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1.自己越期望什么,其实就是内心越缺乏什么。
不要因为自己缺乏,而把期望强加在别人身上,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2.一段亲密关系的状态好坏不是0.5➕0.5=1。而是1➕1=2。
不要抱怨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而对方不努力你的关系就是失败的。我们要相信一段亲密关系质量不是由别人所决定,而是由自己而决定。你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你的生活由你决定,当你的个体具有能量时,不管别人再不好,你自己所感受到的状态都不差。当你没有能量时,别人就百分百的付出,你也会处在一个糟糕的状态之下。只有两个有能量的完整个体碰撞才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能量,有爱的完整个体。
3.亲密关系中一个矛盾的出现,往往是童年时两个原生家庭某种需求的缺失。
我们要拨开问题看到本质,去诉说,去倾听,相互理解,表达爱。
《课程与教学论》
1.讨论行为策略
以前经常看到书中或者听到专家强调小组讨论,交流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过程。自己也深知讨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每次实施起来效果却并不如意,有时候都感觉讨论环节都在走形式主义,没有达到丝毫目的,一直在纠结这样的讨论是不是没有必要。
问题1:全班之间的讨论变成个几个同学的有效讨论。
虽然整体讨论氛围特别热闹,同学们特别期待,但是可能只有3个同学是在认真思考问题,进行真讨论。其他同学期待的只是课堂中的短暂的闲聊,热闹的背后只是无尽的假讨论。
问题2:大部分讨论结果没有深度思考,只是浮在事物表面。
感觉孩子们不会讨论,不知道如何倾听,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辩证。
今天看了课程与教学论写一本书,记得以前读书时,印象中这种书籍特别偏理论,很难读,很枯燥。而现在工作之后再看这本书,感觉还是有很多干货,很有指导意义,读起来不再乏味无聊,反而很有共鸣感,我想这就是时间的魅力~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讨论行为的策略,让我心中的疑惑得到了些许释然。有效的讨论要从如下几点进行思考。
1.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包括问题的选择,是不是有讨论的意义,是不是是学生能够理解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分组是否合理,小组成员之间能不能讨论起来,成员之间能不能相互启发,相互收益,这些都是老师要进行深思熟虑的。
2.做好讨论的启动。
在启动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们自己承担的角色,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讨论。以前的我们总是把孩子想成天才,好想老师只要一抛出讨论的问题,孩子们就能井然有序的参与讨论,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你教过孩子们如何讨论了吗?没有教过,你又如何凭什么期待孩子们讨论出价值呢。
在讨论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过自己的观点。(如:我觉得、我的观点是……)
(2)说说自己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是认同。(你的想法中,这个地方我不能理解……,我很赞同你的想法)
(3)敢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如果有不同意见,要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想的……)
(4)善于根据一定的思想,修正自己的观点。
如果发现自己的理论不成立,要及时接纳好的想法。(我发现我这里的想法出错了,感谢某某同学让我有所收获…)
(5)每位同学都要辩证的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
这里辩证的评价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面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不能一味的顺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当然这里的质疑不是让同学们没有任何根据的反对别人,批评别人。而是让学生学会聚焦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对问题各个方面细致的考察,达到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就让我想到了19年暑假张志强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批判性思维》。张老师说到:探究给予我们提供一个更加自主的方式,不被商家玩弄于股掌,不被政客政客说辞鼓动,不被社会舆论左右。批判思维是让我们拥有基于理由而进行判断的能力。
记得张老师就各种教育教学中的观点让我们用批判思维进行思考,每一句话,每一个部分,我们都进行了深度思考,那精彩有趣的思维碰撞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分享一个片段:
根据“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说出自己的判断。
学员作答:为了一切学生,表现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一切为了学生,我不太赞同,因为除了工作,我还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在教学上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我是赞成的。为了学生的一切,我的理解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句,无差别地对待学生是对的。一切为了学生,我不太赞同。教师是我的角色之一,不能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也要在利人的基础上利己。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也不赞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带学生求知与精神上得到成 长。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是父母负责的事情。有些事是家庭的领域,我们不能超越教育的边界。我们不是“无限责任公司”。
像这样精彩的思维碰撞瞬间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张老师批判思维课堂的学习,我们并没有变成所谓的愤青,相反我们对各类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进行深度思考后,我们更愿意用开放的心态接受质疑和反驳,如果出现更好的论证, 我们也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
回到对于讨论行为的思考,书中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会慢慢的开始尝试帮助孩子学会讨论,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不断拥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教育心理学》
1.学习是使旧疑问消除的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新疑问。一个学生来的时候是个问号,学业结束是个句号是很危险的,真正的好学生是当来时有很多问号,离开学校时有更多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