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减负,“只缘身在此山中”

误读减负,“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似乎又成了一时热点,支持者众,但反对者也不少,而且反对者的声音不比支持者弱,有知名媒体人义愤填膺,认为减负对普通家庭子女不利,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补课,逼得经济条件不好的要么也跟着花钱补课而使家庭负担过重,要么甘拜下风,这就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大喊 “强烈要求给中小学生增加负担”“晚上上晚自习更好”,有媒体评论员文章则委婉一点说“片面减负适得其反”。也有可能身份是中小学生家长的撰文呼吁“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这样蹭热点更容易引起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共鸣,据说已经火爆朋友圈。

多年来反对减负的声音一直很活跃,不断有人指责减负让中小学生过分放松,对中小学生的减负提出尖锐批评,甚至有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说事的。曾经有人更公开在媒体发表文章指出,很多在专业领域有造诣的人士,没有人在当年学习阶段是轻松自由的。也有人说印象最深最好的老师,是敢于挥舞教鞭当头棒喝的老师,而不是不负责任、放纵学生的老师。有人则担心,因为“舆论造势”,敢于挥舞教鞭当头棒喝的好老师,可能会因为惩罚学生偷懒或不守纪律的行为,而被学校开除。更有人借“海归”人士现身说法,指出欧美大多数普通家庭尤其是相对贫困与弱势阶层的孩子只能选择有政府补贴的公立学校,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几乎没有保障,加之管理松散,导致孩子既无法接受好的教育,也无法接受好的养成。作为经济与政治精英,他们的孩子则几乎都送进私立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及最严格的规范训练。更有借日本减负中出现的问题论证减负得不偿失,还有声称韩国课业负担也很重的。总而言之,意思就是中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算什么问题。更不用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很多中小学校长也声称有“压力”,或者要打造“名校”品牌,教师也以成绩论英雄,当然也有“为了学生前途”的,还有家长助威,都不屑减负,不懈加负,连不少学生好像也乐此不疲。

减负阻力看来不小,教育部几十个减负文件全都沦为纸上谈兵,似乎也可以理解了。

在呼吁减负这方面,有苦口婆心分析减负意义所在的,有指责反对减负思想顽固僵化的,有针锋相对驳斥反对减负谬论的,还有建议教育改革重视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排除减负阻力的。但想让反对减负的人心悦诚服接受减负,任重道远。

事实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呼吁中小学生减负的人士,同时也都会同意教育中小学生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但是,把快乐教育或者素质教育说成“轻松自由”或者“放任自流”,甚至认为减负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完全否定当前中小学生减负,很可能是对素质教育和减负有些误解了——如果不是有意曲解的话。

多年来,作为小学教师,我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我们所呼吁的快乐教育或者素质教育并非是放纵学生丢弃严格认真的学习训练,也绝对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而是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摒弃应试教育那种把智力活动异化为体力劳动的做法,改变学校只为升学而教育和学生只为升学而学习的观念。教育本身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学校和教师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服务,不能仅仅考虑如何让学生升学而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放弃了那些无望升学的学生,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这是常识,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常识。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中小学生几乎完全放弃体育活动以及其它各种课外活动,牺牲健康、牺牲个人兴趣,起早贪黑地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教辅上。比如我的孩子在县城上小学,每天要在学校上七八节课,每周仅仅2节体育课,音乐美术科学各1节,而且中午和下午放学都有好几页家庭作业,他还经常在体育音乐美术课上写语文和数学作业,到六年级干脆体音美一节也没有了。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他们甚至连刚刚抄写过的作业都想不起来有什么内容,几乎是为抄写而抄写,毫无意义。而这还不够“典型”,我们这里的一些私立学校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早晚自习了,搞的其实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中国的很多私立学校跟国外的私立学校大不一样,尤其是小城镇的私立学校,根本不是在搞教育,更谈不上特色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教育生意”而已。

很多中学其实都是“高考工厂”,一直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没完没了地让学生考试,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考试,还要搞周考、半月考、单元考、月考、周考、抽考,等等,初三高三最后一学期,学生们几乎就是在考试中熬过的,一张接一张的“模拟试卷”逼得孩子们不得不挑灯夜战,某些小学的六年级也学着把考试当日子过。前两年曾经有记者调查发现,12年的中小学阶段,学生要经历大约1000场考试——我个人怀疑这数字有些保守。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目共睹,很多学生起早摸黑没完没了地写作业,无论城乡,总体上教育减负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真正减负的只是个别现象。课外辅导班泛滥,“高考工厂”林立,即使一个学生没有上校外辅导班也不等于少写作业。作业量大,写作业时间长,导致学生视力普遍受损,体质大大下降,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学生简直就是在考场丛林里长大的。我们的少年成千上万个小时都在写作业在考试,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难道是为了写作业为了考试吗?很多学校教育重课业成绩提升而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更不把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成长当回事。某“高考工厂”最近几年几乎年年有高三学生不堪压力而轻生,不少论者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我想知道,在应试的强大压力之下,所谓的心理疏导是帮助学生走出教育和学习的误区,还是替应试教育背书而继续给学生洗脑以使他们老老实实做考场的奴隶?

某高三学生暑假16天完成176套试卷,平均每天11套,这消息上了新闻,这个学生也许创造了一项记录。几年前曾有学生网上“晒考卷”,从高一到高三基本没扔过的考卷,摞起来有2.41米!每一毫米恐怕都得几个小时的生命去应对。做这么多试卷浪费多少时间可以读多少本书?大家谈应试教育的时候,是否有过如此生动如此立体的感触?这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啊,一个孩子为了“听话”,12年为考试为作业写起来没完没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任珍贵的青春在无聊的试卷上打转转,这正是应试教育流毒之深远的铁证。且不说上大学是不是需要做这么多的试卷,那些早已不打算上大学的学生有必要做这么多的试卷耽误他们社会实践的机会吗?即使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又有几个在没完没了的考试中享受到了教育和学习的愉悦?

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啊写啊,读啊读啊,观察的时间被占用,思考的时间被剥夺,社会实践更无从提起,当然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视野被局限在教科书或者教辅上,简直等于被画地为牢。学生浪费在考试和作业上的光阴恐怕比用在探究思考上的时间要多得多,这能算是“严格的训练”吗?这样的教育方式难道值得留恋吗?很多学生中小学毕业后极少跟当年的老师联系,而且现在选择师范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国家出台鼓励考生报考师范就是一个佐证,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工作乏味之极,没有多少成就感让人回味。中小学令人窒息的气氛,恐怕也没几个人喜欢回味。所谓怀念当年对自己最严厉的老师,恐怕也只有几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大概也是应试教育的忠实拥趸。而且,目前的很多主持制订政策的官员和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都曾经是应试教育的宠儿,他们把自己当作了榜样,以自己的“成功”去激励下一代,他们主持制订的教育政策和采取的教育手段往往以自身的经历为参照,要当代少年“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他们更把自己的今天看作少年的未来,忽视未来的变化,无视进步变革的可能,也忽视了代沟的存在,把代沟的责任归咎于少年。由于他们在这个社会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地位,拥有较大的发言权,现身说法反对减负也就更有影响力。他们还记得那些没有“成功“的同学吗?他们可看到那些同学走出校门因无法学以致用而迷茫的眼神?他们对当代少年又有多少了解多少尊重?

所谓普通家庭子女因教育减负而受到不公平待遇,这逻辑十分牵强,于是就拿普通家庭子女失业率高来印证他们吃了教育减负的亏,这样的推理缺乏科学性。普通家庭子女的确没有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那主要还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城市校际差异也非常明显,“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牌子容易取消,但这类学校事实上仍然在享受着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倾斜,而家境较好的学生可以择校,就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课业负担仍然是一样的,普通家庭子女并不比其它学生写的作业少。说学校减负了,家境较好的同学会去参加校外辅导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这的确有可能。但是,这样对学生个人而言,完全被逼上升学的独木桥,对他们个人的个性发展恐怕说一个很糟糕的选择。分数提高了,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能力提升了吗?再扯什么社会责任感就奢侈了。很多学生分数不低,可报考时还想不出自己该报什么专业,连自己有什么兴趣都不知道,连自己有什么想法都搞不清楚,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只能应付试卷。

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有人因此认为,如此高的失业率,无疑是阶层固化的危险征兆,并指出教育减负正在扮演阶层分流的帮凶。这完全是一种很偏颇的意见,这是应试思维的延续。难道基础教育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找工作?上大学是有限的,上普通本科院校更有限。既然这样,单从考学来说,学生读职业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一再强调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有意无意就忽视了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贡献,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和轻视,也必然会影响并扭曲青少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好像只有读普通本科院校才能受重视受尊敬,其他人才就不值一提似的,如此认识分裂可能导致社会分裂,何益于社会和谐?

教育减负不是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而是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把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这必然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早一点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更早找到人生方向,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自然提升,难道不是这样吗?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当你把一张张试卷塞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到底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考试卷”,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以这样的基础教育能给大学输送怎样的学生?被“题海”苦水浸泡太久的人能够拥有完全的健康的人格吗?假如12年里,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多时间不在考场而在体育场,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累趴在跑道上吗?每个学生把这些时间用来读“课外书”,国民阅读率还会低得令人羞愧吗?哪怕是把这些时间给睡眠不足的孩子们补补觉,让他们做个好梦不也值得?哪怕是让孩子们的脑袋有这么多时间胡思乱想,谁还会为孩子们缺乏想象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无奈长叹?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想象的生活也是多么的枯燥乏味,何况是小孩子,离开想象,人生乃至世界的存在还会有什么趣味?

很多人总是劝导孩子们不要虚掷光阴,却又堂而皇之地以知识的名义,一次次地考试一堆堆地加码作业,剥夺了孩子们更多的时光。孩子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失去了健康,失去了想象,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活,失去了未来,还会感到几分的幸福?沉重的课业负担成了吞噬光阴的黑洞,这样的教育现实,未免太残酷了一些。孩子们沉没于“题海”,生命变得如此无趣。一张张试卷一摞摞作业堆起了一堵堵高墙,遮挡了孩子们的视线,也阻挡了他们的前途。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局面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有人提出,因为要减负,很多学校下午放学较早,就存在学生安全问题,而且家长还在上班,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把学生放在学校好像是安全的,这无形中就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不安全的,可学生难免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只有学校能给学生提供安全,其它地方就不能?至于说家庭作业,这就又陷入课业负担的圈套里了。除了课本知识,学生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除了教室,学生应该去的地方也很多,我们的社会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似乎也就没有准备,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习惯想,学生可以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艺术馆甚至是大自然去探索学习。当我们习惯任孩子自主选择更广阔的社会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探索学习的时候,人们应该能够反省,减负争论几十年难道不荒谬吗?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学习当然说不错的,但只翻书山而不能自由地欣赏书山中的风景,怕是要山中迷路的,就不断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不能尽情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走过之后,也说不出山上风景之美,也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确有人认为快乐教育或者素质教育或者减负就是对学生放任自流,那不过是个别人从一个极端不小心滑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这种情况肯定得不到多少人支持,这同样说对教育本质的误解。何况整个社会仍沉浸在应试教育毒雾之中,谁想彻底放弃课业负担而放纵学生,能吸引几个家长把孩子送去“放纵”?对误解或者误导素质教育或者减负做法的提醒很必要,但指责减负就是放纵学生就是让学生“轻松自由”恐怕夸大其辞了。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精英,首先是培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现代公民。而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学生失去了课业之外的生活,背负沉重,却未必能承担得起未来的社会责任。所以,教育减负就是要把更多孩子们从单调的教室里和乏味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多一点轻松自由,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生活和想象空间,每个人都有机会发现自我,看到未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读减负,“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