不止,入院后排出赤豆色样便量约6000ml。准备转外科手术探查。考虑其年事已高,失血脱水过多,病情危笃,预后不良,已劝其家人备后事。16日下午四时聘余诊治。诊见患者,展转麻第,目陷息促,面色苍白,神情疲乏,频渴欲饮,皮肤松弛,潮湿欠温,四肢厥冷,手足拘挛,惕而不安,舌有齿印,脉微欲绝。此乃阴阳气血俱虚,津血欲竭,已陷入阴绝阳亡之境。急投黄土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如麦冬、五味子、地榆炭,以回阳益阴,养血摄血。处方: 附片10克,红参10克,黄芩、阿胶、熟地、白术、麦冬各10克,甘草5克,伏龙肝250克(布包煎),五味子6克,赤石脂12克,(禹余粮缺)地榆炭15克;煎后嘱其频饮,以防上吐。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7/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服药1剂,腹痛大减,下血量、次亦减三分之二;四肢渐温,脉微续出;令其日进1剂,再服两天。19日再诊,腹痛泄泻已止,唯觉神疲纳差,继以香砂六君、归脾加减共治一周,痊愈出院。
〔歌诀〕
黄土汤
黄土汤方胶附芩,地术甘草脾阳贪;
中焦虚寒血不统,吐衄崩漏此方寻。
组成: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脾阳虚出血证。症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或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鼻衄、子宫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痢疾、崩漏、紫癜等。有报道用本方加仙鹤草、白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加补骨脂、仙鹤草、花蕊石等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三七、白芨、黑芥穗、艾叶炭等治疗崩漏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呕吐和下利,都属于胃肠消化道疾病。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呕吐、哕、下利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呕吐包括反胃及哕(呃逆);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三者都属于胃肠消化道疾病,故合为一篇论述。
〔原文〕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①,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②,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③者,不可下之。哕④而腹满,视其前后⑤,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干呕⑥,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8/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者,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⑦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9/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夫六腑气绝⑧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⑨,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B10))脉沉弦者,下重((B11));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B12))者,为顺也。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B13)),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B14)),下虚故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B15))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NE048))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下利三部脉皆平((B16)),按之心下((B17))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三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0/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气利((B18)),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B19)),顿服。疑非仲景方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B20)),谵语。方见上《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注释〕
①客热:假热或虚热
②胃反:俗称“反胃”或“翻胃”,以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因其食入反出,故名。
③欲吐:想吐。
④哕:呃逆。
⑤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⑥干呕:呕时有声无物。
⑦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自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
⑧气绝:脏腑之精气虚衰。
⑨脚缩:两脚挛急,不时收引。
((B10))下利:指痢疾。
((B11))下重:里急后重。
((B12))少阴员跌阳: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
((B13))郁冒:郁闷昏冒。
((B14))戴阳:虚阳上浮而致面发赤色。
((B15))日卒时:一昼夜,又称一周时。
((B16))三部脉皆平:寸关尺三部暂时呈现平和之象。
((B17))心下:泛指胃脘腹部。
((B18))气利: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
((B19))粥饮和:用火粥之汤饮调和。
((B20))哕数:呃逆频作,情势急迫。
〔译文〕
经常呕吐而里面有痈脓的病人,不能只治疗呕吐,待脓液排尽,呕吐自然痊愈。病人先有呕吐,而后有口渴的,这是邪去正复、病将痊愈之征;病人先有口渴,而后呕吐的,这是由于水饮停于心下胃脘,属饮病;经常呕吐的病人,本来有口渴,现在反而不渴的,这是因为心下有支饮停滞的缘故,属支饮病。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1/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有人问道:病人的脉呈数象,数脉为有热,应当消谷善饥,而反出现呕吐的,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误用发汗法,致使阳气损伤,正气虚弱,故脉数,此数为假热的象征,故不能消化水谷,这是胃阳不足,胃中虚冷的缘故。脉弦的属里虚,胃中阳气所剩无几,所以早晨进的食物,晚上吐出,就变成了胃反病。寒邪在上焦,医生反误用下法,脉反呈弦象,故称谓虚证。寸口的脉象微而数,脉微是气虚,气虚则致营虚,营虚则血虚,血不足则胸中寒冷。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涩,脉浮为胃阳虚弱,脉涩是脾阳受损,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所以导致早晨进食,晚上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吐出,停留在胃脘的食物不能消化,这叫胃反病。病人脉象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想吐的,不可忘用下法治疗。病人呃逆,腹部胀满,应当注意观察他的大小便情况,究竟是大便困难、还是小便不通利。若属小便不利的,利其小便,则呃逆可愈;若属大便不通的,通其大便,则呃逆可愈。病人呕吐而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治疗。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口吐清涎,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方见上病人呕吐,肠鸣,又有心下痞满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病人干呕而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一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二次,夜晚一次服。大凡一切呕吐而饮食不能下的,用小半夏汤治疗。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篇中
病人出现呕吐,病在胸膈以上,呕吐以后想喝水的,为疾病将愈,应当及时给他喝水。想喝水的,用猪苓散治疗。
猪苓散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每次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病人呕吐而脉弱,小便又通利,全身微微发热,出现四肢厥冷的,这种病治疗困难。可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病人呕吐而又发热的,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患胃反病呕吐的,用大半夏汤治疗。《千金》说:治疗胃反病,不能进食,食入即呕吐。《外台》说:治疗呕吐,心下痞结坚硬。
大半夏汤
〔组成〕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每次温服一升,剩余的分二次服下。吃了东西后马上吐出的,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
〔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患胃反病,呕吐而又口渴,想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治疗。《外台》治疗消渴病脉微欲绝;若治胃反呕吐食物的病人,加入小麦一升。
茯苓泽泻汤
〔组成〕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加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合,一日三次。病人呕吐后,口渴想要大量喝水的,用文蛤汤治疗。兼以主治微感风寒、脉紧而头痛的病人。
文蛤汤
〔组成〕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有汗出病则愈。病人干呕,呃逆,吐清涎,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
〔组成〕半夏干姜各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取方寸匕,酸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一次服用。病人自觉胸中难受,好象气喘却又不喘,想要呕吐但又不吐,象要呃逆又不呃逆,感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
〔组成〕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待药稍凉后,分四次服,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症状消失后即停药。病人干呕,呃逆,如果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汤治疗。
橘皮汤
〔组成〕橘皮四两生姜半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下药物病即愈。病人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3/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六腑的精气虚衰于外,病人出现四肢冰冷,有气上冲而脚挛缩等症;五脏的精气虚衰于内,则见腹泻不止,严重的出现手足麻木不仁。下利病人,脉象沉弦的,就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是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而数的,腹泻将自行停止,虽然发热,但预后良好。下利病人,若手足逆冷,无脉的,用灸法治疗后,手脚不转温暖;如果脉仍不恢复,仅见微喘的是死证。如果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的,为顺证。下利病人,若全身轻度发热而口渴,脉弱的,将会自行痊愈。下利病人,脉呈数象,若微微发热而汗出的,病将自行痊愈;假设脉呈紧象,这是病未解除。下利病人,脉呈数象,而又口渴的,病将自愈;如果病不愈,必然下利脓血,这是因为有热的缘故。下利病人,脉反呈弦象,并有发热,身上汗出的,病将自愈。患下利病,而又频频放屁的,治疗应当用利小便的方法。下利病人,寸部脉反而呈浮数之象,而尺部脉涩的,大便必带脓血。病人腹泻,大便完谷不化,不可用汗法治其表,若汗出必然导致腹部胀满。下利病人,脉沉而迟,面色微红,轻度发热,腹泻不消化食物的,必然发生眩晕,汗出而病解。如果病不愈,病人一定会出现四肢轻度发凉,所以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寒盛于下,浮阳上越的缘故。病人下利后,摸不到脉搏,手脚冰凉,经过一昼夜以后,若脉象复出,手脚转温暖的,可以治疗;若脉不能复还的,是死证。下利病人,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治疗应先用温药治其里,然后再治其表。温里用四逆汤;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见上二十九条)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五味药,捣碎,用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药渣,冷热适时服一升,服药过一会儿,大口喝稀粥一升,以助药力。盖被约一个时辰,使全身微汗出的为好,不可大汗淋漓、发汗太过。如果一剂服后汗出病愈,即停药。下利病人,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平和,用手按压胃脘部坚硬的,要赶快用泻下药物治疗,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人,脉迟而滑的,是实证,若下利仍不止的,应赶快用泻下药物治疗,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人,脉反呈滑象的,为内有宿食积滞所致,用泻下法病可痊愈,宜用大承气汤。下利病已经痊愈,但以后每年到了原来发病的时期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未根除的缘故,应当用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见痉病中
下利病人,出现胡言乱语,是肠内有燥屎的缘故,用小承气汤治疗。
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三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4/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大便通利后停止服药。下利病人,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碎,一半过筛研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煮米熟,去药渣,待温,用七合加入赤石脂药末方寸匕,一日三次服。如果服一次病愈,剩余的药不要再服。患湿热利而肛门重坠的病人,用白头翁汤治疗。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去药渣,温服一升,病不愈再服。病人患下利以后,更觉心烦,用手按压胃脘部柔软而不坚,这是属于虚烦,用栀子豉汤治疗。
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加入香豉,煮取一升半,去药渣,分二次服,温服一次,有呕吐就停药。病人水样腹泻,挟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里面有寒,外面有热,若汗出而四肢冰凉的,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通脉四逆汤
〔组成〕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体质强壮的可用四两)甘草二两(炙)〔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药渣,分二次温服。病人腹泻而感到肺部疼痛的,用紫参汤治疗。
紫参汤
〔组成〕紫参半斤甘草三两〔用法〕以上二味药,用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疑非仲景方)病人泄利,大便随失气而排出,用诃梨勒散治疗。
诃梨勒散
〔组成〕诃梨勒十枚(煨)
〔用法〕以上一味药,研为细末,用米粥之汤饮调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疗大便干结不通,呃逆,神志不清,频说胡话。方见上《外台》:黄芩汤,治疗呕吐有声无物,又有腹泻症。
黄芩汤
〔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二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方剂趣记图解〕
杏苏散
清?吴瑭《温病条辨》
趣
记行速速侄领干姐将早认下居户
杏苏(散)苏叶枳壳苓茯甘草桔梗姜生枣大仁杏夏制半橘皮胡前
【组 成】 11味:苏味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桔梗6克生姜6克大枣3枚杏仁9克制半夏6克橘皮6克前胡6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效】 疏风解表,宣肺化痰。
【主 治】 风邪伤表,肺气失宣。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5/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风邪伤肺,痰湿内阻者。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种类症状治则方剂呕吐虚寒呕吐肝胃虚寒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汤阴盛格阳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微热见厥回阳救逆四逆汤虚寒胃反呕吐益气养阴,和胃止呕大半夏汤实热呕吐胃肠实热食已呕吐,便秘清热通腑,和胃降逆大黄甘草汤少阳郁热呕而发热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小柴胡汤寒热错杂呕而肠鸣,泻泄,心下痞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消结除痞半夏泻心汤热利兼呕干呕而下利,心下痞清热止利,和胃降逆止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呕吐,食不得下散寒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阳虚饮停干呕,吐逆,口吐涎沫温化寒饮,降逆止呕半夏干姜汤寒饮搏结胸胃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温散寒饮,降逆止呕生姜半夏汤饮停呕吐呕吐后思水健脾利水猪苓散饮滞呕渴并见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温阳化饮,和胃降逆茯苓泽泻汤哕\胃寒气逆干呕,哕,手足厥冷温中祛寒,降逆和胃橘皮汤胃虚有热心烦,呃逆,口干,少气补虚清热,和胃降逆橘皮竹茹汤邪实气机不利哕而腹满水邪所致,利其小便;热邪所致,利其大便\下利痢疾湿热热利下重清热解毒,凉血止利白头翁汤虚寒滑脱下利,便血淡暗温阳固脱,涩肠止利桃花汤泄泻虚寒下利兼表证下利腹胀满,身疼痛先温里回阳,后解表散寒四逆汤,桂枝汤虚寒肠滑下利下利,气随之而出固涩止泻诃梨勒散寒厥下利,阴盛格阳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回阳救逆,温中止利通脉四逆汤实积下利按之心下坚攻下里实,通腑止利大承气汤气滞宿食下利脉反滑,利末欲止\大承气汤宿食里实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大承气汤胃肠燥结下利谵语小承气汤利后虚热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轻宣透邪,除烦解郁栀子豉汤余邪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攻下里实,通腑止利大承气汤
〔名医医案〕
束某,女,26岁。1983年5月26日初诊。停经52天,查为有孕,头痛恶心泛泛,食入即吐,尚伴尿痛,以住有热淋病史,先予泄肝和胃,清热利湿之剂,尿痛、尿频好转,但呕吐不已。渐至米难进,察苔薄黄而偏干,脉弦滑。仲师云: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陈林曰: “食已即吐,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食,与反胃寒呕水饮不同。”此案系胎气夹热上循,但恐药过病所,有伤胎元,故取其味而变其制。处方: 生军2克,生甘草5克,分两次泡茶频饮。6月1日复诊,自述当天下午用保温杯将药泡后,约半小时喝一大口,三、四次后,口干明显缓解。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6/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晚上进少量稀饭未见呕吐。次晨又泡服上药,中午吐止,已能正常进食。后又见胃内嘈杂恶心,仍用上法一次即已。
林某,男,2岁。1986年5月3日初诊。患儿两月来食欲不振,每餐勉强吃几口米饭,家人投其所好,每以饼干、糖果、麦乳精、奶粉等哄食之。日久,则更不思饮食。身体渐渐消瘦,且不时烦躁哭闹,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而少。舌苔黄腻,指纹红赤。证属胃肠食积,腑气不通,纳运失常,治当清热导滞。予大黄甘草散(大黄、甘草之量为4: 1),每次0.5克,日3次,连服2天,并调以适量蜂蜜。一则借蜂蜜之润滑助药导滞下行,二则借其甘甜以作矫味之用,便于喂服,并嘱其家人限制患儿零食,饮食以清淡为宜。3月8日复诊,患儿服药第二天泻下如羊矢之便甚多,继以大黄甘草散每日1次,量同前,再服4天,患儿食量渐增,每餐能进一小碗,诸症随愈。
〔歌诀〕
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胃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脘热痛口作渴,药简方明功奇特。
组成: 大黄、甘草。
功效: 荡热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 胃热气逆证。症见呕吐,食入即吐,口渴,胃脘热痛或热胀,或大便干,舌质红,苔黄津不足,脉滑数。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幽门水肿、食道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佩兰治疗急重呕吐,并随症加减(腑实明显加芒硝;邪犯胃脘选藿香、紫苏、半夏、陈皮;食浊中阻加陈皮、楂曲;夹痰饮加茯苓、白术;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麦芽等)。加减治疗腹部手术后呃逆(腹胀加陈皮;体虚加党参;呃声洪亮有力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鸡血藤)。加减治疗新生儿不乳、胎黄、鹅口疮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饮食辨》中说本品: “性凉而不伤胃、能退诸热、解百毒,凡热肿、热痢、热渴、痈疽、瘟毒、斑疹、金石药发……”
金疮是刀、斧等金属器械的创伤所引起。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论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的脉象、症候及辨证治疗和预后。痈肿有内痈、外痈之分;肠痈属内痈之一;金疮是刀、斧等金属器械的创伤所引起;浸淫疮属皮肤病。以上这四种病都属于外科的范畴,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①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②痈③。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7/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④,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附方: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浸淫⑤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注释〕
①洒淅:怕冷,象被冷水浇身一样。
②其:作语助词。
③痈:痈肿。
④疮:古作创,此处指金疮。
⑤浸淫:浸者,浸渍之意;淫者,蔓延之谓。
〔译文〕
凡是浮数的脉象,应当有发热的症状,但是病人反而怕冷,冷的象被冷水浇在身上一样,如果身体某处疼痛,此处将要发生痈肿。老师说:辨别各种痈肿是否有脓的方法是:用手按在痈肿的部位上,有热感的,为有脓;没有热感的,为无脓。肠痈病人,出现全身肌肤干燥粗糙得象鳞甲一样,腹部皮肤紧急,但按之则柔软如肿状,腹部没有肿块,全身不发热,脉呈数象,这是肠内有痈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药末,取方寸匕,用水二升,煎煮减成一升,一次服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8/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服药后,小便应当通利,污秽脓毒应当从大便排除。肠痈病人,少腹部肿胀而痞硬,按之有压痛,疼痛牵引阴部,象淋病疼痛一样,小便正常,时常发热,自汗出,又怕冷。脉象迟而兼紧,是痈脓未成,可用下法治疗,用大黄牡丹汤主治。服药后,可见大便色黑(有血),瘀血由大便排出,肠痈可愈。如果脉象洪数的,为痈脓已经形成,就不能用下法治疗。
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一升,去药渣,加芒硝,再煎煮沸,一次服下,若有脓则从大便排出;如果无脓,则从大便排除瘀血。有人问道:寸口的脉象浮微而涩,按理应当有吐血、下血等失血及汗出症状,假如没有汗出,这种脉象又怎样解释呢?答道:这是因为身上有金疮,是被刀斧砍伤而失血的缘故。被刀斧等金属兵器所伤而致金疮病,用王不留散治疗。
王不留散
〔组成〕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用法〕以上九味药,桑根皮以上三味药烧灰存性,不要使灰烧的过性,分别捣末过筛,混合均匀制成散剂,每次服方寸匕,小疮可以外敷,大疮只可内服,产后也可服用。如果外感风寒,桑根白皮不要用。前三味药都要阴干一百天。
附方
排脓散
〔组成〕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取鸡子黄一枚,用药散与鸡子黄等量,揉和适度,饮和服,每日一次。
排脓汤
〔组成〕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次温服五合,一日二次。浸淫疮(即黄水疮)这种病,从口部蔓延到四肢的,可以治疗;由四肢向口部发展的,不容易治疗。患浸淫疮病,用黄连粉治疗。方未见〔方剂趣记图解〕
乌梅丸
汉?张仲景《伤寒论》
趣
记妩媚妇人归心焦炽连泊雾江
乌梅(丸)附子人参归当辛细椒蜀枝桂连黄柏黄乌梅姜干
【组 成】 11味:附子(炮)180克人参180克当归120克细辛180克 蜀椒120克桂枝180克黄连480克黄柏180克乌梅480克 干姜300克炼蜜(适量)
【用 法】 乌梅可用50%醋浸泡一宿,去核捣烂与余药和匀,烘干或晒干,研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1~3次,空腹温水送下;或改作汤剂,用量酌减。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9/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功 效】 温脏补虚,泻热安蛔。
【主 治】 现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痢疾、过敏性结肠炎等寒热错杂者。
〔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肠痈脓已成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解毒排脓薏苡附子败酱散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泻热逐瘀大黄牡丹汤金疮\寸口脉浮数而涩,被刀斧所伤逐瘀,止血,止痛王不留行散浸淫疮\疮由口部向四肢发展,或由四肢向口部发展清热败火,解毒?湿黄莲粉
〔名医医案〕
张某,男,23岁。腹痛一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周师。证见面色青黄,神色困惫,右少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如掌大,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舌黄有津,脉滑数。体温38.7℃,血中白细胞20000/立方毫米。此属寒湿邪结化热,治宜温阳祛湿清热。方用薏米90克,炮附子30克(先煎),败酱草30克。嘱其浓煎顿服。4剂后疼痛大减,呕吐止,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为13000/立方毫米。续服上方6剂,白细胞总数10000/立方毫米,仅在右小腹下包块不消。再服上方20余剂,包块消失而愈。
揣某,女,15岁,学生。患者于两月前因胆道蛔虫被摘除胆囊,术后一周肝区疼痛不休,引流口淌脓,屡用青链霉素、龙胆泻肝、柴胡清肝等,疗效不佳。某医院欲为其二次手术,患者惧拒。1971年10月19日延余诊治: 胸右侧第九肋下端,有1×9厘米暗红色垂直切口斑痕一条,下端之引流口1×1×3厘米,色淡红、平塌,有咖啡色之稀薄脓液流出,气微腥臭,引流口与斑痕四周,皆有1.5厘米宽之淡黑晕。右上腹稍现膨隆,肝脏触诊有明显压痛和扣击痛,肝脏肿大在肋缘下2.5横指、质略硬、边缘钝。肝区隐痛,夜间较重。颜面暗黄,形体瘦削,脘胀纳少,口苦咽干,渴不欲饮,溲黄便溏。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此属术后毒物不净,正不胜邪,邪踞成痈。宜温肝疏木,助正荡邪。方药: 薏米、制附子、生黄芪各40克,败酱50克,柴胡、木香各15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中、晚、夜四次服。引流口局部敷提毒散,外贴麝香回阳膏,隔日一换,至愈为止。此方服2剂后痛减轻。服5剂后痛止,脘胁舒,纳谷馨。继进6剂,脓色转白,质稍稠,余症亦均减轻。遂改为日服上方半剂,一日二次,两周后病瘥。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0/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歌诀〕
薏苡附子败酱散
癔苡附子败酱散,通阳排脓并散结;
肠痈脓成腹皮急,苔白脉虚急急煎。
组成: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 排脓解毒,通阳散结。
主治: 大肠寒湿痈证。症见右少腹急结不舒,按之有物如肿状且柔软,腹皮急,皮肤粗糙,大便不畅,舌质淡,苔白薄,脉沉。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肠麻痹、肺脓疡、肝脓疡、慢性胆囊炎、卵巢囊肿等属寒湿痈滞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白头翁、黄芩等治疗毒菌性肠炎,并随症加减(热毒盛者加黄连、鱼腥草;阳虚盛者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气滞盛者加槟榔、枳壳、川楝子;阴虚者加石斛、玉竹、麦冬等);加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芷、丹皮等治疗慢性盆腔炎;加减治疗输卵管积液、肝脓肿、附件炎、肠痈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紫草茸及紫胶虫病人只能向前行走,不能往后退。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论一首脉证一条方五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五种疾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趺蹶以但能前、不能却为特征;手指臂肿,是以手指臂肿及时常动?为特征;转筋,是以四肢拘挛作痛为特征;阴狐疝,是以阴囊偏有大小、时时上下为特征;蛔虫病,是以吐涎、心痛、腹痛为特征。这五种病症并无联系,又不便于归类,不能单独成篇,故在论述杂病之后,将诸病合为一篇论述。
〔原文〕
师曰:病趺蹶①,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②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③者,鸡屎白散主之。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阴狐疝④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圆亦可。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虫。?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⑤,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厥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⑦,?上入膈,故烦;须臾⑧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闻食臭⑨出,其人当自吐?。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1/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黄蘖各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臭等食。
〔注释〕
①趺(fū跗)蹶:是足背僵直,不便行动的疾病。
②?(shuàn涮,或chuǎi揣):即小腿肚。
③转筋入腹:筋痛自两腿牵引少腹。
④狐疝:病名。疝气时上时下,象“狐”那样的出没无定时。
⑤发作有时:蛔虫上窜则(吐涎心痛)发作,下伏则止。
⑥?厥:?同蛔。?厥,因蛔虫内扰而四肢厥冷。
⑦脏寒:内脏虚寒,这里指肠寒。
⑧须臾:一会儿,很短的时间。
⑨食臭:食物的气味。
〔译文〕
老师说:患趺蹶病,病人只能向前行走,不能往后退,可用针刺小腿肚的穴位来治疗,针刺二寸深,这是太阳经受了损伤的缘故。病人的手指及臂部关节肿胀并有牵动,而且身体筋肉跳动的,用藜芦甘草汤治疗。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转筋病人的表现是:病人的上下肢强直而不能动作,脉象直而有力、微弦,转筋牵引到腹部的,用鸡屎白散治疗。
鸡屎白散
〔组成〕鸡屎白〔用法〕以上一味药,捣为散剂,取方寸匕,用水六合,调和温服。患阴狐疝气病的人,两侧阴囊一边大,一边小,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用蜘蛛散治疗。
蜘蛛散
〔组成〕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取八分一匕,饮和服,一日二次。作成蜜丸亦可。有人问道:患腹痛病,如何根据病人的脉象来鉴别是一般的腹痛,还是由寄生虫引起的腹痛?老师回答说:一般性腹痛的脉象应当沉或见弦,如果病人腹痛,脉象反见洪大的,是由蛔虫引起。患蛔虫病,口吐清水,胃脘部疼痛,发作有时,已用过一般杀虫药而未取疗效的,用甘草粉蜜汤治疗。
甘草粉蜜汤
〔组成〕甘草二两粉一两重蜜四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药渣,加入粉、蜜,搅和均匀,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病愈即停药。患蛔厥病的人,应当吐出蛔虫,现在病人安静而又时常烦躁,其烦躁是内脏虚寒,蛔虫上扰入膈所致;一会儿,烦躁又停止,进食后就呕吐;又发烦的,这是蛔虫闻到饮食的气味后而上窜,以致于病人自行吐出蛔虫。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2/53到页>>
下章上章首章末章
6/7到章>>
蛔厥病人,用乌梅丸治疗。
乌梅丸
〔组成〕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黄柏各六两〔用法〕以上十味药,分别捣细末过筛,混合均匀,用醋泡乌梅一夜,去核,蒸五升米下,饭熟捣为泥,与药混合适当,放入臼中,与蜜共捣二千下,做成丸如梧子大小,饭前饮服十丸,一日三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二十丸。禁忌:禁生、冷、滑、臭等食物。
〔本节表解〕
病名症状治则方剂趺蹶但能前不能却刺?\手指臂肿动手指臂肿动,身体((NE04B))((NE04B))祛风涤痰藜芦甘草汤转筋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清热化湿,通经活络鸡屎白散阴狐疝阴囊偏大小,时时上下辛温通利散结蜘蛛散蛔虫病吐蛔,时静时烦,得食则呕,手足逆冷,腹痛补脾安蛔,缓急止痛甘草粉蜜汤
〔名医医案〕
刘某,女,30岁,工人,患胆道蛔虫合并感染,经用消炎、解痉及驱虫药,排出蛔虫数条,症状缓解,但3天后又发作,继用前法不效。改用中药治疗,就诊时上腹部钻顶样痛,阵发性加剧,面色苍白,汗多,口干喜饮,手足冷,舌红少津,苔微黄,脉弦,证属蛔厥,为气阴两虚夹热型,治宜益气养阴、安蛔止痛兼清虚热,用甘草粉蜜汤主之: 先煎生甘草21克,取沸汤适量,纳粳米粉21克,蜂蜜9克,搅匀,煎如薄粥,顿服。数小时后疼痛缓解,吐止。当晚再进1剂,痛止,眠佳纳增,精神好转,排大便1次,未见蛔虫。改以化虫丸加减: 鹤虱、甘草、枯矾各6克,槟榔15克,苦楝根皮12克,铅粉布包煎3克,煎液400毫升,再调入蜂蜜15克,顿服,排蛔虫5条而病愈。
郭某,男,40岁,干部。上腹部持续隐痛、烈灼感已年余,多在夜间痛醒,进食后曾减,泛酸,纳差,痛时喜温按,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实验室检查,胃酸量及浓度显著增高,X线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 炙甘草30克,粳米粉20克,蜂蜜6克,早晚饭前服。3剂后,痛及泛酸均减轻,继进10余剂,痛止,不再泛酸,纳增神振,加茯苓12克,浓缩至200毫升,每次服20~50毫升,日服2~3次,服2月后,钡餐造影示龛影基本消失。
〔歌诀〕
甘草粉蜜汤
甘草粉蜜效力宏,腹痛时作因蛔虫;
痛甚脉紧吐涎沫,安蛔缓痛又和中。
组成: 甘草、粉、蜂蜜。
功效: 安蛔缓痛。
主治: 虫证。症见脘腹疼痛,其痛时作时止,痛甚则吐清水,脉紧。
临床运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蛔虫性腹痛、绦虫、蛲虫、钩虫等有上述见证者。有报道用本方治疗肠蛔虫感染或蛔虫窜动所致之急性阵发性腹痛症,包括胆道蛔虫、胃及十二指肠蛔虫、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蛔虫等;或因蛔虫毒素引起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过敏性荨麻疹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金匮要略下卷

妇女妊娠期间的脉象、症候及治疗。
妇科病特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证三条方九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妇人妊娠期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内容包括妊娠的诊断、怀孕与?病的鉴别,及妊娠呕吐、腹痛、下血、小便难、水气病等,并出其方剂药物。
〔原文〕
师曰:妇人得平脉①,阴脉②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③,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妇人宿有?病④,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⑤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圆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⑦,所以然者,子脏⑧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肾阳虚用药以葫芦巴、巴戟肉、肉苁蓉、仙灵脾等为主。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
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妇人怀娠,腹中((NE049))痛⑨,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一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
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B10))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注释〕
①平脉:平和无病之脉。
②阴脉:尺部脉。
③妊娠:即怀孕,又名妊子、重身、怀娠。
④宿有症病:旧有症积之病。
⑤漏下:有孕而复下血。
⑥?(pēi胚):一般指色紫而暗的瘀血。
⑦少腹如扇:少腹阵阵作冷如被扇之状。
⑧子脏:子宫。
⑨((NE049))(jiǎo绞)痛: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B10))劳宫、关元:穴名。劳宫在手掌中,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荣穴;关元在脐下三寸,为任脉经穴,亦即小肠之募穴。
〔译文〕
老师说:妇人的脉象平和,只是尺部的脉象稍弱,口渴,不能进食,没有恶寒发热,这是妊娠反应,用桂枝汤治疗。(方见下利篇中)上述这些症状通常在妊娠六十天左右出现,如果在停经一个月医生误诊,治疗不当,使病人又添加上吐下泻等症状,应当停止用药。妇人素有?积之病,停经不足三个月,又有子宫出血断续不止,自觉胎动在脐上的,这是由于?病造成的。如果停经六个月,感觉有胎动的,而且在停经前三个月的月经正常,这是胎儿。假如停经前三个月,月经紊乱,月经停止三个月后,又漏下紫色晦暗的瘀血,这是?病而不是胎儿。之所以出血不止,是因为?积未去的缘故,应当用下法攻其?积,用桂枝茯苓丸治疗。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用法〕以上五味药,研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小,每日饭前服一丸。如果效果不明显,可加至三丸。妇人怀孕至六七个月时,出现脉弦,发热,自觉腹胀加重,腹部疼痛,怕冷,少腹部如被扇子扇的风一样发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子宫开的缘故,应当用附子汤温暖子宫。
附子汤:方未见
老师说:妇人子宫出血有三种情况:一是月经淋漓不断的下血;二是小产后继续出血不止;三是怀孕期间阴道出血。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2/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假如怀孕而又腹部疼痛的,这是胞阻病,用胶艾汤治疗。
芎归胶艾汤:
一方加干姜各一两。胡氏治疗妇人胎动无干姜〔组成〕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清酒三升,混合煮取三升,去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病不愈再服。妇人怀孕后,腹中拘急,绵绵而痛,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一作三两)〔用法〕以上六味药,捣为散剂,取方寸匕,用酒调和,一日三次服。妇人怀孕呕吐不止的,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和,制成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10丸,一日三次。妇人怀孕后小便不通利,饮食正常,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贝母苦参丸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次服三丸,可逐渐加至十丸。妇人怀孕期间,头面遍身浮肿,身体有沉重感,小便短少,怕冷,战栗象被水洒、风吹一样,起来时感到头晕,用葵子茯苓散治疗。
葵子茯苓散
〔组成〕葵子一斤茯苓三两〔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每次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小便通利,病则痊愈。妇人怀孕,宜常服当归散。
当归散
〔组成〕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用法〕以上五味药,捣为散,用酒送服方寸匕,一日二次服。怀孕后经常服用此药,可使生产顺利,胎儿无疾病,产后各种疾病都可用此方治疗。怀孕后可用白术散来养胎。
白术散
〔组成〕白术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蛎〔用法〕以上四味药,捣为散,用酒送服一钱匕,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如果仅仅是腹痛的,加芍药;心下毒痛的,芎?量加倍;心烦,呕吐,腹痛,不能进食的,加细辛一两,半夏大的二十枚。服药后,再服用酸浆水;如果呕吐,用酸浆水饮服,服后呕吐仍然不止的,改服小麦汁。假如呕吐已经停止而又口渴的,服用大麦汁。病虽然好了,此方仍可继续服用。妇人怀孕伤胎时,腹部胀满,小便困难,腰以下沉重肿胀,象患了水气病一样,这是因为怀孕七个月时,手太阴肺经当养胎而不养胎,心气实的缘故。治疗方法应当针刺劳宫及关元穴,以泻其气实,小便稍微通利病就会好。(见《玉函》)〔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症状治则方剂妊
娠恶阻口渴,不能食,无寒热\桂枝汤呕吐不止益气温中,降逆止呕干姜人参半夏丸腹痛怀妊六个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温阳散寒,暖宫安胎附子汤腹中急痛养血疏肝,健脾利湿当归芍药散妊
娠下血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化瘀消症止血桂枝茯苓丸妊娠下血,腹中痛,为胞阻调补冲任,固经养血胶艾汤小便难小便难,饮食如故养血清热散结当归贝母苦参丸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健脾渗湿,利水通阳,以安胎气葵子茯苓散胎动不安血虚湿热健脾除湿,养血安胎当归散脾虚寒湿健脾温中,除湿安胎白术散
〔名医医案〕
卓某,女,18岁,1986年2月4日初诊。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3/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主诉: 14岁月经初潮后,经量少而时间不准。近三个月,经来少腹痛不可忍,经中西医治疗未效。现适逢经来,腹痛不堪言。症见痛苦面容,少腹阵发生剧痛,痛引腰骶,经色紫黯不畅而伴血块。唇舌紫黯,脉沉而涩,综此脉证,属胞宫血瘀,经行腹痛。拟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理气。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主之。处方: 桂枝、丹皮、蒲黄各5克,茯苓、赤芍、桃仁、延胡、五灵脂各10克。2剂疼痛减半,再进2剂而愈。嘱下次月经前遵上方服用2剂,经痛乃止,追访多年,月经正常。
余某,女,31岁,1988年4月12日就诊。患者婚后4年未孕(爱人男科检查正常),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口轻度糜烂,双侧附件(一),输卵管通液实验示双侧输卵管不通。妇科治疗2年未效,用中药补血填精、理气活血之品亦未果。刻诊: 面色晦暗,神疲倦怠,少腹冷痛,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色暗有块,10余日1行,白带较多,舌暗苔白润,脉沉迟涩。此为寒湿阻滞,瘀遏胞脉,治以温经通脉,化湿祛瘀。药用: 桂枝、薏苡仁各18克,茯苓15克,赤芍、杜仲各12克,丹皮、桃仁各9克。水煎,每于经前服7剂。用21剂后,症情好转,输卵管通液实验显示双侧输卵管基本通畅。前后服药56剂,1989年12月3日随访,已妊娠2月余。
〔歌诀〕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芍桃丹,瘀留包宫血晦暗;
渐消缓散日一丸,活血化瘀积块散。
组成: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功效: 活血化瘀,缓消((NF8FE))块。
主治: 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暗晦,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及盆腔瘀血综合症、产后恶露不尽、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痛经、习惯性流产、宫外孕、阴道出血、经期综合征、子宫直肠窝积液、盆腔肿块、前列腺增生肥大、慢性肝炎、胶原组织病、结节性血管炎、难治性肾病、肾炎后蛋白尿、肠梗阻、阑尾炎、肝癌、痨型克山病、冠心病、肺心病、甲状腺肿等属瘀血内阻者。有报道用本方加牛膝、牡蛎、丹参等治疗子宫肌瘤;合大黄虫丸治疗卵巢囊肿;加炙香附、当归、玄胡等治疗盆腔炎;合失笑散治疗人工流产后恶露不尽;加味治疗慢性附件炎;加川楝子、延胡索、夏枯草、山慈菇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加橘核、牛膝、海藻、土鳖虫、黄芪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4/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妇女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等病症的脉象和治疗。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论一首证六条方八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妇人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及产后腹痛、中风、下利及烦乱呕逆等病症的脉象及辨证治疗。
〔原文〕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①,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见痉病中产后腹中((NE049))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羊肉对虚劳羸弱,腰膝酸软,产后虚冷,寒疝等证适用。可以壮筋骨、厚肠胃。由于羊肉性温,属大热之品,故不宜在夏日多用。同时 ,外感时邪或有宿热者应忌食为好。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大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②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③也。见痉病中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复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圆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5/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蘖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④,自发露得风⑤,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注释〕
①孤阳上出:阳气独盛。
②恶露:分娩时应流出的瘀血。
③膀胱:泛指下焦。
④草蓐:产床。
⑤发露得风:指产妇分娩时,因产床不洁或保养不慎而感受病邪。
〔译文〕
有人问道:刚生了小孩的产妇有三种病:一是痉病,二是郁冒,三是大便困难,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说:由于刚生小孩以后血虚,出汗多,容易感受风邪而患痉病;产后失血多,加之汗多亡阳,容易感受寒邪,所以发生郁冒;产后失血、汗多,津液耗损而胃中干燥,所以大便困难。产妇患郁冒病,她的脉象微弱,呕吐,不能进食,大便干结坚硬,只是头部出汗,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候,是由于产后血虚,阳气厥逆而引起。阳气上逆而昏厥,若得周身汗出,则说明昏厥将解除。因为血虚阴亏,阳气独盛,而孤阳上出,挟阴津外泄,所以只是头部汗出。之所以产妇容易出汗,是由于阴亏血虚,阳气偏盛,因此必须全身汗出,通过汗出使阳盛减弱,使阴阳重新趋于相对平衡。大便干结,呕吐,不能进食,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篇中
经用小柴胡汤治疗后郁冒病解,已能进食,但过了七八天后又出现发热的,这是胃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妇人产后腹中绵绵作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此方并且可以治疗腹中寒疝气痛和虚劳不足之症。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篇中
产后腹部疼痛,心烦,胸满,不能安卧,用枳实芍药散治疗。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6/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枳实芍药散
〔组成〕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每次服方寸匕,一日三次。亦可主治痈脓,用麦粥送服。老师说:产妇腹部疼痛,按理应当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假如用药后腹痛病不愈,这是腹中有瘀血凝结肚脐下部,宜用下瘀血汤治疗。此方亦可治疗瘀血所致月经不调。
下瘀血汤
〔组成〕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用法〕以上三味药,研细末,炼蜜作成四丸,用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一次服下,开始排出的瘀血颜色如猪肝。妇人产后七八天,没有太阳表症,但见少腹部坚硬疼痛,这是恶露不尽,瘀血留于子宫所致。如果伴有不大便,烦躁,发热,脉象微实,而且在下午三、四点钟时,烦躁发热更加历害,不能进食,食后则胡言乱语,到了夜晚就清醒了,宜用大承气汤治疗。这是由于热在胃,结在下焦所致。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妇人产后体虚,感受了风邪,连续数十天不好,仍见轻微头痛,怕冷,时常发热,心下胃脘痞闷,干呕、汗出,病程虽迁延日久,但是太阳中风证仍在,仍然可以用桂枝汤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桂枝汤:方见下利篇中
妇人产后感受风邪,发热,面色发红,气喘而头痛,用竹叶汤治疗。
竹叶汤
〔组成〕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用法〕以上十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盖被温暖使汗出。颈项强者,用大附子一枚,捣开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吐的,加半夏半升(洗)。妇人在哺乳期间,中气虚弱,若出现心烦意乱,呕吐,治宜安中益气,用竹皮大丸主治。
竹皮大丸
〔组成〕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用法〕以上五味药,研细末,用枣肉和药作成丸如弹子大小,每次一丸,白天服三次,夜晚服二次。有热的,加白薇至二分;烦躁气喘的,加柏实一分。妇人产后气血不足,又出现下利,使气血虚极,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组成〕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蘖皮各三两〔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加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疗妇人在月子里揭开衣被感受了风邪,四肢极度烦热而头痛,可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头不痛,只觉心烦的,用本方主治。
三物黄芩汤
〔组成〕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通常吐出或便出虫子。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7/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疗妇人产后身体虚弱消瘦,腹中刺痛不止,呼吸气短,或少腹拘急疼痛,牵引到腰背部隐痛,不能进食。在产后一个月内,能服四、五剂为好,可使人身体强壮。
当归建中汤
〔组成〕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一天内服完。如果身体极虚弱,加饴糖六两,汤药煎好后加入,放在火上温化后服用。如果出血过多,崩漏、内出血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加在一起共八味药,汤成加阿胶,若没有当归,用芎?代替,若没有生姜,用干姜代替。〔本节表解〕
主要类别种类症状治则方剂产
后
病三大证痉病筋脉失养,痉挛抽搐照顾津液为主\郁冒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但头汗出出大汗小柴胡汤大便难津亏肠燥,传导失常\大承气汤腹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补虚养血,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腹痛,烦满,不得卧破气散结,和血止痛枳实芍药散\腹痛以枳实芍药散不愈破血逐瘀,行血止痛下瘀血汤\少腹坚满痛,不大便,烦躁发热,不食,食则谵语泻阳明热结,兼行瘀浊大承气汤产
后
病中风太阳中风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解表祛邪,调和营卫桂枝汤阳虚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竹叶汤呕利\心烦不宁,气逆作呕清热降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发热腹痛,里急下重,大便脓血清热燥湿止利,益气养血补虚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汤
〔名医医案〕
杨某,女,21岁,1981年4月15日就诊。产后7天,恶露已尽,小腹隐痛,前医治疗无效。现小腹疼痛剧烈,面色苍白带青,痛苦面容,烦躁满闷,不能睡卧,拒按,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弦,此乃气血壅结。治以破气散结,和血止痛,投枳实芍药散: 枳实(烧黑)、芍药各12克,水煎服。当晚即安,1剂而愈。
吴某,24岁。因产后腹痛,经服去瘀生新药而愈。继因深夜贪凉,致皮肤浮肿,气息喘急。余意腹痛虽愈,究是瘀血未尽,为今病皮肤肿胀之原因。是荣血瘀滞于内,复加外寒滞其卫气,且产后腹痛,病程已久,元气必亏。治应行血而勿伤正,补虚而莫助邪。用《金匮》枳实芍药散,以枳实行气滞,芍药行血滞,大麦粥补养正气,可算面面周到。服完后,肿消喘定,夙疾皆除。
〔歌诀〕
枳实芍药散
妇人枳实芍药散,行气止痛散血结;
产后腹痛胀烦呕,并攻胁痛脉涩弦。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8/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组成: 枳实、白芍。
功效: 行气散结,和血止痛。
主治: 气血郁滞腹痛证。症见腹痛而满,痛处固定,心烦,急躁,睡眠不安,胸中烦闷,或少腹痛,或恶露不尽,舌淡或暗,苔薄,脉弦或沉。
临床运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冠心病心绞痛、淋巴结核、痈疽疔毒、子宫脱垂、痛经、产后小腹痛等属气血郁滞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当归、川芎、熟大黄、桃仁治疗产后腹痛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棕榈妇女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讨论妇人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内容包括热入血室、梅核气、脏躁、经水不利、带下、漏下、腹痛、转胞及前阴疾患等十余种疾病。
〔原文〕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①。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②,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氵戢然汗出者愈。妇人咽中如有③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分,日三夜一服。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分,亦补脾气。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④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⑤。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⑥,状如厥癫⑦;或有忧惨,悲伤多嗔⑧,此皆带下⑨,非有鬼神。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9/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辩记,勿谓不然。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带下经水不利((B10)),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B11))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阴?肿亦主之
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妇人陷经((B12)),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妇人少腹满如敦((B13))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B14))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B15)),中有干血,下白物((B16)),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B18)),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圆主之。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0/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B19)),浸汤沥阴中,日四遍。胃气下泄,阴吹((B20))而正喧((B21)),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注释〕
①血室:狭义的指子宫,广义则总括子宫、肝、冲任脉。
②谵语:神昏谵语,说胡话,精神错乱。
③炙脔: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熟的肉块。
④胞门:子宫。
⑤损分:形体消瘦,与未病前判若两人。
⑥奄忽眩冒:突然发生晕厥。
⑦厥癫: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⑧多嗔:时常发怒。
⑨带下:泛指妇人经带诸病。
((B10))经水不利:月经行而不畅。
((B11))经一月再见:月经一月两潮。
((B12))陷经: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B13))敦(dǔi对):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上下稍锐,中部肥大。
((B14))生后:产后。
((B15))脏坚癖不止:胞宫内干血坚结不散。
((B16))白物:白带。
((B17))胞(pāo脬):即膀胱。
((B18))胞系了(liáo缭)戾: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B19))以绵缠筋如茧:将绵缠于筷子上,如蚕茧那样大。
((B20))阴吹:前阴出声,如后阴矢气样。
((B21))正喧:阴吹连续不断,喧然有声。
〔译文〕
妇人患太阳中风证已经七、八天,本来寒热已退,现在又出现恶寒发热,而且发作有一定时间规律,月经也见停止,这是热入血室病。热与血结,所以病发如疟状,寒热发作有定时,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篇中
妇人感受寒邪而发热,恰逢月经来潮,白天神志清楚,夜晚则神昏谵语,说胡话,精神错乱,好象见到了鬼一样,这是热入血室。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1/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治疗时不要伤害胃气及上、中二焦,病必然会自愈。妇人感受风邪,发热、怕冷,恰逢月经来潮,到了七、八天时,热退,脉迟,身体不热,胸胁胀满,象得了结胸证一样,胡言乱语的,这是热入血室,治疗应当用针刺法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妇人患阳明病,出现下血和神昏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如果仅见头部出汗,治疗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使周身微汗出而病愈。妇人自觉咽中象有烤熟的肉块梗塞,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半夏厚朴汤
《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次温服,白天三次,夜晚一次服。妇人患脏躁病,出现悲伤哭泣,精神失常,象有神灵所使一样,频频打呵欠,伸懒腰,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甘草小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亦可补脾气。妇人咳清痰、吐涎沫,医生误用攻下法,导致心下痞满,治疗应当先治吐涎沫,用小青龙汤治疗。待涎沫症状消失,再治痞满,用泻心汤治疗。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篇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篇中
妇人患病,常因虚损,积冷和结气所引起,致使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历经数年以后,血寒积结在子宫。寒邪损伤经络,若凝结在上焦,影响于肺,则见咳吐涎沫,日久不愈,寒郁化热,损伤肺络,即形成肺痈病而致形体消瘦。若积冷结气盘结于中焦,则可形成绕脐疼痛的寒疝病;或导致肝失疏泄,发生腹痛及两胁疼痛;若病从热化,热结于中焦,则见脐下关元处疼痛,脉象数,周身肌肤虽无疮疡之变,但可见皮肤枯燥,状如鳞甲,此病有时也能见于男子,不只发生于女性。若积冷结气在下焦,则为肝肾受病。如妇女虽然下血并不太多,但往往可见月经不调,前阴掣痛,少腹怕冷,或疼痛牵引到腰脊部,下连气街,发生冲气急痛,且两腿膝部及两小腿疼痛而烦扰不宁,甚至突然出现眩晕昏厥,神志失常,类似厥逆癫痫的症状,或者忧愁凄惨或者悲伤怒骂,这些都是由于妇女疾病所致,并非鬼神作祟。日久则见身体消瘦,脉象虚弱,畏寒。妇人三十六种疾病,千变万化,医者应当仔细诊察脉象的变化,认真辨别阴阳虚实紧弦,根据病情,或用针或用药物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虽然某些疾病症状相同,但脉象不同,应当详加辨脉审证,并做好记录,不要认为以上这些话是多余的。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2/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有人问道:妇人年已五十岁左右,患阴道下血数十天不止,傍晚发热,少腹部拘急,腹部胀满,手掌心发热,口干唇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属于妇科月经不调方面的疾病。有什么根据呢?因为病人曾经小产,有瘀血停留在少腹还未去尽的缘故。怎么知道瘀血还没有去呢?从病人所表现的唇口干燥之症,可以推知。应当用温经汤治疗。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用法〕以上十二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亦可以治疗妇人少腹寒冷,久不受孕,兼治崩漏下血,或月经量过多,及到期月经不来潮。妇人患月经不调,出现少腹胀满疼痛,月经一月来潮二次,用土瓜根散治疗。
土瓜根散(亦可治疗阴?肿病)
〔组成〕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用法〕以上四味药,捣为散剂,用酒送服方寸匕,一日三次。病人寸口的脉象弦而大,脉弦主衰减,脉大重按中空为芤脉,衰减的为寒证,芤为虚证,寒与虚相合,这叫革脉。妇人则见小产或者漏下,用旋复花汤治疗。
旋覆花汤
〔组成〕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降少许〔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妇人阴道出血而淋漓不断,血色黑且日久不解,用胶姜汤治疗。(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病中胶艾汤。)妇人少腹胀满如敦状,小便稍有不畅而口不渴,如果发生于产后的,这是水与血互结在子宫中,用大黄甘遂汤治疗。
大黄甘遂汤
〔组成〕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用法〕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瘀血应当排出。妇人月经淋漓不断,或月经量过少,属于瘀血结于子宫的,用抵挡汤治疗。(亦治男子膀胱胀满拘急而有瘀血的)
抵挡汤
〔组成〕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用法〕以上四味药,研为细末,用水五升,煎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妇人月经停闭或经行不畅,子宫内有干血坚结不散,干血不去,郁为湿热,而成为白带,用矾石丸治疗。
矾石丸
〔组成〕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用法〕以上二味药,研细末,炼蜜制成药丸如枣核大小,放入阴道里,病情严重的可再用。妇人感受了多种风邪,风与血气相合,以致瘀滞不行而腹部刺痛,用红蓝花酒治疗。
红蓝花酒(疑非仲景方)
〔组成〕红蓝花一两〔用法〕以上一味药,用酒一大升,煎煮成半升,一次先服下半量,痛不止再服。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3/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妇人患各种腹痛证,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见前妊娠篇中
妇人腹部疼痛,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见前虚劳篇中
有人问道:妇人患病,饮食正常,心中烦热,不能平卧,反而倚床呼吸,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说:这叫转胞病,是病人小便不通,因尿胞扭转不顺而得,只需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病可痊愈,宜用肾气丸主治。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用法〕以上八味药,共研细末,炼蜜制成药丸如梧子大小,用酒送下十五丸,如果不效,可加到二十五丸,一日二次。蛇床子散,可治疗妇人阴中寒冷;制作成坐药,外用置入阴道内以温暖阴中。
蛇床子散
〔组成〕蛇床子仁〔用法〕以上一味药,研为细末,用白粉少许,混合均匀,合成红枣大小,用绵裹放入阴道中,温暖可直达病所,以驱阴中寒湿。少阴脉滑而兼数的,湿热下注,必是前阴生疮,如果前阴腐蚀糜烂的,用狼牙汤外洗。
狼牙汤
〔组成〕狼牙三两〔用法〕以上一味药,用水四升,煮取半升,用绵缠于筷子上,如蚕茧那样大,浸药液洗涤阴中,一日四次。胃气下泄,前阴出声如后阴矢气一样、连续不断,喧然有声,这是肠中大便燥结所引起,可用膏发煎润肠通便。便通阴吹可止。
膏发煎方见黄疸篇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组成〕雄黄葶苈〔用法〕以上二味药,研细末,取腊月猪油熔化,取槐树枝四五枚,用绵裹头,点药烙局部。〔方剂趣记图解〕
安宫牛黄丸
清?吴瑭《温病条辨》
趣
记俺公牛晃雄猪晃
今连遇舌病系勤诊治
安宫牛(丸)黄雄黄朱砂黄牛
金箔连黄郁金麝香冰片犀角芩黄珍珠栀山子
【组 成】 12味:雄黄30克朱砂30克牛黄30克金箔(适量)黄连30克郁金30克麝香7.5克冰片7.5克犀角3.克黄芩30克珍珠15克山栀子30克
【用 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现有不用者)。每服3~9克,温开水化服。病重体实者,日服2~3次,小儿减半。
【功 效】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 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闭阻心窍。
现代常用于治疗乙脑、流脑、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血管意外、尿毒症、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属痰热型昏迷者。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4/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注 意】 今水牛角加量代替犀角。
〔本节表解〕
症状治则方剂或治法热入血室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如疟状和解达邪,疏利气机,以散结热小柴胡汤前阴下血,头汗出清泻实热刺肝之募穴期门咽中如
有炙脔痰滞气阻理气化痰,降逆利咽半夏厚朴汤脏躁神疲欠伸,心烦不宁,悲伤欲哭补益心脾,安神宁心甘麦大枣汤漏下下血数十日不止,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温养冲任温经汤经气下陷,漏下不止,色黑有块温补冲任,养血止血胶姜汤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按之有硬块,月经量少活血通瘀调经土瓜根散经闭不行破瘀通经抵当汤腹满如敦,小便微难,口不渴破瘀逐水大黄甘遂汤腹痛血滞腹痛如刺活血去风,行瘀止痛红蓝花酒小便不利,四肢微肿,月经不调,腹微胀满养血疏肝,健脾利湿当归芍药散腹痛喜按,神疲便溏建中培土,补气生血小建中汤带下下白物清热除湿止带栓剂矾石丸(外用)阴中寒冷,带下腰酸,阴痒温化寒湿蛇床子散(外治)转胞烦热不得卧,倚息不得溺补益肾气,化气利水肾气丸阴疮少阴脉滑数,阴中蚀疮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洗阴吹大便燥结,小便欠利,多气滞兼瘀化瘀润肠通便猪膏发煎
〔名医医案〕
杨某,男,65岁,1965年10月28日初诊。10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在1963年曾复发1次,近日来又自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经检查无肿瘤。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属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宜开胸降逆,理气豁痰。处方: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炒莱菔子3克,薤白6克,降香1.5克,路路通3克,白通草3克,竹茹3克。10剂。一剂两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食后温服。11月8日二诊: 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尔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除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煎服法同前。11月22日三诊: 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吴某,女,31岁。头痛呕吐三天。门诊为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而收入住院观察。患者怀孕已6个月,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发病时,头痛欲裂,尔后腹部亦痛,每当腹痛发作时,头痛若失;头痛发作时,腹部随之不痛,此起彼伏,循环而作。
下页上页首页末页
15/16到页>>
上章首章
7/7到章>>
头痛时,颜面潮红如妆,呕吐频繁,胸脘满闷。妇科会诊已排除早产之可能。神经科会诊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血压: 130/80mmHg,其他检查也未见异常,西医诊为神经性头痛及妊娠六个月。中医诊得脉弦滑,苔腻黄,舌质红,拟为肝郁化火,痰扰清窍,治宜清肝解郁,化痰降逆。半夏9克,川朴9克,苏梗6克,茯苓12克,柴胡4.5克,竹茹9克,勾陈9克,甘草3克。服首剂,头痛,腹痛等诸急未告再作。次日处方仍步前方,仅去柴胡一味,服1剂以观其效。复诊时,患者告知,头痛,腹痛,胸胁满闷,呕吐又作,面红状躁。前后两方,仅差柴胡一味,疗效竟殊,可知柴胡可增强本方疏理气机之作用。故仍处首剂之方1帖,患者服后,诸痛消失,呕吐亦止,故再处原方3剂,痊愈而出院。
〔歌诀〕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苓姜苏,行气开郁效桴鼓;
七情郁结咽脔炙,降逆化痰抑郁除。
组成: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效: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 痰气郁结之梅核气。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胁肋满闷,气急作痛,或痰湿咳嗽,或呕吐;苔白或滑腻,脉弦滑。
临床运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食道痉挛、慢性咽炎、气管炎等属痰气互结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吴茱萸、黄连治疗梅核气;加减治疗咽异感症(因情志刺激,伴有胸胁胀满,善太息者加香附、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伴有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症,加黄芪、沙参、黄连、枣仁、丹皮等);合平胃散治疗急性肠炎;加减治疗胃窦炎、癫狂症、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 本方有镇静、止吐、抗过敏等作用。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