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其中》

2021.3.22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允执其中》(解读论语第386天)

日经第723篇(尧曰第二十)

经典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la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第二十章虽然很短,却汇集了古圣先王的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我们知道尧舜禹时期,帝位不是父传子的,而是选贤人、圣人来传位,当时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是天下大同时代,可谓天下为公。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开始父传子的家天下时代。

夏、商、周三代只能称之为小康时代,不是大同时代,当然夏、商、周三朝的开国皇帝:禹、汤、武都是圣王。

这里第一句话是尧对舜的一个嘱咐,估计是在禅让的时候所做的嘱咐。

尧对舜讲的话,以及后面汤王、武王讲的话,都出自《尚书》,《尚书》是上古时代的一部书。

尧对舜的嘱托大意是:你肩上的使命重大,要继续为万民谋福祉,要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不偏不倚,谓之中。允执其中的中是指中道,中道是古圣先贤以心传心的大道,可见舜已经证得中道,所以尧才传位给他。

儒家思想讲中庸,相传《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他把孔子的心法都表达了出来。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未发,也就是说,不起心、不动念。和是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说,起心动念了。

中节就是有规矩、有礼度,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得正。

如果内心跟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有对立的念头,这就不和。所以,和,其实是修自己的心。

和与不和,跟外界没有关系,跟自己的心有关系。内心是境界的主宰,境由心转。

和是中的基础,如果一个领导经常批评下属,说这个做的怎么怎么不好,那个做的怎么怎么不满意……那带的团队肯定就不和。

中道是活的,不是死的。正所谓没有绝对的事情,时间万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作用,就是最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心,能像湖水一样平静不动,就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一切。

如果起心动念,就会起波澜,照不出本来面目,看不清,也就会失去中道。

尧对舜期勉道:现在的百姓还没有真正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做帝王要加把劲,不可以懈怠,不可以享受。所以,当一个国家领导人,不是说为自己的,真的是为万民的。

《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宜修身为本。后来舜让位给禹,也是用尧的这段话嘱咐禹。一直传到后面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把古圣先贤之道用文字汇集起来,形成了儒家文化。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皇帝,他是昏庸淫乱,可以说是恶贯满盈,所以汤王就起来革命,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所以,第三句话是汤王讨伐桀的告天词。

汤王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圣人,就看他有没有这样的心量。

世上一切人、事、物有错误,不去批评、不去指责,更不去惩罚,而反过来反求诸己,责备自己,是自己没教好他们,没给他们带个好头……真正能够这样做,便能入中道的境界,入圣人的境界。

宇宙万物跟自己是一体的,这个就是事实真相,外面没有别人,我是一切的根源。就像孔子告诉颜回说的那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看到众生还有丝毫的过恶,说明自己没有修好,不能埋怨他,是我没修好。

有情众生:像人、动物、鬼神……这都是有情的;无情众生:像山河大地、植物、矿物……爱是无条件的,有情和无情都要爱。

第四句话,是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对众人说的誓众之词。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帝王,也是昏君,无道、淫乱、无恶不作,民怨极深。所以周武王的革命是顺民心,行天道的。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尚书•泰誓篇》当中的话,也就是说,用人不是说只用自己的亲人,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而是要用贤者。

同时武王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和汤王的德行,是在一个层面的。

第五句: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有个成语叫无尖不商,就是过去装米的器具叫斛,码平了是正常的,一般还会堆出一个小尖,做到童叟无欺,以示公允。

古代的时候,贵贱有别,一般服装是不能乱穿的,从布料到花纹,都是等级的象征,也是区分的依据。

同时要有慧眼,正所谓慧眼识英才,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职、各行其道,社会就安定和谐。地方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中央就安定顺利。

国是诸侯国,世是卿大夫,逸民是隐居的,但是很有才华的、超逸的人。比如:诸葛亮。

也就是说,如果天子有情有义的扶持诸侯国,助卿大夫立嗣,举荐隐士,那民心自然归服。

一个国家安定繁荣,不是看军事实力,不是看经济实力,也不看外交策略,而是看民心所向。

古人讲: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回看历朝历代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天子失掉民心,离亡国不远矣。

君要轻,民要重。虽然君王(领导)高高在上,一定要把自己看轻,把百姓(下属)看重。船愈轻愈能漂得好,太重就沉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不能光搞经济,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也不行。

所以,物质文明讲的是重民、重食;精神文明讲的是重丧、重祭。养民,更要教民。教育才能让社会持久繁荣,永续发展。

最后说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领导宽厚待人,则众人归附焉。

一个领导人或一个政府机构要做到诚信守实,也就是说:要说到做到,不是为了拉票,去说一些不能兑现的大话。

人都不是傻子,被骗一次,不会被骗第二次。

所以,制度好不好不是重要问题,关键是人要好,把人教好了,就算制度不完善,人也能做好事情。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的概括,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允执其中》)